新藏公路路面病害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

柴明堂,马 腾,李国玉,牛富俊,陈 敦,杜青松,齐舜舜,周 宇,曹亚鹏

(1.宁夏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2.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新藏公路是G219 国道的一部分,北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南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在此与中尼公路相连接,共计2 140 km,又称叶拉公路[1]。作为五条进藏公路之一,是现阶段连接新疆和西藏的唯一通道,既是通往西藏地区重要的人员、物资运输线路,又是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路,是中巴、中印边境附近唯一的交通要道和补给线[2]。新藏公路沿线地形地势起伏较大,一些路段时常出现极端降水、大量融雪、河道地形变迁等自然现象,加之强烈的冻融作用,自通车以来,新藏公路沿线滑坡、泥石流、水毁、岩堆体等地质灾害频发,使得道路产生了一系列路基路面病害[3]。在新藏公路修建初期,受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全线几乎未设置排水、桥涵等工程防护构筑物,全线大多数路段的路面材料就地取材,基本为土石路面,随着沿线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道路状况日益恶化,威胁着公路的正常运营。在后续的道路维护及改建过程中,对路基路面进行了重修和拓宽,显著降低了各类病害的发生率,极大提高了行车舒适性,与此同时,公路沿线环境因素对道路病害的影响程度并未减弱,在季节性冻融和太阳辐射作用下,沥青路面易发生劣化,产生裂缝[4]。由此可见,掌握新藏公路各类病害的分布特征、相互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探究病害成因和分析病害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高海拔地区道路病害率普遍高于普通地区,尤其是在多年冻土区,由于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强度低、温度敏感性高、可压缩性大等特征,使得路基路面的病害率较高。道路病害与路基高度有一定的关系,路基过低或过高都将造成路面病害的形成[5-6],路基变形能够引起路面裂缝的产生,通过研究路面裂缝的发展变化规律,能够为裂缝防治提供参考依据[7]。目前对于新藏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方面的研究较少,但现有研究基本掌握了病害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现场调查,学者们获取了新藏公路路面病害类型、发生情况、分布规律,并对其形成原因、发育特征、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病害防治的工程措施和相关建议,对于科学、客观认识新藏公路病害奠定了基础[8-9]。

除了道路本身以外,新藏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也与道路病害息息相关[10],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归纳和分类,由统计分析结果可知,一些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毁等,能够诱发一定的道路病害[11]。一直以来,高海拔地区的公路病害形成与环境因子的影响密不可分,高海拔地区往往伴随着恶劣天气,气温呈现夏高冬低的特征,路面经历着显著的季节性冻融循环,降雨、辐射、气温等环境要素影响着路面病害的形成与发展[12-13]。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青藏公路的一些路段,天气因素是路面病害产生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原因[14];
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新疆地区一些城市干道,路面病害的发展规律与温度有关[15]。

新藏公路全线分布着多种道路病害,影响着道路的安全运营,而目前针对新藏公路病害特征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已有文献主要对特定路段的病害进行了定性描述,对于沿线病害整体分布特征暂未见系统性调查,对于病害之间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也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公路沿线的病害进行详细调查,查明病害的产生原因、发育特征以及各类病害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本文以每公里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获取了新藏公路累积2 140 km 的路面病害分布特征,定量统计了不同病害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收集调查路段沿线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等基础数据,分析了路面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通过本文分析,系统掌握了整个新藏公路沿线的病害分布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为路面病害研究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既为新藏公路病害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对未来新藏地区公路的设计、修建和养护制定方案。

新藏公路全长2 140 km,起点位于新疆叶城县,最终在西藏日喀则拉孜县查务村与该地区的中尼公路相连接(图1),途径叶城县、日土县、噶尔县、普兰县、仲巴县、萨嘎县、昂仁县、拉孜县。沿线平均海拔4 500 m 以上,最低点海拔3 610 m,位于赛图拉,最高点海拔5 342 m,位于界山达坂,高差为 1 732m。新藏公路沿线年平均降雨量区域差异性较大,叶城县约为50 mm,拉孜县约为340 mm,整体趋势从西北往东南递增;
年平均气温也呈现出区域性变化特征,叶城县约为14 ℃,拉孜县约为7.0 ℃[16]。沿线湖泊和河流较多,路基过水现象频繁,一些路段受到泥石流、冲积扇等地质现象的影响。新藏公路沿线绝大部分路段属于高山山岭、宽阔河谷和山原盆地地貌,沿线海拔高、气候寒冷,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较厚,地下水埋藏浅,在大部分高山区广泛发育了多年冻土,主要集中在日土至新疆区界段,还有部分地区零星分布有融区、岛状冻土、深季节冻土等,同时部分路段存在比较严重的翻浆、雪害、崩塌、泥石流、水毁等道路病害和不良地质现象[17]。

图1 新藏公路位置示意图Fig.1 Location of the Xingjiang-Tibet Highway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于2021 年7—8 月对新藏公路进行了病害调查,按公里为调查单元获取了2 140 km 长度范围内的7 种路面病害,对各类病害的单位记录为m·km-1,表示每公里的调查单元内此类病害的影响长度。在调查过程中,为了消除路面状况对各类病害的影响,将路面状况较好和较差的路段分开进行研究,将路面状况分为:最新(路面平整无破损、路缘石完好,路况最好)、较新(路面和路缘石有轻微破损,路况较好)、较旧(路面开裂、沥青老化、路缘石破损,路况较差)、最旧(路面严重破损、沉降变形严重、路缘石缺失,路况最差)。在对各类病害占比统计的基础上,对不同病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收集沿线的地表温度、植被等基础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分析了不同路面状况路段的病害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最终根据调查结果,对新藏公路沿线病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定性描述,本文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路线图Fig.2 Technical flowchart

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5210—2018)》中规定的路面损毁类型,本文通过对新藏公路沿线的病害调查,发现新藏公路存在的主要路面病害类型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缝、沉陷、龟裂、修补和车辙这7 种(图3、图4)。沿线病害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等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数量和类型常年居高不下,且各类路面病害之间相互作用明显,一种病害往往会伴随着其他病害的发展而产生。由路面状况的统计结果可知,路面状况最新的路段有496 km,占调查路段总长度的28.9%;
有885 km 路段的路面较新(路况较好),占调查路段总长度的51.5%;
有307 km 路段的路面较旧(路况较差),占调查路段总长度的17.8%。此次调查中病害较多的路段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卡孜达坂、塞力亚克达坂、康西达瓦板附近、噶尔县至象泉河段、公珠错附近、仲巴县至萨嘎段。

图3 新藏公路路面病害分布图(叶城县至噶尔县段)Fig.3 Distribution of pavement damages along the Xinjiang-Tibet Highway(Yecheng-Gaer)

图4 新藏公路路面病害分布图(噶尔县至萨嘎县段)Fig.4 Distribution of pavement damages along the Xinjiang-Tibet Highway(Gaer-Saga)

整体来看,季节冻土区的路况普遍好于多年冻土区,新藏公路多年冻土区道路病害以路基不均匀沉降为主,在路基沉降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还有路面裂缝的产生。日土县至赛力亚克达坂之间分布有大片多年冻土,此区域路段的病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路段,沉陷、龟裂、块状裂缝的发生范围显著高于季节冻土区,但新藏公路季节冻土区路段的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显著高于多年冻土区。

具体来看,沉陷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卡孜达坂、三十里营房至喀喇昆仑之间;
修补主要集中在阿卡孜达坂、喀喇昆仑附近;
龟裂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卡孜达坂至赛力亚克达坂、三十里营房至喀喇昆仑之间、萨嘎县、仲巴县附近;
块状裂缝主要集中在三十里营房至喀喇昆仑之间、萨嘎县、仲巴县附近;
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在全线均有分布,二者呈现紧密相关的趋势。

通过计算路面破损率能够定量反映整个路段的病害分布情况,路面破损率DR 的计算公式如下[39]:

式中:Ai为调查路段路面各类破损中第i类路面破损的调查面积(m2);
A为调查路段路面的实际调查面积(m2);
wi为第i类路面破损的权重或换算系数,取自《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5210—2018)》。

整个调查路段的破损率计算结果如图5~6 所示,在2 140 km 长的研究路段中,路面破损率平均值为2.5%,标准差为4.5%,破损率最高为29.9%。将路面病害分布与路面破损率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在整个调查路段,路面病害分布较多路段的路面破损率也相对较高,路况条件较差。由破损率分布图可知,多年冻土区路段的路面破损率普遍高于季节冻土区,主要集中在阿卡孜达坂、赛力亚克达坂附近、三十里营房至喀喇昆仑之间;
季节冻土区路面破损率较高的路段主要集中在公珠错附近、仲巴县至萨嘎县之间。

图5 新藏公路路面破损率分布(叶城县至噶尔县段)Fig.5 Distribution of distress ratio along the Xinjiang-Tibet Highway(Yecheng-Gaer)

图6 新藏公路路面破损率分布(噶尔县至萨嘎县段)Fig.6 Distribution of distress ratio along the Xinjiang-Tibet Highway(Gaer-Saga)

根据病害调查结果,分别计算了各种病害的发生率(病害路段长度/总调查路段长度,如图7),由结果可知,在整个研究路段的所有病害中,裂缝类病害(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裂)的发生率最高,依次为58.3%、32.9%、34.1%,对新藏公路影响程度最大;
块状裂缝影响程度次之,病害发生率为20.7%;
沉陷和修补影响程度较小。

图7 各类病害发生率占比Fig.7 Percentage of occurrence ratio in each pavement damage

对各类病害之间相关性做统计分析后,由图8可知,横向裂缝与纵向、网状裂缝、龟裂、沉陷之间呈现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29、0.484、0.230、0.089;
纵向裂缝与网状裂缝、龟裂、沉陷和修补之间呈现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0.295、0.180、0.081;
网状裂缝与龟裂、沉降和修补之间呈现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67、0.263、0.132;
龟裂与沉陷和修补呈现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04、0.240;
修补与车辙呈现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为0.099。

图8 各类病害相关性矩阵图Fig.8 Correlation matrix diagram of each pavement damage

通过对新藏公路沿线各类病害分布特征及规律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路面病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道路病害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其他一种或几种道路病害的形成和发育,这些不同类型的道路病害之间互相影响、彼此作用,最终使得路面病害整体加剧,路面破损率增大,从而影响整体路况,降低了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性。鉴于整个新藏公路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的占比最大,因此首先对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与其他病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图9 所示,由图可知,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与块状裂缝、龟裂呈现二次正相关,在病害影响长度较大的路段,上述四类病害同时存在的现象较为普遍。

图9 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与块状裂缝、龟裂之间关系拟合结果(m·km-1表示每公里路段病害的影响长度,下同)Fig.9 Relationship of transverse cracking,longitudinal cracking and alligator cracking(m·km-1 means the influence length of pavement damage on each kilometer,the same as follows)

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块状裂缝与沉陷、龟裂的拟合关系如图10 所示。随着三类主要裂缝病害的增加,沉陷和龟裂迅速增长,在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块状裂缝较多的路段,龟裂普遍较多,而沉陷的分布特征与龟裂略有不同,在季节冻土区路段沉陷较少,在多年冻土区路段沉陷较多。

图10 三类裂缝与龟裂、沉陷之间关系拟合结果Fig.10 Relationship of crackings,alligator and settlement

块状裂缝、龟裂与沉陷和修补的关系如图11所示。沉陷、修补与裂缝类病害的相关性较小,路面修补一般是针对路面裂缝较多、破损严重的路段进行相应处理,因此在整体路面破损率较高的路段,修补通常较多。根据上述各病害之间相关性拟合函数,说明了多种病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一种路面病害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影响着其他病害的产生,从而表现出不同病害之间有着相似的函数关系。

图11 块状裂缝、龟裂与沉陷、修补之间拟合关系Fig.11 Relationship of block cracking,alligator cracking,settlement and patching

多种病害之间的拟合函数及相关性统计值反映了不同病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作用,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出,多种病害之间存在正相关,四种裂缝类病害(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块状裂缝、龟裂)之间的相关性最高,说明各类裂缝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同时存在,而且不同类型的裂缝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转化,如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在病害发展的后期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块状裂缝。

由于整个新藏公路海拔较高,因此沿线呈现出温差大、辐射强等特点,对于沥青路面的耐久性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一些新铺路段出现了明显的路面裂缝。在496 km 路况最好路段中,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的占比分别为40.0%和21.8%,网状裂缝和龟裂几乎没有;
在885 km 的路况较好路段中,横向裂缝、龟裂和纵向裂缝的占比分别为63.0%、38.6%和30.1%;
在307 km 路况较差的路段中,横向裂缝和龟裂占比分别为70.2%和58.0%。因此可以推断,裂缝类病害的产生与地表温度、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

5.1 地表温度

地表温度主要跟海拔和植被覆盖度有关,相同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高,地表温度越低。本文获取的地表温度分辨率为500 m,通过收集数据可知,沿线夏季地表温度最低为16.0 ℃,最高为45.8 ℃,平均温度为33.0 ℃,在路况最好的路段中,选取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的发生率与夏季地表温度进行拟合,结果如图12 所示。由结果可知,在新藏公路沿线,即便是路况最好的路段,夏季地表温度与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的发生率呈线性相关,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上述两种路面病害的病害率增加。

图12 路况最新路段地表温度与横向裂缝(a)和纵向裂缝(b)拟合关系[图中无病害表示没有发生横向裂缝(a)或纵向裂缝(b)但有其他病害的路段,下同]Fig.12 Relationship of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transverse cracking and longitudinal cracking with the best pavement condition [the no damage in legend means there is no transverse cracking and not longitudinal cracking but has other damages in(a)and(b),respectively,the same as follows]

在路况较好路段中,横向裂缝、块状裂缝的病害发生率与夏季地表温度的拟合结果如图13所示,上述病害与夏季地表温度存在线性正相关,即在地表温度较高的路段,横向裂缝和块状裂缝的发生率普遍高于地表温度较低的路段。通过对比同一种病害的不同发生程度可知,在路况较好路段中,0~100 m·km-1和100~200 m·km-1的病害发生率普遍高于>200 m·km-1的病害发生率,由此可知,病害程度较轻的路段占比较在路况较差路段中,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的病害发生率与夏季地表温度的拟合结果如图14所示,上述病害的发生率与夏季地表温度呈正相关,且路况较差路段病害中>200 m·km-1的部分在整体路段的占比高于路况较好和路况最好路段。通过对比各种路况可知,路况越好,裂缝类病害的发生率与夏季地表温度的线性相关性越强,原因在于这些路段的路面一般为新铺路面,其病害处于形成初期阶段,而到病害发展后期,随着行车荷载的增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病害种类更多、存在方式更为复杂,很难将一种病害单独分开进行研究。

图13 路况较新路段地表温度与横向裂缝(a)和块状裂缝(b)拟合关系Fig.13 Relationship of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transverse cracking and block cracking with a better pavement condition

图14 路况较差路段地表温度与横向裂缝(a)和纵向裂缝(b)拟合关系Fig.14 Relationship of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transverse cracking and longitudinal cracking with a worse pavement condition

5.2 地表年温差

通过收集地表温度数据可知,沿线地表年温差最低为32.5 ℃,最高为69.0 ℃,平均年温差54.1 ℃。在路况最好路段中,产生横向裂缝的路段占比为40%,产生网状裂缝和龟裂的路段极小,在所有分布有横向裂缝的路况最好路段中,0~100 m·km-1占比为57.6%,100~200 m·km-1占比为33.1%;
在路况较好路段中,产生横向裂缝的路段占比为61.3%,产生龟裂路段的占比为37.3%,在所有分布有横向裂缝的路况较好路段中,0~100 m·km-1占比为69.8%,100~200 m·km-1占比为23.4%;
在路况较差路段中,产生横向裂缝和龟裂路段占比分别为70.8%和60.5%,产生纵向裂缝病害路段占比为49%,在所有分布有横向裂缝的路况较差路段中,0~100 m·km-1占比为66.5%,100~200 m·km-1占比为18.8%,所有分布有龟裂的路况较差路段中,0~100 m·km-1和100~200 m·km-1占比分别为70.0%、25.9%。

整体来看,在新藏公路沿线所有路面病害中,横向裂缝与地表年温差的线性关系最显著,在各类路况的路段中,路况越好,横向裂缝的病害率与地表年温差线性关系越显著。本文选取了路况最好、路况较好、路况较差三种路况,对每种路况中地表年温差与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龟裂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图15~16),由结果可知,与夏季地表温度类似,各类病害与地表年温差呈线性正相关,即年温差越大的路段,各类病害发生率相应越高。

图15 路况最好(a)和路况较差(b)路段年温差与横向裂缝拟合关系Fig.15 Relationship of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ransverse cracking with the best and worse pavement condition

图16 路况较好路段地表温度与横向裂缝(a)和纵向裂缝、龟裂(b)拟合关系Fig.16 Relationship of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transverse cracking,longitudinal cracking and alligator cracking with a better pavement condition

5.3 植被

植被指数的高低反映着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的大小,在整个新藏公路沿线,植被覆盖度普遍较低,植被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0.55,平均为0.13。由于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具有相关性,因此植被指数与病害的关系和地表温度与病害的关系具有相似性。在所有病害中,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线性相关的病害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裂(图17),除纵向裂缝与植被指数呈现线性正相关之外,横向裂缝和龟裂与植被指数呈现线性负相关。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纵向裂缝主要分布在路堤高度较高的路段,部分路段存在着地表径流渗入路堤的现象。在新藏公路沿线植被覆盖度高的路段,地表受流水冲蚀和泥石流影响较小,不良地质现象少,地表温度低、年温差小,因此路面病害发生率低于植被覆盖度低的路段。

图17 路况最好(a)和路况较差(b)路段植被指数与病害拟合关系Fig.17 Relationship of vegetation index and pavement damages with the best and worst pavement condition

高海拔地区公路所在的区域可分为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相比于普通地区,季节冻土区的公路病害类型相差不大,常见的路面病害类型有裂缝(包括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块状裂缝和龟裂)、修补、松散、车辙等[18]。但是,在季节冻土区,相同条件下的病害发生率远高于普通地区,调查显示,新藏公路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块状裂缝和龟裂发生的路段分别占调查路段的38.18%、39.29%、20.30%和51.58%,而在普通地区,这一比例只有10%左右[19]。而多年冻土区公路的路面病害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车辙、松散、修补等病害的发生率高于季节冻土区[20]。

高海拔地区公路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为裂缝,其主要成因与环境要素息息相关。由于多年冻土区公路所处海拔普遍较高(多为4 000 m 以上),太阳辐射强、路面温差大,导致沥青材料老化速率加快,更易出现各类裂缝。在路面新铺后,早期病害的类型较为单一,但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一种病害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其他病害,比如,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同时形成以后,块状裂缝也将形成,在块状裂缝的发展过程中,龟裂也随之形成。本文尝试着对已有调查数据中各类裂缝病害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为后续多年冻土区路面病害的相互关系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至于方程形式的确定,需要基于更多更精细的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

路基病害的成因则有所不同,路基不均匀沉降主要与多年冻土密切相关,主要出现在冻土地温和含冰量较高的路段。除此以外,各类病害的出现还与车辆荷载、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随着新藏公路这条边防公路的持续运营,来往车辆数量逐年增多,车辆荷载也是病害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新藏公路病害发展过程来看,在路面新铺以后,大量路面最先出现横向裂缝,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纵向裂缝随后出现,接着块状裂缝、龟裂等病害也会出现,在某些病害易发路段,新铺路面运营3~5年以后,将产生较多的路面病害,路面状况较差(图18)。

图18 路面病害发展阶段[新铺路面(a);
横向裂缝出现(b);
纵向裂缝出现(c);
块状裂缝(A)、龟裂(B)、修补出现(C)(d)]Fig.18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avement damages [new pavement(a);
transverse cracking(b);
longitudinal cracking(c);
d-block cracking(A),alligator cracking(B)and patching(C)(d)]

本文通过现场调查,获得了新藏公路叶城—拉孜段2 140 km 路段的7 种路面病害,通过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的方式研究了各类病害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了路面病害与地表温度、高程、植被等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2021 年最新调查数据可知,整个新藏公路有496 km 的路段路面状况最好,占调查路段总长度的28.9%;
有885 km 的路段路面状况较好,占调查路段总长度的51.5%;
有307 km 的路段路面状况较差,占调查路段总长度的17.8%。新藏公路路面破损率的平均值为2.5%,标准差为4.5%,破损率最高为29.9%,季节冻土区的路况普遍好于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区道路病害以路基不均匀沉降为主。

(2)新藏公路沿线所有不同类型的病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病害的发生会伴随其他道路病害的形成和发育,这些不同类型的道路病害互相影响、彼此作用,最终使得路面病害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公路通行能力,甚至影响行车安全性。其中,横向裂缝与纵向裂缝、块状裂缝之间的正相关性最高,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29 和0.484;
纵向裂缝与块状裂缝之间的正相关性最高,相关性系数为0.494;
块状裂缝与龟裂之间的正相关性最高,相关性系数为0.567;
龟裂与沉陷之间的正相关性最高,相关性系数为0.504。

(3)新藏公路病害发生率最高为横向裂缝(58.3%),在496 km 路况最好的路段中,横向裂缝发生的路段占比最大,为40%。新藏公路路面病害与地表温度、海拔、植被等环境要素具有相关性,路面病害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呈线性正相关,路况越好,各类病害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越高,这些路段的病害处于发展初期,病害之间的影响极其微弱,随着路况劣化,病害的发生规模和影响范围逐渐增大。

猜你喜欢 块状路况路段 冬奥车道都有哪些相关路段如何正确通行工会博览(2022年5期)2022-06-30一类4×4无界算子矩阵的本征向量组的块状基性质及其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2021年3期)2021-11-05基于XGBOOST算法的拥堵路段短时交通流量预测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11期)2019-08-24高速公路重要路段事件检测技术探讨中国交通信息化(2019年12期)2019-08-13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智富时代(2018年5期)2018-07-18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智富时代(2018年5期)2018-07-18从路况报道看广播“类型化”新闻的要素构成传媒评论(2018年11期)2018-02-16基于互联网地图语言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项目探析中国交通信息化(2017年5期)2017-06-06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21期)2017-04-12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17年4期)2017-01-12

推荐访问:病害 路面 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