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历程及启示

林俊霖 李开庆 韦桂梅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从十个方面进行了历史性、阶段性的总结,其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这十大成功经验之一。人民,自始至终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执政底气。因此,探索坚持人民至上经验的生发逻辑以及演进历程,发挥好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优良传统,对于党在新时代领导全国人民共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是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指导下,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深入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实现人民解放、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富足以及追求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凝练形成的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党与人民群众相互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一)历史逻辑: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溯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厚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和仁人志士都曾针对如何处理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以求实现治国安邦,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或论断,进而演变成中国传统丰富的“民本”思想。

一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想。此句源自《尚书·五子之歌》,旨在表达天下百姓是社稷生存发展的根基,唯有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得以长治久安、生生不息。春秋时期,不同的学派对于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多种观点。其中,儒家思想家孔子言“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其思想传承人孟子更是将黎民百姓摆在第一位,道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爱民思想。在西汉时期,政论家贾谊作出“国以民为存亡”的论断,将国家的兴亡与百姓联系在一起。开创历史上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执政期间采纳荀子的“民水君舟”论,提出“天地之大,黎元为本”的思想。在明末清初时期,民本思想仍然被思想家们摆在重要位置。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想国家兴盛,就得将关爱百姓作为第一大事,将人民放在国家的中心位置。这也为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是“藏富于民”的富民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的突出体现还有富民思想,历朝历代的先贤仁人提出过富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易经》有言“损上益下,民说无疆”,帝王通过轻徭薄税,体恤百姓,便可让百姓安居乐业。法家代表管仲倡导“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表达出治世安民的目标和途径是让人民生活富饶起来。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富而后教”,认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前提和保障是人民富足,同时强调当权者在制定决策时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希望当朝者可以施行宽惠的经济政策让百姓富裕。魏晋思想家傅玄的“民富则安,贫则危”、清末民初思想家郑观应的“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不足食胡以养民,不养民胡以立国”等思想都强调了富民与立国之间的关系。这些富民思想对党带领人民奔向全面小康、走向民族复兴发挥着积极的文化影响。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旨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凸显着人民性的理论品质。青年马克思在职业选择时说道:“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1]在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事业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一生中,也无不用行动诠释着解放全人类这个最终的价值旨向。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为我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和开创群众路线方法论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社会物质财富由人民群众创造。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当中,人类的生存繁衍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甚至是受到自然支配的。同时,马克思也深刻批判了“思想创造一切”的观点,因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2],是“工人阶级以不懈的毅力……使劳动产品增加到能够实现普遍丰富的程度创造了物质前提。”[3]以此阐明了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群众。恩格斯也提到,倘若“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4]在由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的人类生存演进过程中,人民群众积累了愈发丰富的生产经验,以此不断强化生产劳动技能与提升产出效率,创造和获取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而正因为拥有这些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繁衍生存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前提。

社会精神财富由人民群众创造。其一,表现在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承担者。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点明了这个观点:“工人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整个批判界感到羞愧。”[5]他解释了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财富,也就是人民群众在为争取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中,同样为政治经济学、宗教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可能。其二,社会精神财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精神文明孕育在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是在长期的人类生产活动中凝结出来的,蕴含着人类的文明智慧。这些精神财富包括风俗民风、文学艺术、道德信条,也包含科学技术等诸多内容。例如,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内容和灵感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产实践,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的生活劳作为生动素材,进而不断创造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寻常百姓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见,人民群众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由人民群众主导。人类历史得以向前、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其根本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抵牾,而真正推动社会变革和激起阶级斗争的动力源自人民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6]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7],人民群众也必将跟随历史的演进不断成长扩大。列宁继承发展了这个观点,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开展革命斗争中指出:“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8]这些观点对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也进一步明确了唯有持续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才能加速社会形态朝着更先进的阶段前进,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目标。

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并视其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消灭剥削制度、谋求人民解放;
争取民族独立、让人民做国家的主人;
解决温饱问题、让人民过上富足生活;
赢得全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在实现人民幸福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人民解放的追求(1919—1949)

近代的中国文明蒙尘、人民蒙难、国家蒙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一段历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是致使近代中华民族置身于危难的关键原因,这一时期,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劫难。尽管站出许多仁人志士力图挽救中国于危难之中,但均因无法对社会的真正弊病“斩草除根”而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唯有彻底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在压迫中得以解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论,并通过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成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指南,提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9]这一重大论断。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调动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以期争取革命队伍的扩大,制定了相应的革命战略,这在土地问题方面有很好的体现,即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让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让老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更大的信任,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援助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事业的积极性。根据战时需要,共产党以减租减息的方式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让劳动人民的革命热情得到了极大鼓舞。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人民在水深火热的压迫剥削中之所以得到解放,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领导。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人民当家做主的追求(1949—1978)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吹响了实现民族独立的胜利号角,迎来了人民解放的曙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了更加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更好地保障人民在国家中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从多方面做出举措,极力凸显“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首先,在政治层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第一章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10],至此,人民当家做主有了纲领性文件的规定。1954年,我国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更为坚实有据的政治保障。其次,在经济层面,中国共产党开展“三大改造”、带领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社,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不仅改善了人民生活状况,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复苏。第三,在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实施使得文学艺术领域充满活力与朝气,体现了更加强烈的民主性。毛泽东是这样解释“放”和“争”字的:就是让人民放开讲,敢于争论、敢于相互批评。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通过文学艺术来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建设的积极因素,这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文艺的繁荣起到很好的方向引领。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人民富足的追求(1978—20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敲响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力求解决人民的贫困难题、加快帮助百姓富裕起来的锣鼓。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作出了科学判断,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生态都呈现向好发展的趋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出,盘活了国内的生产停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得到广大农村农民的认可,对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出巨大作用,吃饱穿暖再也不是“天方夜谭”,这也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投身到国家改革开放的建设中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展全面的拨乱反正,有效加强了国内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对人民权益有了更好的制度保障。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政权是人民的政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党植根于人民,从根本性上就指明了党必须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服务人民。全党上下,必须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务必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现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发展人民所需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必须牢记和履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初心誓言和使命职责。在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部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逐渐走出一条稳步致富的发展道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客观的角度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辩证看待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问题,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凝集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国计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得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资料由匮乏向富足跨越,国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迈进,城乡区域发展也逐渐步入现代化。在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意蕴得到不断深化和丰富;
在这个大刀阔斧、改革与开放并行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民幸福的追求(2012至今)

经过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在久经波折的斗争拼搏中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在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中切实做到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11]。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人民的发展需要给我们党下发了更具难度的“新考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在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与方法既一脉相承又进行创新发展,给人民迫切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难题”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主旨要义是:要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定位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上,充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而来,已由原来对“物质文化需要”向当下“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转变。为此,我们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准确理解“何为美好、为何美好、如何美好”,并在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执政为民的方方面面,以科学的方法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要坚持以创新驱动人民生产发展、以协调平衡人民发展差距、以绿色优化人民生存环境、以共享分配人民发展成果,在做到大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的社会效益。2020年中国夺取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建党百年的奋斗目标,这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在提升个人幸福感层面,经过“十三五规划”,教育公平实现新的飞跃,人民群众接受到更加优良的教育、更加充分的创业就业、更加普惠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我们在追求自身全面发展时已经拥有了更加健全且有保障的外部条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一步步走进现实。如今,我们党和国家踏上了将在建国一百周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赶考之路,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姿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阔步前进。因此,必须进一步激发人民追求幸福、实现全面发展的精神斗志,以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正是有了人民这座靠山,我们党才能在波澜壮阔的征程中行稳致远。也正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2],所以决定了党要时刻坚定“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致力“人民生活”、胸怀“人民梦想”,以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认真总结和传承好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历史经验,对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发挥好人民主体性力量,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价值。

(一)牢固把握人民至上的标尺,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3]。人民至上这把标尺规定了我们党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一词高达八十六次,深刻表达党对人民深厚的情怀,表明了党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定决心。因此,在全党上下务必牢固把握人民至上这把标尺,以标尺衡量自身是否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标尺强化共产党员在具体工作中的责任担当、以标尺凸显人民在国家治理伟大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标尺指引党员干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工作方向,以标尺界定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目标。广大党员要切实做到真抓实干,走好群众路线,在为民工作中办实事,在为民服务中解难题,尤其切忌脱离标尺的规定——脱离人民群众,坚决避免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出现潦草敷衍人民的形式主义、篡夺人民劳动成果的享乐主义、不为人民办真事实事的奢靡主义等不良风气;
要时刻塑造好人民公仆的形象姿态,时刻发挥好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
要深刻明白“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是否始终向着人民,要由“人民至上”这把标尺来衡量,因此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刻以昂扬的姿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在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中让老百姓真真实实地享受到作为国家主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新征程的建设伟业中继续书写好“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14]。

(二)增强维护人民至上的自觉,准确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只说不做的口号,而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过程中的行动自觉,是牢牢刻在中国共产党骨子里的永恒基因。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路中,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如何理解好、把握好、实现好“美好生活”的时代意蕴,这些都是作为执政党在“新的时代考卷”中亟待回答并且要答好的问题。而增强维护“人民至上”的自觉便是其中的必答题,这种“自觉”表现为:自觉依靠人民找出破解发展困境的路径、自觉依靠人民解决人民难题、自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求广大共产党员要自觉厚植人民情怀,牢牢地将人民放在心中的首要位置,并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即要一心一意地在文化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建设上下足功夫;
要在落实推进各项方针政策时,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构建好新发展格局,时刻把握住好改革成果在全体人民中更多更公平地惠及;
要在做大社会经济发展这块“蛋糕”的同时,处理好贫富差距的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
要一步一步构建起完善、可靠、真实的民生保障体制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要时刻自觉保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奋进姿态,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中诠释共产党人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的初心和使命。除此之外,对于党中央和国家颁发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各级党组织都要自觉地吃透弄懂,并以高度的自觉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新时代的民生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由此不断增强中国各族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强化胸怀人民至上的担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福祉

当今的国际环境,政治力量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呈现全球化。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日渐严峻的全球治理问题,各国利益在这个“地球村”安危与共,俨然形成了彼此牵连的命运共同体。如何破解共同面临的世界难题,转危为安,还得各国齐聚一心、携手并进。中国人民追求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政党,也是为世界全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的政党。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5],尽显胸怀天下的大局观念,凸显“立己达人”的宽广魄力,极大地彰显了大国担当的责任意识。步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全球化挑战,面临“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当前的严峻形势,高屋建瓴地提出各国要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全世界人类、追求全人类幸福的责任担当的生动体现。2020年,面对悄无声息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全人类蒙难。然而疫情的肆虐抵挡不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出坚强而又正确的抗争,中国的抗疫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抗击全球新冠疫情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人民至上,并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以实际行动彰显着我们党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肩负起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大国担当。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负责的大党,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精准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追求的科学理念。在这个构建的全过程、全方位中,中国也必将会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不断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最终在全人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大背景下,如何在新时代带领人民取得更伟大的成就,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呈现了最佳答案,“坚持人民至上”这个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我们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指引。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由深受剥削压迫到全民族解放,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并向着美好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断迈进。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这个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深厚价值,这也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至上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