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河北实践研究

田海舰,连童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公民道德是“公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1]。公民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层面所具有的价值引领功能、在社会结构层面所具有的规范调解功能、在公民个体层面所具有的身份认同和品格修养功能。推进道德治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基本内容和有效路径。河北省地处京畿要地,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燕赵文化,孕育了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新时代加强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遵循,紧密结合河北省各地实际,尊重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大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水平,不断推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道德建设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新时代加强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一般而言,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道德深深植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和观念上层建筑,道德又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道德建设做得好,会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道德建设做得不好,会对经济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在“十四五”时期,河北省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总体来看仍然处于历史性窗口期、战略性机遇期叠加,转型升级、爬坡过坎同步交织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需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二)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矛盾双方的内涵特点亦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无论是对“物质文化需要”,还是对“美好生活需要”,本质上都是“人的需要”。首先,“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有物质的需要,也同样有精神的需要,“能满足人精神需要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价值客体,具有‘精神的价值’”。[4]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现在公民的精神追求上,具有精神的价值。其次,“人的需要”是历史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时代性。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满足公民精神追求,提升公民精神境界,是公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公民道德水平提高,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创新精神都会随之长足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从而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道德支撑。

(三)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道德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且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首先,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者是“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5],是“首要的生产力”[6]。而劳动者的活动是受一定的思想支配的。当一种道德观念被人们接受之后,必然会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产生影响,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其次,道德可以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基本公共生活准则作为道德规范的组成部分,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最后,道德影响社会文艺的变化和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精神动力;
是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
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前提。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7]。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三个层面的提出是新时代我国道德建设内容体系的重要理论创新。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将大德、公德、私德的意识融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倡导落实到实践行动的内在要求。

(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具有将全体公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8]推进道德治理,针对社会道德领域出现的混乱现象和缺位问题,运用道德“应当”和“不应当”的特殊命令形式,发挥其扬善抑恶的社会作用。[9]培育公民道德,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治理目标的应有任务,是守住公序良俗底线、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必然选择。

为切实了解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本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981份,进行了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

(一)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更为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取得明显的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显著增强,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素质、文明素养等得到整体提升,崇尚英雄、关爱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成为时尚;
公民道德组织体系、规范体系、评价体系不断健全;
道德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文明程度明显增强。

公民对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较为满意,对其认同程度较高。数据显示,85.7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倡导和践行。76.96%的受访者认为家风建设非常重要,家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一种传承。公民对师德师风评价较高。54.4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8.12%的受访者认为具有一定作用。29.46%的受访者很满意当前教师的师德师风,41.39%较为满意。

公民对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评价较为满意。问卷数据显示,76.66%的受访者认为树立道德模范对道德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公民对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9.17%的受访者通过与周围的人交流得知。

未成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参观学习普及率较高。84.2%的受访者认为,热爱祖国是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39.96%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开设相关课程。

公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整体认知程度较高。17.31%的受访者认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61.54%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的效果。

(二)新时代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亦存在诸多问题

总体来看,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较高,但践行程度较低。94.23%的受访者认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短期难以巩固;
有5.77%的受访者认为社会风气污染严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践行。

公民对诚信建设评价较低。仅20.6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诚信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64.63%的受访者认为取得了一定效果,14.68%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效果。诚信问题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44.04%的受访者最关心的诚信问题是个人信用问题,34.15%的受访者最关心政府信用问题,15.6%的受访者最关心企业信用问题,6.22%的受访者最关心社会中介机构信用问题。

公民对网络道德环境的总体评价较低。对当前网络环境,41.32%的受访者评价一般,19.23%不太满意,7.69%很不满意。

个人不道德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21.15%的受访者在看到他人不道德行为的时候会选择谴责,25%选择以温和态度劝说,50%根据事情影响判断,3.85%认为与自己无关,不理会。

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拓展,使崇善、扬善、乐善、从善之风吹遍城乡大地,使善行日益成为更多燕赵儿女的自觉行动,必须以《纲要》为指导,多措并举,守正创新,遵循“九个坚持”,从制度层面积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体系。

(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坚持党的领导,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3]。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进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才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目标,才能做到协调一致、持之以恒。只有加强党的领导,道德教育才能广泛地开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人们的道德面貌和社会的道德风尚才能蓬勃向上发展。实践证明,党风决定民风,执政党的党风不仅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也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中华民族的复兴。坚持和加强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风,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真正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

(二)坚持以理想信念为“基石”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坚定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政党阶级属性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河北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将通过理想信念培养,重塑公民道德的主体身份,培育和拓展公民、社会、国家等公民道德建设主体的协同关系,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以建构具有河北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民道德建设组织结构、治理责任及价值导向系统。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使之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面向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全社会道德风气。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个人追求的统一,能发挥出广泛的号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规范公民作为主体的行为标准,为道德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引。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传播力度、教育力度,树立鲜明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强化示范引领、榜样教育,增进人们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引导人们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立德树人、明德修身的根本遵循。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德治”中,内化为“明大德”,以热爱祖国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
践行于“守公德”,自发自觉地对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进行维护,对社会规范自觉地坚守;
自省为“严私德”,追求自我本身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中,体现到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融入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全过程和环节中。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贯彻到社会综合治理中,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保障。

(四)坚持以中华传统美德为“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孕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崇高的思想品德,培育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起有力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7]“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0]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传统美德。道德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对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道德精神和理念,深入挖掘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敬业奉献、崇善抑恶、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现实生活相融通,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标识。

(五)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感召”

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表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在外部文化冲击时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整合作用;
它反映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可以激发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它浸透在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熏陶了中国人民的道德情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六)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引导”

道德教育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风气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应当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相一致,按照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帮助受教育者在提高认知、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形成习惯等方面多下气力。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10]要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他人效仿,激励人们崇善向善,鼓励人们积善成德。对于先进道德模范的选择,应当不拘一格,要有各种不同类型,既可以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也可以是广大群众中的先进人物。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对于每个人、每个单位和组织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才能迅速改变人们的道德面貌,形成良好的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

(七)坚持以道德实践为“抓手”

公民道德的实践养成要从具体行为入手,进行道德教化、训练,培养相应的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实践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必须与公民的身心发展状况相适应,针对公民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以使公民道德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道德实践要处理好“应当”的一般原则和特殊行为之间的关系,实现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形成健康的社会道德风气,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推动道德实践养成的有力保障。

(八)坚持以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为“关键”

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网络正以空前的力量改变着世界。习近平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主动适应科技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空间,引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对网络行为作出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网络作品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创新表达,广泛传递向善向上的正能量。网民主体要承担主体责任,正确使用网络工具,明辨是非,文明上网,文明发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抵制网络暴力。宣传网络公益,唤起善愿行动,培养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对全社会的团结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加强网络管理,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加大网络问题的整治力度。

(九)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公民道德建设,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坚持与法治相结合,有政策、制度的保障。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既需要教育教化、自我内化,又需要制度强化、行为固化,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必须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融入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行为准则;
建立健全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制度;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完善道德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完善“四德”规范教育机制;
建立健全道德舆论引导机制、道德评价导向机制、道德利益导向机制、道德调控的弹性机制等。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受访者公民 今天,你休闲了吗?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7期)2022-09-20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伦理学研究(2020年3期)2020-07-02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十二公民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推荐访问:河北 新时代 公民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