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新探——从文化比较的视角

曲英杰 刘 晖

(1. 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 2. 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大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因选取了大量的西方书刊内容,所以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信息。这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带来了挑战,当然也为文化比较方法引入课堂提供了机遇。

(一)了解多样化世界之需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各个国家和民族卷入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多维世界有机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谋求社会发展时,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必须确立与全球化浪潮相适应的多维思维方式,从全球化的大趋势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大学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多彩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力助他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能正确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从文化比较的视角而言,当前世界上欧美国家依然占据着话语权的强势地位,英语媒体主导着世界的舆论走向,所以,课堂上有必要对相关词语、观念、方法等进行解构,从而给学生传达更客观、更准确的世界观。

(二)建立文化自信之需

费孝通先生曾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经典的概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与当前我国政府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指向大体一致。前者关注不同文化体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它文化也保有尊重之心,从而实现文化间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后者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来自文化冲突、经济危机、政治异见、环境恶化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从而提出全人类应该协调一致共同建设应对机制、协调机制,从而实现人类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这两点也构成了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基本态度和相处方式。所以,在当前国际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方面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思想,同时也要加强中国文化的教育。文化让人自信、自强,让传统成为一种可以感受与触摸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影响一个民族和国家,甚至影响世界的软实力。“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文化教育和建设,文化自信关乎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文脉延承。通过相关教学活动,学生逐渐树立“文化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3]的文化观念。这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需要。

(三)完成立德树人之需

2017年,中央政府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上了一个新高度,提出坚持“三全育人”,把思想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技”易,立“德”难,所以教学中要充分考量“德”“才”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掘育人元素,推进立德树人的高效发展。“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性课程,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学中发掘重要的思政元素,通过对比分析,来形塑学生的品德,完善学生的人格,实现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完美统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进行协同发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与应用、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编排中存在大量的西方文化要素,包括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等,这些内容都是以西方话语体系呈现的,有些内容和观点与我国当下的话语体系存在冲突。这些冲突和问题既是思政素材,又是课程思政中的难点和重点,只有把这些关键性问题处理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元素“入课堂”“入头脑”的效果。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不准确

在中国,课程思政古已有之,虽无其名,但有其实。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德”“才”教育,汉代的孝德教育,此后历朝都有礼教的教育,民国时期更是提出“五育并举”,这些举措都是中国教育中的育人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思政从原来的政治与思想教育,变为德育和学科德育,然后再发展到现在的课程思政。这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切实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应然举措。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课程思政虽然推行已久,但是对课程思政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理解还不够彻底,对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等问题依旧认识不清,如何高效实现立德树人还有较大难度,也就是说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不够准确。

在课程思政未全面推开之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一直秉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功能,并落实在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越来越关注学习者对跨文化知识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开始关注“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的教化作用。[4]但是,这段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主要停留在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努力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引起的各种沟通障碍等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政府适时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因为教学中涉及大量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所以当仁不让地背负起了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使命。但是,限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以及对课程思政消化吸收的能力不同,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素材的选取不灵活

当前高校英语教师面临高校扩招、授课对象差异化等压力,部分教师对教学和科研表现出“无精力、无兴趣、无激情”的现象。[5]教师的育人意识不到位,不仅会导致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也使得国家大力推动的课程思政落实工作打了折扣。现在还有一部分教师认识不到课程思政的实质,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程和思政内容的简单相加,或者认为是专业内容的压缩和思政内容的增加,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对思政课程的理解正误是关键一步,具有重要指向性作用,影响着教学中思政素材的选取和使用。

目前,图像数据库要么是以数据信息组成文件名的方式实现数据分类与查找,要么是将图像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
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首先,是由于图像数据的属性信息只存在于文件名中,从而限制了查找的高效性和数据属性描述的可扩展性;
其次,在图像数据库的检索过程中,是通过服务器端的计算机程序完成,从而增加了服务器的负担,尤其是外部访问量增大时,这种检索速度的影响将尤为明显[2]。

“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英语语言文字的讲授上,而且要通过英语语言能力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为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就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等术语和知识,这些领域会涉及大量的思政素材和内容,关乎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一些敏感性词汇和话语,要通过合理的比较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谈及一些敏感词汇时,如果不敢深入讨论,唯恐触及自己不能把控的雷区,反而让学生产生误解。这在教学中就表现为对课程思政素材的选取不够灵活,对一些教学内容的讨论不够深入。

(三)教学中对西方话语的解读太死板

授课教师要有坚定而明确的政治立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新时代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因为“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很多素材涉及西方政治、文化等领域,同时加之西方文化中强大的话语控制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足够政治定力,明确教学立场。同时,教师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从学理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在表述观点时才更有定力、说服力。

欧美国家依靠教育、宣传机制和媒体力量的崛起,控制着世界舆论的话语权,也左右着世界舆论走向和话语表达方式。所以,“大学英语”课程从国外主流媒体进行教学内容选取时,就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西方话语的表达方式。教学中,如何打破西方话语体系,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为一项艰巨的教学使命。

(四)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发掘不深入

从古到今,世界文化就一直保持多样化的样态,并且不同文化形态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我们在教育中要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来迎接世界,但是面对多样的世界文化,我们又要有百川入海的定力来把握课程对问题的审视和判读。“大学英语”对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整理,绝不是厚此薄彼、全盘否定,而应该采取对比和批判的方法,去芜存菁。教师对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整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软肋,亟须加强。如何把思政元素变成教学素材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

文化比较是对不同文化要素的对比和分析,必然涉及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史与文化形态等。[6]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对不同思政元素进行文化比较、分析的能力,对不同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政元素的意义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对思政要素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文化是分层次的,文化比较也有不同的方法,从器物层、制度层一直延展到思想层,教学要根据思政元素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比较方法,找出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从而达到教学任务与思政任务的双赢。

中外文化之间存在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屏障,这道屏障阻碍了顺利、通畅的交际。对发生在不同地域的相近事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出现不同的解读,甚至出现了典型的“双标”现象。在教学中涉及类似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用文化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事件真相,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明确思政元素,确定教学案例

从古至今,各类教育都非常关注德与才的问题。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之一。大学英语作为实施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一定要服从于这一教学目标,明确立德树人的指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课程设置部分就提出“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引和统领,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课程思政的重要保证。

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4》为例,教材设置了6个学习单元,每单元分别选择不同的主题,为了响应课程思政的需要,教材编排中增加了中国元素,并且在每个单元中增加了有关中国的文章。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教材任务和教学素材等进行认真审读,来确定适宜的思政元素和文化比较方法。常见的思政元素体系包括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深度学习、人格发展、实践创新等方面(见表1),而每一个思政元素体系里面又包含着若干方面,可供教师自由选择。在确定思政元素后,要善用文化比较的方法,指出特定文化现象的异同,并指出其背后的动因,从而达到思政目的。

表1 思政元素的选择和实施

(二)客观评析文化,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加强政治引领和思想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要契合学生生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7]灵活采用小组讨论、议题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判,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程思政一定要讲究方法与策略,“润物无声”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其表象之下都有若干动因在推动其发展演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在进行外显层面的比较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对制度和内隐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应试教育倾向明显、“重技能,轻人文”的当下,教师要调整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英语”课程而言,除了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应通过文化比较,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比如引入讨论的归化球员问题,本质而言就是中国国力强盛、体育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三)善用文化比较,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比较方法强调以对象间的可比性为前提,它要求参与比较的材料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在某一方向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例如相近的社会形态和社会背景,相同的学科范畴或近似的命题、相似的内容和倾向,或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等。事物间矛盾同一性的联系可能是多方面的,尤其像文化这样的复杂结合体更是有多元的观察角度,由此便可以形成各不相同的比较关系和逻辑分析单元。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孤立自封已不可能,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如何能够既发挥文化接触与互动的积极功能,让文化接触与互动成为文化积累与创新的催化剂,又防止文化接触与互动的消极影响,就成为很多教育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大学英语”教师也担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并在教学育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西方国家标榜的“民主、自由、平等”在实践中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为我们讲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支撑,也为践行文化自信提供了条件。在体育领域中,此类案例也比较多,比如美国职业体育中的种族歧视等问题。

(四)灵活运用案例,提高思政效果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思政教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积极引入一些中华民族传统、“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的经典案例,通过学生关注的热点导入,抓住事件的核心词,进行文化解读和比较,为后续的课程思政做足铺垫和陈设。除此之外,教学思政中还可以引入现代体育案例,利用体育跨地域、跨种族、跨国家的特性,以及体育赛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因为术业有专攻,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略显乏力,所以适时引用案例,包括中国文化、中国人物、中国体育等来折射中国社会的变化,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来感受、体验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和日臻完善。比如体育院校的学生对体育事件的敏感程度、关注程度更高,这为课堂中引入体育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提供了条件。相较于欧美体育而言,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与“民族救亡”“民族复兴”的社会背景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并产生了紧密的社会互动,所以在课堂中可以适时引入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多变的国际政治局势和立德育人的现实需求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动因和支撑,“大学英语”教学也积极响应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学英语”课程因为涉及诸多西方社会、政治、文化等敏感点,所以在授课中存在诸多困难,但是这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条件和机会,特别是为文化比较提供了可能。通过比较,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深度,有助于扎实掌握相关知识点,并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奠定基础。通过文化比较方法的引入,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思政元素进行比较,学生更坚信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中国制度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推荐访问:大学英语 视角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