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研究的问题导向与短板视角

叶敬忠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更好地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切实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目前围绕“共同富裕”主题的学术成果发表热度极高。截至2022年6月24日,以“共同富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下载量最高且被引次数最多的一篇学术论文于2021年8月5日上网,下载已达34606次,被引已达102次。紧随其后的另外两篇论文分别于2022年5月16日和5月23日上网,但也已经分别下载13287次和12784次。这样的下载数据相对于其他主题的学术论文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自2021年以来,围绕共同富裕的学术成果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以“共同富裕”为关键词,截至2022年6月24日,中国知网已收录2022年当年的学术论文1752篇,2021年的2269篇,数量远大于2015—2020年的总和。从知网的收录情况来看,近两年共同富裕研究的学术论文呈现出数量增长快、关注程度高的特点。

然而,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成果普遍存在内容过于宽泛、问题导向不明确等问题。从政策设计和学术理论的诠释来看,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中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为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提出的,是一个接续性的、提档升级的目标。〔2〕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是一种高质量发展,其结构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文明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3〕因此,共同富裕作为国家发展的整体目标和战略安排,必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个层面,因此从范围和领域来看,共同富裕与国家的各种整体性发展计划、各种发展战略规划一样,包罗万象。在此情况下,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笼统地谈共同富裕,本身就显得过于宏大、过于广泛。仔细研读《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可以发现,其中包括了很多新词、新提法以及很多行动、计划、安排等,如“鲲鹏行动”“雏鹰行动”“凤凰行动”“雄鹰行动”“尖峰”计划、“尖兵”计划、“领雁”计划、“领航”计划、“亩均论英雄”改革、“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路径、“肥药两制”“两进两回”机制、“飞地”抱团机制、“文E家”等。〔4〕这些不同表述无疑意味着共同富裕选题的宏大,在进行共同富裕研究时,一旦处理不好极容易陷入学术“大杂烩”的误区。

当下关于共同富裕的很多学术成果是围绕对共同富裕的政策解读展开的,重点在于探讨共同富裕的意义、内涵、逻辑、特征、探索历程、收入和贫富差距、标准或指标体系、现实基础、实践路径以及澄清一些认识误区等。大多解读性文章都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一番例行解释。不同学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研究存在不同侧重,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要突出党史文献以及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与实践等,经济学一般突出收入差距与利益分配等,公共管理往往强调共同富裕的指标构建和政策分析等,社会学则常常将共同富裕作为一种价值和道德实践,突出共同富裕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此外,很多学术文章习惯性地使用一些很难抓住具体意义的笼统性语词。例如,在分析共同富裕,包括贫困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时,常常认为这些问题、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系统性的、发展性的。然而,这些较为笼统的语词并没有传达确切的信息,因为在涉及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议题中,又有多少问题不是结构性的、系统性的、发展性的呢?

由于共同富裕这一选题本身包罗万象,而现有的很多学术成果都集中在对共同富裕的政策解读和一般性阐述上,导致现有的学术成果在知识生产方面的作用不强。此外,很多文章或引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共同富裕的一些经典论述和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的政策文件、重要会议或领导人讲话中的主要论述,或重述中国追求共同富裕目标从1921—2021年的百年探索实践,或说明理解共同富裕需要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或通过一组数据说明目前的贫富差距现状,等等,俨然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诚然,这些内容和论述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层面需要广泛认识和理解的。但是,作为面对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研究来说,如果大量的论文都囿于对上述内容的重复解释和说明,那么不仅没对知识生产有所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因此,本文旨在就目前学术界共同富裕学术研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反思,明确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应采取问题导向和短板视角,并借此讨论共同富裕研究的基本定位和关键所在。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5〕现有的关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贫困治理等很多政策主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存在做“证明题”的取向。做“问答题”还是“证明题”在研究思路上差异巨大。对于做“问答题”来说,题目本身必须包含明确的问题意识,即必须首先清楚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题目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答案和结果。要做好“问答题”就必须运用知识储备,通过深入思考才能给出回答,并需要详述得出答案的逻辑和推理过程。而对于做“证明题”来说,题目本身已经包含明确的答案或结果。这些答案和结果显然都是正确无误的,只不过做题者需要论证得出答案或结果的过程。

在数学研究领域,做“证明题”和做“问答题”都是重要的思维训练,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做“证明题”的知识生产能力则明显弱于做“问答题”。近年来关于一些政策主题的学术研究,有不少成果就是在做“证明题”,即对各种显然正确的判断或现实进行分析论证。从知识生产和思想传播的角度来看,很多这样的学术成果,似乎只要看一下文章的各级标题就足够了。例如在乡村振兴领域,一些研究成果旨在论述“乡村振兴需要保持耐心”“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必要性”等,事实上,这些内容基本都已经是社会共识或常识性论断。当然,对这些方面给予适当的阐述或对政策设计进行一定的解读并非不必要。但是这种类似“证明题”的工作理应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承担,例如国家层面、各大部委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专门进行政策研究的机构,如政策研究室、发展中心等,这些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职责本身就包含了对政策进行解读和对需要强调的论断进行说明。而对于旨在生产知识和传播思想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各类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术工作者的核心任务应该与国家机关的相关人员加以区别。学术研究的核心不在于证明现有的存在,而是应该发现现有的存在中的缺陷和不足,并予以揭示和批评,实现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对于现有的存在的确需要加以证明,但这类任务不必由学术研究者来承担,完全可以由拥有一定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官员、公务员和专业人士来承担,如前面提及的政策研究室、发展中心等。学术研究者的职责是在研究中对各种政策、措施、工程、规划、方案进行学术分析和学术批评。这些分析和批评或许不尽全面,但能够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目的是帮助决策者更全面、更深入地考虑不利因素,从而进一步修改或完善各种政策、措施、工程、规划、方案,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6〕

因此,对于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者来说,其核心旨趣不应在于做各类“证明题”,而更需要做的是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开展学术分析和学术批评。这里的学术批评绝不意味着某种谴责或抱怨,也不意味着简单地否定或驳斥,其含义远比抱怨或否定更加深刻,它代表的是一种理智的、注重实效的努力,目的是使发展过程更好,使社会变得更好。〔7〕其实,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关于现实主题和政策主题的学术研究,历来强调问题导向。只不过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科学研究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对现实的阐述和成绩的总结上,而不是发现和分析问题。有学者指出,现在有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风格很多都整齐划一,所谓的一些“关键性”突破或许只是论证了一个很多人都能随口说出的道理。〔8〕这无疑是一种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共同富裕研究中,一些学术成果的某些论述内容不存在任何争议点,因为其在国家政策和中央领导的重要论述中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阐释。例如实现共同富裕既很重要也很必要;
推动共同富裕重在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循序渐进;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
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不是“杀富济贫”或“劫富济贫”;
共同富裕不是国家福利的过度化;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地吃“大锅饭”;
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或所有地区的同时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指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的特殊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空想;
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不是将农村变成城市;
共同富裕不是用公平代替效率,等等。①上述举例是作者在文献阅读基础上的归纳总结,且涉及文献很多,这里不便一一列出。其实这些观点基本不存在争议,基本上是人所共知、普遍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如果作为政策话语在全社会进行传播和强调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若作为学术研究并在学术期刊这样宝贵的公共平台上发表,则既没有生产出知识,也没有实质性的学术意义。

共同富裕是接续小康社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衡量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既可以从共同富裕的正向进行思考,也可以从反向进行思考。从正向思考,就是要清楚“怎样就是共同富裕”;
而从反向思考,则需要清楚“怎样就不是共同富裕”。

从正向来看,已经有很多学术文章论述了“怎样就是共同富裕”这一问题,即对共同富裕内涵的阐释和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此方面,李实的研究指出,理解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两个关键词是“富裕”和“共享”。要理解这两个关键词,就需要避免对这两个关键词产生误解。一是对“富裕”的误解,如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共享现有的富裕成果;
二是对“共享”的误解,如认为“共享”是一种平均主义,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简单的财富再分配过程。富裕既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
而物质富裕至少应包括收入、财产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精神富裕应该体现在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三个方面。共享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有差别的分享。因此,共同富裕是一种有差别但合理的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要在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的基础上,通过人人参与发展行动、共享发展成果而达到富裕社会。〔9〕

从反向来看,要思考共同富裕的对立面。程恩富、刘伟的研究指出,共同富裕是作为两极分化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因此对贫富分化的判断可以作为判断共同富裕的一个参照标准。〔10〕共同富裕的对立面是“不共同富裕”,既包括“不共同”,也包括“不富裕”。

需要明确的是,在共同富裕概念中,无论是“共同”还是“富裕”,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此,共同富裕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有梯度、有层次的目标,但其作为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是大限度和高层次的共同富裕。无论是实现哪一梯度和哪一层次的共同富裕,都必然意味着必须避免出现“不共同”和“不富裕”。衡量是否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要看下限。为此,我们应该采用一种短板思维,我们需要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短板所在。在共同富裕的两个对立面“不共同”和“不富裕”中,底线应该是“不富裕”,这是因为若处在“不富裕”状况下,则任何关于共同富裕的讨论都没有实质意义。周文、施炫伶的研究指出,富裕属于生产力范畴,而共同则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富裕)对生产关系(共同)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富裕)得到大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11〕虽然不能笼统地将“不富裕”等同于贫穷,但富裕一定是“不贫穷”的。当然也不能笼统地将“不贫穷”等同于“富裕”,如我们国家已经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目前不能认为已经实现了富裕。无论在社会里还是在学术界都需要认识到,贫穷有相对贫穷也有绝对贫穷;
而富裕只有相对富裕,却不可能存在绝对富裕。富裕一般指物质层面的经济宽裕以及文化、社会、精神层面的生活丰裕。〔12〕物质富裕可以包括收入、财产和公共服务,但精神富裕却指人的更大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13〕即使物质富裕在收入、财产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可以有客观标准,但精神富裕的各种感受永远不可能有绝对标准。正如梁启超所言,“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14〕。同样也正如卢梭所指出的,“对幸福的评价,不涉及理性的问题,而是涉及情感的问题”〔15〕。

在共同富裕问题中,富裕是基础,因此可以将共同富裕的短板视为有人不富裕或有人(相对)贫穷、有地方不富裕或有地方(相对)贫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低收入群体是需要重点帮扶保障的人群,农村是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地区。〔16〕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农民,发展的最短板主要在农村,因此,推进共同富裕需要重点瞄准农民、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地区。〔17〕需要认识到,虽然农村地区已经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因为仍有大量低收入人口,因此也必然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难啃的硬骨头。〔18〕试想,若社会中还有不少类似“流调中最辛苦的打工人”这样的群体或还有前一段网上流传的“四川凉山彝族家庭婚礼的真实探访”①“流调中最辛苦的打工人”和“四川凉山彝族家庭婚礼的真实探访”均是网络上发布的视频,并无官方报道,此处仅作为假设使用。视频中那样的农村地区〔19〕,那么,共同富裕的理想必将大打折扣。虽然就宏观层面对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对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贡献而言,这些群体或地区是极少数情况,但他们却是衡量是否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对此,李实的研究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完善的“提低”制度和机制,即推进共同富裕不是要把目前处于相对较高位置的收入、财产和公共服务水平拉下来,而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财产和公共服务水平,因此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提低”,只有低收入人群尽快富裕起来,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才算是真正实现。〔20〕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确是迈入追求共同富裕目标阶段的底线和基础,同时也说明实现共同富裕之路还很艰巨。

基于对目前共同富裕研究“证明题”取向的反思以及共同富裕研究应考虑的短板视角,我们认为围绕现实主题或政策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有自身必须坚守的基本定位和始终秉承的核心价值。随着实现共同富裕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共同富裕的社会科学研究将会继续成为未来几年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为了确保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传播这一学术研究宗旨,共同富裕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这些研究本身及作为相关研究者的基本定位、核心价值和社会意义。就目前而言,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至少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短板视角。

(一)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逻辑。目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以及贫困治理等与政策相关的主题研究,都亟须从做“证明题”转向做“问答题”。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问题,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理路贯彻到底。这些现实问题本身并不存在常识性的、人所共知的标准答案,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问题自身的逻辑和问题发展的规律,其目的是人类的知识生产以及对现实世界、社会矛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正是基于这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学术研究的推动,人类才有可能采取有效行动,认清现实、改变现实。

对于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社会研究来说,需要学术研究从发现客观规律的层面,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如共同富裕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这些问题和挑战能否解决和化解,如何才能解决和化解这些问题和挑战,哪些人(地区)富裕、哪些人(地区)不富裕,为什么有人(地区)富裕、有人(地区)不富裕,如何才能实现整体富裕并共享富裕,是否可以或如何在人口和地区之间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风险在于哪些群体、哪些地区、哪些因素等等。从遵照问题导向的传统来看,可以深入研究和分析在现实发展过程或追求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四大政治经济学问题,即谁拥有什么,谁从事什么,谁得到什么,他们用所得物做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关系、劳动分工关系、劳动产品和发展成果分配的社会关系、消费和积累的社会关系等。〔21〕

此外,坚持问题导向的社会科学研究还必须直面具体的现实问题。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具体实践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出现很多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不平衡以及乡村发展的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2〕。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也“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23〕。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问题还是在农村,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好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国家提出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与实现共同富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实现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研究者关注、解决那些在实施推进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要求研究者们深入现实、发现现实发展中的真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自2021年以来,我们团队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等5个省的5个县10个村开展调研。我们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很多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和贯彻,也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是否能顺利实现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切身利益,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农民主体性问题为例,农民本应该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愿当配角,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国家拿钱建设农村,农民的主体性普遍缺位。很多农民认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主要依靠政府等外部主体。受调查的农民普遍认为,政府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还有的农民认为,乡村振兴就是拿国家的钱搞农村建设。农民将自己定位为乡村振兴的配合者,认为领导干部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农民是配角,主要的任务就是配合、辅助。有些农民甚至认为,村庄公共事务和公共建设就需要政府花钱雇工完成。湖南一位身处基层的乡镇干部感慨道,“现在老百姓都是两眼望着政府”。可见,国家对“三农”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对农村投入的增加,并没有使农民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得到同步提高。农民产生了政府会包揽一切的误解,对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因此农民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共同富裕便无从谈起。

(二)短板视角

共同富裕的短板是有人“不富裕”或有人(相对)贫穷、有地方不富裕或有地方(相对)贫穷。显然,那些“不富裕”或(相对)贫穷的地区大多在农村,那些“不富裕”或(相对)贫穷的人口大多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因此,在围绕共同富裕主题和主要针对农村和农民群体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研究中,坚持短板视角,具体而言就是农民视角是符合社会科学研究基本规律的。事实上,在我国对于任何公共政策的研究、讨论与制定,都必须以普通民众的利益为主要出发点,都应该从人民大众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评价社会政策,这是社会政策研究和制定的底线。〔24〕

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缩小城乡差距,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因此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必经之路。〔25〕在此情况下,共同富裕研究要坚守短板视角就是在乡村振兴研究中关注农民视角。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因此乡村振兴研究必须重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期望和需求,必须从农民视角出发,发现、研究和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这里再次以前面提及的5个省5个县10个村的调研为例,研究发现目前农民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依次是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种粮等九个问题,尤其是前四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影响农民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理解和期盼的关键因素。这些问题大多涉及国家发展进程中农民群体面临的民生短板,解决好这些问题、补齐这些短板才能使发展成果真真正正地惠及农民,让农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发展成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乡村振兴。事实上,不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这些当下备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主题,重要的突破点都在于坚守农民视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补齐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短板,发现和解决农民眼里的真问题,从而引起国家和社会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以便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

猜你喜欢 短板共同富裕学术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社会科学(2021年5期)2021-10-27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补齐短板中的短板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推荐访问:视角 导向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