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张文朝,宋颖博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明确概念,但从其内涵和近年来理论界的研究共识来看,可以认定“教化”就是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礼乐教化为核心、多种方法协调作用的教育体系,是我国历代王朝的重要统治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是重要途径。

(一)原始社会的起源萌芽

人类产生的过程也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这一时期的人类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对客观世界的发现探索中与自我的追问探究中产生了早期的教育朦胧。由于物质资源极度匮乏,道德教育糅杂在生产实践之中,所以这一时期人类简单的思维中更多是精神图画。原始社会末期,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劳动促使思想产生,随之出现了以道德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奴隶社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奴隶主采用峻法酷刑强制奴隶行为、借助宗教信仰麻痹奴隶思想、通过德政礼治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夏商朝的教育主旨从以德聚民变成了以天制人,强化了神权政治,形成敬天事神的社会主导思想,并由此出现了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的转换。但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自发性和原始性的混沌状态,直到周朝形成了以敬德保民为核心的“德治主义”雏形后才结束了原始的教育朦胧。在周平王东迁后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政治多元、诸子峰起,士阶层的崛起和政治下移形成了开放性、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封建社会繁荣完善

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列国纷争建立秦王朝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灭亡,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一时期,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思想经历了从秦时法家专制、汉初黄老思想到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历朝历代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但西汉之后各个朝代的指导思想因受前朝经验教训、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和儒学自身发展演进的影响,都具有各自时代个性的显著特征。例如,宋明理学思想体系就是内以佛教思想、外以儒学术语构建的,其主要流派有“存天之理灭人之欲”的程朱理学、道心改造人心的“心本论”王阳明心学和太虚即气的张载“气本论”。

(一)指导思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中,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性竞争,但自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教育体系构建之后,指导思想整体上呈现一元性追求,后世所为仅是博大性探索、精细化努力和维新性寻觅。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指导思想。

(二)教育目标

第一,追求理想君子人格。中国三千年文明史,就是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理想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人格的过程。古人从先贤与圣王事迹中发现了君子人格在维持社会稳定、培养清官明吏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巨大价值,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递进的、从个人到社会的目标系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格优化为起点,去实现人才培育理想、化成天下理想、政治清明理想、社会发展理想的,追求理想君子人格就成了古代社会的首要教育目标。

第二,维护封建君权统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把教育看成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把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作为社会稳定有序与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有修成完美品德的君子才能够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天下,而这种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君子人格是忠于封建统治专制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巩固君主的统治。

第三,规范社会礼仪风俗。古代道德教育注重“礼”的培养和教化,人的活动需要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等级制度,即以“三纲五常”为主的伦理道德要求。作为社会有序与经济发展前提的礼仪风俗规范,往往反映着国家治理的混乱与否,因此引导人们树立纲常观念、坚持道德原则、遵循乡约族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三)教育内容

儒学经典教育是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儒家的价值观,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1]。儒学经典中,孔子编订整理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早期文献形成了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在汉武帝时,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因《乐》已散佚,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后经朱熹融会前人学说与个人见解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定名“四书”。封建纲常礼乐教化是日常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以臣忠、子孝、妻顺为代表的三纲五常成为中国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2]古代社会主要依靠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引导人们的日常社会生产活动从而维系社会秩序,一方面把封建纲常纳入通俗读物和学校教学中作为入仕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从内化到外化的渗透引导教育;
另一方面是以乡俗民约和家族宗法作为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是从外化到内化的强制规范教育。

(四)教育方法

第一,统治阶级灌输式教育法。灌输式方法是我国历代封建君主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主要手段,这同时体现在理论教育层面与政治层面。在理论教育层面,统治阶级普遍认为最好的统治手段是教育,教育的最好场所是学校,因此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阵地进行经典理论灌输式教育。在政治层面,以国家社会为主阵地,大力开展的政令、法规、圣谕的社会性宣传教育活动,来确立统治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例如,秦朝采取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和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典型的灌输式教育,顺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

第二,社会道德规范式教育法。社会道德规范式教育法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与人文关怀引导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教育为辅,如通过设立教化机构和生活礼俗、乡规民约等道德规范传播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教、管结合的教育方法。在人文关怀引导教育方面,主要是教育者在分析教育对象差异实际、教育环境现实状况与教育规律客观情况的前提下,为提高教育效果而采取的施教方法。这些开明的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容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主要包括坚持人本性教育指向的因材施教、坚持说教与躬行合一的言传身教和宣传多层次高尚人格榜样的道德楷模教育等。

第三,自我修行内外合一式教育法。古代教育者很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只是外力,必须依靠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提倡自我修悟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基本定位,这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客体的尊重,对教育理性的坚持[3]。自我修行教育法需要通过学思并重、省察克己、慎独自觉与躬行实践四个环节达到完善人格、约束行为从而实现统一社会道德规范的目的。

(一)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将价值观教育摆在核心位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统一思想导向的儒学经典教育始终是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贯彻统治阶级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念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未来发展美好愿景的认同。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求实现人民的自觉追求。

2.将道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自西周以来,古代教育者就清醒地认识到道德育人的重要作用,国家教育政策与民间教育思想都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伴随着朝代更替,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有着相应变化,但重视德育的传统并没有受到冲击,“德育至上”的教育理念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现代德育不仅是道德教育,还包括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是社会性、政治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更加注重为谁教育人、为谁培养人。从这个意义出发,把德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保障。

(二)在教育方法上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即认识与实践,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虽然古代教育家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有各自的见解,但知行合一的原则是古代思想史的共识。在这一方面,孔子主张不仅要听人言,还要观人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针对当时社会中知行分离的情况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知是行的内涵,行是知的外化,“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卷上》),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其次分析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认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4],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强调知行结合的重要性,反对认识与实践脱离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中国共产党人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知”,一边将其付诸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5]。在新形势下,坚持将理论认识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的“知行合一”教育方法,引导人民群众用理论指导工作生活,脚踏实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广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去,才能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功能。

2.外部灌输与自我内化相结合的方法

我国古代统治阶级普遍采用灌输式教育向民众传播其统治思想,但强制性的封建灌输说教并不利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吸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古人创新发展出由自我内心培植道德良知的自我修行与外部灌输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所指导的灌输理论是通过外部手段引导人们接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符合人类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当今中国在进行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所有社会成员灌输主导意识形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填鸭式的‘硬灌输’。”[6]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灌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配合启示引导方法,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的修养水平和道德境界。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方法

根据场所的不同,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理论界比较一致的宏观认识。我国古代教育史的丰富实践证明了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会受到社会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主阵地理论教育、家法族规伦理教育与社会规范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今天,我们只有建立三者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综合教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完成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综上分析,古代浩瀚思想史与丰富育人实践中所形成的教育智慧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可以借鉴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注意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其中包括批判地继承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7]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继承优秀传统精华与融入创新时代文化同向同行,坚持以目标导向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动形式、教育方法并进行结果评估,更好地构建兼具传承性与时代性的完善体系,从而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