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青年思想及其对后疫情时代青年发展启示浅析

任天阳,苑帅民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深深刺激下,李大钊同志毅然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面对帝制的重新推行,李大钊深刻认识到帝制的落后与腐朽,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严重阻碍。他认为“中国至于今日,诚已濒于绝境”[1],就不能再依靠封建的旧军阀,而是要依靠有朝气、有新思想、新知识的青年一代,“彻底,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1]深刻探析李大钊青年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总结李大钊青年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中探索李大钊先生对青年的希冀与期许,对后疫情时代中国青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严峻的社会环境是李大钊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背景。李大钊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五岁的李大钊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十一岁时又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亿五千万两的白银赔款深深刺痛了少年时期的李大钊,立志报国的种子就此在李大钊的思想中生根发芽。从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到中华民国成立,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而开始的讨袁运动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提出,面对当时政府无能和民族危亡,李大钊深知若想实现民族独立,就不能再依靠封建军阀势力,而是要依靠一代代的具有反抗传统和革新精神的新青年。因此李大钊呼吁“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李大钊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们实现解放与发展的科学思想,对李大钊青年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大钊不仅自己汲取马克思主义的养分,而且还在青年学生中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当时的进步青年成为了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器的进步青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显示出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这也把青年思想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观念中解放了出来。[2]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周围也集结了一批批追求真理、思想敏捷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和李大钊一起努力唤醒国民的觉醒。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进步青年学生中的深入传播,李大钊也鼓励青年深入农村、深入实践,他还积极推动着青年运动,并将青年学生运动与农民、工人相结合,这使得李大钊更加坚信中国革命的未来寄托于青年。马克思主义为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增添了新的养料,李大钊的青年思想也更具有先进性,处处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

青年一直是李大钊关注和寄予厚望的对象。1903年,年仅18岁的李大钊面对国势陵夷,就树立起了“以期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思想”[3],深刻认识到了青年一代的作用,李大钊青年思想就此萌芽。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虽远在日本但李大钊依然十分关心国内政治。随着反袁活动的深入开展,1916年李大钊毅然回国。在深刻认识到封建势力的严重落后性后,改造中国刻不容缓。但李大钊深知改造中国需要寄希望于觉醒之青年,这一现实促使李大钊的青年思想不断发展。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发表数篇歌颂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一时期的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其青年思想进入形成和实践阶段。

(一)萌芽阶段(1907—1913)

李大钊于1889年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07年,十八岁的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研究政治,希望通过政治知识来挽救民族和国家危亡。此时,年仅十八岁的李大钊便有了一心报国的满腔热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经历了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李大钊写下了《隐忧篇》,“体现了李大钊对新建立的民国的强烈使命感、忧患意识以及寄予的期望。”[4]这为启发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埋下了种子。李大钊青年思想正式萌芽于赴日留学前。1913年9月,李大钊再登五峰山,在昌黎车站听到日军枪杀五名中国铁路警察的骇人消息后,悲愤不已,发出了“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犹如碣石”[1]的悲叹。面对日军的暴行和无辜中国路警的死亡,这不仅使李大钊内心的无助与悲愤相互交错,还使李大钊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思考国家问题。这为李大钊前往日本探索政治救国之路做了铺垫,其青年思想也正式萌芽。

(二)发展阶段(1914—1916)

1913年冬李大钊东赴日本,次年在早稻田大学研究政治。李大钊虽远在日本但也时刻关注着国内政局的变化。1915年的中国面临着更加深重的灾难。丧权辱国“二十一条”提出后,留日学生反响强烈,李大钊也投入了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中。1916年,为拯救国家危亡,李大钊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反袁运动。同年8月《晨钟报》创刊面世,面对“袁氏逆命,谋危共和”[1]的现状,李大钊寄希望于当时满腔热血的青年,呼吁“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硕青年之气节”[1]号召中华青年打破封建传统束缚,承担起创造青春中国的重任,实现创造青春中国的理想。为发动青年,李大钊撰文十余篇,向青年发出了奋起自觉地呼唤,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9月,李大钊写下了名篇《青春》。在《青春》中,李大钊呼吁青年珍惜青春、享受青春、奉献青春,将个人与宇宙融为一体,勇敢向前、探寻光明。李大钊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与《青春》激发了青年的爱国意识,唤醒了青年的自觉心理,探讨了青年的使命担当,确定了创建青春之中华的革命理想,表明了李大钊对青年的责任、使命与目标的深入探讨与思索,这标志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三)形成阶段(1917—1920)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李大钊渐渐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这一理论也对李大钊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期间订购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在《晨报》上发表了《青年与农村》《新旧思潮之激战》《现代青年的活动方向和》和《“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李大钊号召青年深入实践,多在寂寞的方面、痛苦的方面和黑暗的方面活动,注重对自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改造,宣传互助和博爱的思想,秉持勤工主义和劳工神圣的精神,实现知识阶级和劳工阶级的结合。同年9月,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使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而随后发表的《山穷水尽的青年》和《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更是为当时的青年运动指明了途径和方向。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对李大钊的青年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李大钊不仅歌颂革命,把个人与中国革命相结合还积极倡导学生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应用到实际,并探寻改造中国的出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也是其青年思想不断完善和实践的过程,这标志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完善和形成。

李大钊青年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和扬弃过程,也是一个对社会现实映射到青年身上的审视和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其思想不断丰富和升华的过程。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演变发展不仅彰显了李大钊在不同时期对青年问题的思考,更体现了李大钊对青年实现创造青春中国目标的持续探索。

李大钊青年思想是在严峻的现实背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深厚的实践基础的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刻意蕴。李大钊提出了其毕生追求和奋斗的最终的理想——创建青春中华。因此,李大钊的青年思想都是以围绕实现创建青春中华的理想目标而进行的,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青年之地位

青年是创建青春中华的主力军,也是改造中国的主体。青年的发展进步对于国家的发展进步是非常重要的。李大钊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1]青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青年更肩负起实现青春中华的重任。更重要的是青年是为自己而生的,青春中华的创造不仅是青年创造的,更是为青年创造的。在《青春》中李大钊也提到,若想改变苟延残喘中国的局面,孕育实现青春中国,就必须要依靠青春青年。

(二)青年之精神

优秀的精神品质是实现创建青春中华的力量源泉。青年作为青春中华创造者就应该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首先,珍惜青春,做青春的享有者。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但是人生的青春是有限的,“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5]因此,青年要做一个善用“今”的青年,把握好当下,用现在的努力来创造将来的发展。在《青春》中李大钊指出,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青年人应该“饫尝青春之甘美,浃浴青春之恩泽,永续青春之生涯”[1],珍惜青春、享受青春,做一个爱青春者,只有秉持这种精神与气魄才可以享受无尽青春。

其次,奋斗精神。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永远持有奋斗精神,努力上进才会实现自身的最终价值。李大钊在《奋斗之青年》中告诫青年,做奋斗者要学会隐忍,面对一些小愤忍辱,要处之以泰然自若不可逞血气之勇,这样的青年才可以立大志;
做奋斗者要意志信念坚强,只有保持坚强的意志和信力以及慷慨悲壮的精神,才可以承担起建立宏大事业的重任;
做奋斗者要有独立精神,青年作为奋斗者要努力上进,不为个人利益,耐得住寂寞,有独立精神和价值才可以成就大事业。

再次,调和意识。调和意识也是李大钊倡导青年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调和之法则》中,李大钊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调和的产物,调和是有原则的调和,是认清事物本质的调和,调和的目的在于“两存”。李大钊的青年思想中也有鲜明的调和意识。在《青年与老人》中,李大钊认为“老人与青年亦不可不调和”[5],青年与老人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的构成要素,青年与老人调和,才会各尽所长,才会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因此,青年要具备调和意识,用青年自身的活泼畅旺的朝气和沉滞的社会风气相调和,促进社会发展;
除此之外,青年的思想也要调和,青年思想不仅要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敢于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元素。只有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具备调和意识的青年,才是李大钊寄予希望的“新青年”。

最后,正确生死观。李大钊认为十九世纪是一个“自杀时代”,并在《青年厌世自杀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他对生死的看法。他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自杀是一种智慧的现象,自杀现象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增加,可见自杀“是人类意识主观能动性的产物,是物种进化发展的结果”[6]。而面对青年牺牲问题,李大钊认为这是青年觉醒的第一步。面对日渐黑暗的社会,青年用牺牲的方式表现出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但是李大钊反对冲动盲目的自杀。他希望青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用反抗和牺牲精神来对抗这颓废的时代,做旧生活的反抗者和新生活的创造着,为革命牺牲才是真正的“新青年”。

(三)青年之理想

创建“少年中国”是李大钊青年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最终理想目标。创建“少年中国”是青年之责任。青年本应该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青年,应该是为新中国发光发热的青年,但是如今的青年却因循守旧,并非是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一代,而真正自觉觉醒的青年只是少数。因此,李大钊呼吁青年自身必须时常自觉与反省,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才可以实现创建“少年中国”的目标。

李大钊提出实现“少年中国”的理想不仅仅是一个青年的理想,而是千千万万青年的理想;
实现“少年中国”不是单个青年的责任,是千千万万青年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才可以实现创建“少年中国”的理想目标。而且,李大钊所理想的“少年中国”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改造、共同进步的“少年中国”,“是灵肉一致的‘少年中国’”[7]。通过精神改造来改变堕落的人心,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友爱、公善的社会环境;
利用物质改造来改变人的生活状态,秉持勤工主义精神创造劳工组织,使得人人都获得解放。李大钊还认为,精神改造和物质改造的开展应该同向同行才可以实现最终理想。

(四)青年之做法

为实现创建“少年中国”的理想,李大钊给予了青年现实路径指导。第一,李大钊倡导青年要深入农村,深入实践。在《青年与农村》中,李大钊认为中国的工人农民一直处在充满苦痛和愚暗的社会的最底层,若想使中国工人农民除去苦痛和愚暗,获得解放,那么就需要青年深入农村,改变农村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现状,将现代文明引向农村,做栽植民主主义的工人。与此同时,广阔的农村给青年提供了活动的道路和余地,广大青年就需要加入劳工群体,现实与工农群众的结合,只有这样劳工群体才有了光明,农村才有改变的希望,社会组织才会有进步。

第二,有活动方向和活动目标。目标方向在青年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中,李大钊给现代的青年提供了三方面活动的方向。首先,青年应该寂寞的方面活动。青年要耐得住寂寞,乐得过寂寞。寂寞的生活并非都是困苦的,青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乐境,从寂寞的生活中激发青年的创造力,懂得其中的真趣味,才可以获得前途的真光明。其次,青年应该痛苦的方面活动。劳动是困苦的,但是劳动却是欢乐和苦境的来源。青年要秉持尊劳主义,深入实践、深入劳动,从劳动中享受快乐,从劳动中感受快乐的真正含义。还要通过劳动把广大人民从不劳而获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伸以援手,消灭苦痛。最后,青年应该与黑暗作斗争的方面活动。面的众多同胞深陷黑暗的现状,李大钊倡导青年要勇敢走向黑暗,用青年自身的清白与自然、坦白与清明和黑暗作斗争,发挥出青年自身的光和热。

第三,自身努力,承担责任。李大钊认为青年自身必须要不断努力,以国家为重,把创建青春中华作为自身唯一之使命。与此同时,青年还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一文中,李大钊告诫青年,青年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方为动的青年而非静的青年,方为活泼泼地之青年,而非奄奄待死之青年”[5]只有做动的青年、活泼的青年,把自身与社会相接连,厚植其修养、培育其精神,拥有远大理想,增强其意志、壮大其气节,才可以使青年成为青春中华的根基,才可以实现创造青春中华。

李大钊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并将希望寄予青年。李大钊将青年放在了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上,突出了青年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着不同的使命,面对新冠疫情的肆虐,当今中国青年挺身而出,彰显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为后疫情时代青年发展给予启示。

第一,促进青年反思,破除青年精神发展危机。李大钊青年思想形成于近代民族危亡和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是在当时环境下青年问题在李大钊世界观上的深刻反映,是对当时青年思想发展问题的反思。当今青年面对着新冠疫情的冲击,其思想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佛系”“躺平”“内卷”“摆烂”逐渐成为当今青年群体的标志,当今青年的这种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后疫情时代的自身发展前途的一种迷茫和精神安慰,既有面对自身发展压力的抗争,也有面对自身发展压力的妥协。从李大钊当时的青年到现在的青年,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进步,青年也在发展进步,但是也需要我们正视当今青年在精神方面出现的危机,“佛系”“躺平”“内卷”“摆烂”也是当今青年的精神表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正视自身,实现精神的调和。当代青年在认清当前自身发展本质的同时,实现与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调和,达到与当前社会发展的“两存”。从中找出属于自己的逻辑和方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找到属于自己的前途。

第二,发扬奋斗精神,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李大钊一直号召青年要做奋斗者,“以创造为生活,以奋斗为职业”[5]。“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9]后疫情时代,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活状态和光明未来,就需要当今青年既保有奋斗精神、践行奋斗行为。首先,做新时代的奋斗青年要有目标有方向。目标和方向是青年自身发展的路径指引,只有做有明确奋斗目标的青年,人生发展路径才会明晰,自身价值的实现才更有底气。其次,做新时代的奋斗青年要有调和思想,青年发展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不断吸收和借鉴的。作为新时代奋斗青年,更应该拥有开阔的思维和广阔的胸怀,积极借鉴、吸收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不断武装自己,更新自己。最后,做新时代的奋斗青年还要有独立意识,青年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保有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减少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善于发现自己的能力,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多在寂寞方面活动,找寻一条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三,深入时代实践,投身时代发展大潮流。李大钊认为青年若要成为最早觉醒的一代,青年就需要深入社会实践,使得青年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获得改造和觉醒。与此同时,李大钊还倡导青年要有长远眼光,用于吸收、接纳新事物,不断充实完善自身。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下,尤其是在大变局和疫情叠加的特殊环境中,当今青年的发展面对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这就启示当今中国青年要积极投身时代发展潮流之中,积极深入时代实践。一方面,青年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在时代洪流中,并存的机会和挑战为当今中国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磨练和更广阔的舞台。只有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才会赢得青年自身发展的时代机遇;
只有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青年自身的发展才有目标、有方向。另一方面,青年要投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该拥有洞察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更应该紧紧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胸怀国家,胸怀世界。

第四,坚定理想信念,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李大钊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其青年思想的重要部分,他号召青年要实现创建“少年中国”的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提升青年的精神境界、提升青年的意志、促进青年实现理想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撑。[9]后疫情发展时代,仍然是一个危机四伏但是还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时代,而这背后蕴含的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对理想信念和人生理想坚守。首先,坚定理想信念,青年要坚持真理。理想信念源于真理,当代中国青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其次,坚定理想信念,青年要发扬抗疫精神。精神是支持青年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在抗击疫情中孕育形成的抗疫精神其背后蕴藏着的是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更需要以此为动力,踔厉奋发。最后,坚定理想信念,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人生的发展离不开理想的坚守。在后疫情时代,中国青年更需要拥有自身发展的小理想,也需要拥有胸怀国家的大理想,将自己的小理想溶于大理想之中,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与担当,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突出了青年的个体价值和地位,为青年实现其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也给予后疫情时代中国青年发展重大启示。历史不断前进,时代不断发展,一代人也将会面临着一代人的问题。新时代中国青年更需要汲取历史智慧的滋养,自觉肩负起实现自身的使命和重任,重塑崭新自我,以自我之力量贡献于国家、民族之发展。

猜你喜欢 调和李大钊理想 李大钊《青春》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李大钊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2021款理想ONE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理想中学生百科·大语文(2021年2期)2021-03-08你是我的理想型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Orlicz空间中A-调和方程很弱解的LΦ估计数学物理学报(2020年6期)2021-01-14自然增长条件下的非齐次A-调和方程弱解的梯度估计数学物理学报(2020年2期)2020-06-02二维Lipschitz区域上一类带Lp边值的非齐次多调和Neumann问题数学物理学报(2020年2期)2020-06-02

推荐访问:青年 疫情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