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李水英 王晓梅 骆雪芬

(泉州市中医院,泉州,362000)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新生儿的数量也较为庞大,绝大部分新生儿可正常分娩并健康成长,但其中小部分新生儿面临着各类问题[1]。突出问题包括非母乳喂养、啼哭时间长、睡眠时间短,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影响着母婴健康[2]。母乳喂养是婴儿获取必要营养和免疫功能的主要方式,提升母乳喂养率有助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发育[3]。据相关研究指出,啼哭的发生主要是新生儿出生后缺乏安全感所致,长时间的啼哭会影响其睡眠时间,也可能加重应激反应,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病风险[4]。睡眠是新生儿充分休息,进行生长发育的必要过程,因此需要保障新生儿的睡眠时长。产科临床一直在设法提升母乳喂养率,减少新生儿的啼哭时间,充分保障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是一项母婴保健措施,在我国产科临床的实际中开展不足。其原因可能是产妇不明确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作用,未能正确掌握母婴皮肤接触的正确方法等[5]。本文选取我院收治分娩的产妇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泉州市中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分娩产妇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82±3.26)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11例;
孕龄37~41周,平均孕龄(39.65±1.02)周。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69±3.24)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10例;
孕龄37~41周,平均孕龄(39.58±0.98)周。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
2)足月妊娠;
3)家属及产妇本人同意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1)剖宫产产妇;
2)早产或过期产;
3)合并血液系统、凝血功能障碍产妇;
4)重大先天性缺陷或疾病的新生儿;
5)分娩后出现严重产后并发症;
6)严重精神疾病的产妇。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对照组新生儿娩出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其实施如下:娩出后擦干周身的羊水及黏性分泌物,必要时清理其呼吸道并促进新生儿开始自主呼吸,待脐动脉搏动消失后剪断新生儿脐带,消毒结扎脐带,测量体质量、身长,将其转移至辐射保暖台上,为新生儿戴好帽子,做好头部的保暖,检查体表有无异常,做好双足圈标识、与产妇核对身份,肌注维生素K1、疫苗注射后,协助产妇开始进行母婴肌肤抚触不少于60 min。

1.4.2 观察组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护理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将新生儿俯卧于母亲的胸腹部进行充分的皮肤接触,随后擦干,保暖、晚断脐、检查体表有无异常,为新生儿戴好帽子,做好双足圈标识、与产妇核对身份,肌注维生素K1、疫苗注射均可在接触过程中完成,小毯覆盖母婴,充分保暖;
测量身长、体质量延迟至母婴肌肤接触之后进行,保持与母亲皮肤接触至少90 min。2组均由助产士协助母乳喂养,鼓励产妇与婴儿轻声对话,呼唤、触摸、亲吻婴儿。观察到新生儿出现觅食迹象(流口水、张嘴、舔舌/嘴唇、舔手指等),协助新生儿正确含接母乳,开始第一次母乳喂养。告知母乳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知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帮助产妇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为其缓解产后焦虑、紧张等情绪。与家属沟通,为产妇准备营养均衡、容易吸收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1.5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母乳喂养率:完全母乳喂养:新生儿所有营养来源由母乳提供;
部分母乳喂养:新生儿营养来源包括母乳、配方奶粉等;
非母乳喂养:新生儿营养来源中无母乳。母乳喂养率=(完全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总例数。2)评价2组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在新生儿娩出后3 d进行,评价72 h睡眠总时长、夜间睡眠时间、夜醒次数。3)评价2组新生儿的啼哭情况:包括啼哭频率、啼哭持续时间。在新生儿出生后3 d进行评价。4)调查2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2.1 2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比较[例(%)]

2.2 2组新生儿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72 h睡眠总时长、夜间睡眠时间指标显著大于对照组,夜醒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新生儿睡眠质量比较

2.3 2组新生儿啼哭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啼哭频率、啼哭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新生儿啼哭情况比较

2.4 2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比较

新生儿娩出后产科需要加强管理,通过高质量护理干预降低新生儿、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也需要通过健康宣教,加强母乳喂养支持措施,提升母乳喂养率,提高母乳在婴儿营养摄入中的比重。除此之外,针对新生儿也需要开展细致的护理干预,使其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为生长发育蓄积能量。因此,为提升母婴干预效果,临床一直在寻求各种干预措施,以促进母婴结局的改善。

近年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产科中逐渐被应用,通过早期母婴间皮肤的接触这一自然行为,达到改善母婴结局的作用[6]。既往研究显示,对于新生儿而言,通过与母亲皮肤进行接触,可使其在母亲的怀抱中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适性[7]。并且由于贴近母亲皮肤,能够感知到母亲的气味,能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减少啼哭的发生。因此,众多研究认为,新生儿早期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的行为可促使新生儿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并获得较高安全感,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出生早期的睡眠质量和生理发育情况。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睡眠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在睡眠总时长、夜间睡眠时间均更长,说明在出生后即刻进行持续母婴皮肤接触使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其原因可能在于皮肤亲密接触的过程符合自然繁衍的规律,新生儿在母亲的怀抱中更容易保持情绪的稳定,显著减少出生后陌生环境对新生儿感知的刺激,因此获得更理想的睡眠质量。其次,通过即刻持续的皮肤接触,新生儿啼哭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这说明早期皮肤接触行为还能减少新生儿啼哭行为。其原因也是由于通过皮肤亲密接触,新生儿通过皮肤触感、嗅觉感知到母亲,继而有了更充分的安全感,因此啼哭行为减少。

对于产妇而言,通过与新生儿皮肤的亲密接触也能从中获益。田鸾英[8]等的研究报道指出,母亲通过与新生儿的早期皮肤接触,可有效促进乳汁的分泌,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其可能的机制是,与自己宝宝早期皮肤接触符合自然演化规律,并且通过触觉、气味等刺激,有助于促进母乳的分泌[9-10]。其次,在与自己宝宝皮肤接触的过程中指引新生儿吮吸乳头,此时新生儿的活力较高,吸吮力度大,因此对母乳分泌的刺激效果也较为理想[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证实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促进乳汁的分泌,继而对提升母乳喂养率产生积极作用。最后,本研究还显示,经早期皮肤接触的作用,有助于产妇产后恢复,其恶露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均明显提前。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产妇均有积极意义。对于新生儿而言,能够提升睡眠质量,减少啼哭;
对于产妇而言,可促进乳汁分泌,提升母乳喂养率,并达到产妇恢复的目的。

猜你喜欢 母乳母乳喂养母婴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幸福(2019年3期)2019-02-27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11期)2019-01-07我用了20天追成全母乳喂养中国生殖健康(2018年1期)2018-11-06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环球时报(2017-12-20)2017-12-20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为治乳腺炎用抗生素 妈妈不用停母乳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母乳库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21期)2015-03-01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新生儿 干预 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