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背景下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基于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经验

刘 娟

【内容提要】我国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建设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区域国别研究人员。但是,由于缺少一级学科支撑,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性、连贯性和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俄罗斯高校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建设“域外区域学”方向。该方向具有课程设置丰富、开设学校类型多样、区域特色明显等特点,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方法具有借鉴价值。本文基于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的经验,探讨一级学科背景下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方法和实施路径,提出“双轨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建设区域国别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根据不同高校的师资情况、学生专业基础及知识结构特点,构建其他专业与区域国别专业“融合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现阶段我国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基础薄弱、师资队伍不健全、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等制约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及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问题。

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特色和综合性特点一直影响着“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定位。大家普遍认为“区域国别学”没有自身明确的理论架构和学科属性,不能被定义为一级学科。在此,我们有必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区域国别学”与其涉及的相关学科的关系,认识到它们之间并非包容关系,而是平等关系、跨学科交叉关系、相互支撑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把“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将其设置在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的“交叉学科”门类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对于我国区域与国别研究及相关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如何对我国区域国别研究进行整体规划?如何建设区域国别研究的中国学派?这些问题是我国学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

通过对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зарубеж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方向课程建设的研究,我们发现,该课程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开设课程的学校在落实俄罗斯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了学校的学科基础、专业优势和区域特点,构建了符合学校定位且满足国家对区域国别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
区域国别专业建设表现出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等特点;
课程设置关注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属性及综合性特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兼顾区域与国别的实际情况。这种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开设多元区域国别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培养的做法,对现阶段我国区域国别专业(或方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建设。“1964 年,中央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批准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的报告》,在部分高校成立了相应研究所和院系”①屈廖健、刘宝存:“‘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20 年第4 期,第78 页。。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又建立了一批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人员主要包括下面两类人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背景人员和国际关系与政治、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学科背景人员。第一类人员往往精通外语,但是专业知识有所欠缺;
第二类人员虽具有专业优势,但是外语能力较薄弱。两类人员中具有在研究对象国深入学习和深度调研经历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一级学科依托、人才培养体系支撑,我国高水平复合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短缺。因此,“需要建设一个一级学科来培养国别与区域研究方面的人才,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办法。”①钱乘旦、刘军:“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钱乘旦教授访谈”,《俄罗斯研究》,2022 年第2 期,第10 页。

为了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解决区域国别人才短缺问题,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同年在中国高校设立了42 个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2015 年,教育部发布《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推进研究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工作。②参见《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年1 月21 日,httр://www.mое.gоv.сn/srсsitе/А20/s7068/201501/t20150126_189316.html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大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③“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 年4 月30 日,httр://www.mое.gоv.сn/jуb_хwfb/s6052/mое_838/201605/t20160503_241658.html。2017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 年度国别和区域研究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整合校内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对空白和国家战略急需的国别和区域研究。④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 年度国别和区域研究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 年2 月22 日,httр://www.mое.gоv.сn/srсsitе/А20/s7068/201703/t201 70314_299521.html2019 年,教育部将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作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措施之一纳入教育部该年度的工作要点。⑤参见“教育部2019 年工作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 年2 月22 日,httр://ww w.mое.gоv.сn/jуb_sjzl/mое_164/201902/t20190222_370722.html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截至2021 年,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心、备案中心等数量达到444 个,这为“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建立的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在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同时也肩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由于培养方案不统一、跨学科师资队伍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备,各基地和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不尽相同,培养成效差别明显。我国高校大部分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和中心设立在外国语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外国语学院,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成了现阶段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2013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首次将国别与区域研究纳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五大研究方向之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013)对国别和区域研究内涵给出如下界定:“借助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对象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中外关系,注重全球与区域发展进程的理论和实践,提倡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①宁琦:“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外国语》,2020年第3 期,第36 页。不难发现,这一界定突出了对语言对象国的研究,带有明显的外语学科指向。上述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语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区域国别研究课程、培养区域国别人才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地域性、全面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在地性和经验性,②参见钱乘旦:“以学科建设为纲,推进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大学与学科》,2021 年第4 期,第83 页。其自身属性决定了区域国别人才需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我们认为,区域国别研究人员应是政治可靠、能力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集“专才”与“通才”于一身,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与区域国别研究相关的专业背景、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优良的团队合作能力、优秀的论文写作能力,对研究对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与研究内容相匹配的研究方法,通晓对象国语言,能使用外语快速有效地获取资料信息,表达观点。

“外语+”模式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培养区域国别人才方面却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以外语学科为依托,以其他学科为辅助,关注的是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以语言为本体的学科培养方式,作为本科生培养是没有问题的,而一旦要利用语言技能,以语言为工具,对有关对象国进行研究的时候,就会感到力不从心”①王向远:“‘区域研究’的学科建构及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研究》,2021 年第7 期,第159 页。。“未来若能把区域国别研究与社会科学学科性、理论性问题有机地、建设性地进行结合,将会使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展现出新的前景”②任晓:“再论区域国别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年第1 期,第77 页。。

可见,外语能力是区域国别人才多种能力中的一种,但不是决定性的能力,培养区域国别人才不是简单的“外语+”模式能够独立胜任的。

俄罗斯高校于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建设“域外区域学”方向。“域外区域学”也称“世界综合区域学”(мировое комплекс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科。它在兼顾区域的历史、人口、民族、宗教、文化-人类学、生态、政治法律、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区域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世界范围内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体系形成及运作过程的规律”③Под ред.Воскресенского А.Д.Мировое комплекс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М.: Магистр:НИЦ ИНФРА-М,2014.С.70.。截至2018 年,俄罗斯共有60所高校开设“域外区域学”方向课程,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区域学、外语、种族学、国家安全、区域合作与冲突、文化学、公务交际礼仪等。“域外区域学”方向主要在历史与政治学系、欧亚及东方系、外语与区域学系、社会学与区域学学院、国际关系与域外区域学系、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历史档案学院等院系开设。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俄罗斯高校已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域外区域学”人才,仅以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为例,2002 年至2012 年,该校培养了200 余名“域外区域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任职于俄罗斯外交部、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俄罗斯区域发展部、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消息报》《今日俄罗斯》等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大型媒体和高等院校。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А.В.格鲁什科不止一次参加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域外区域学”方向硕士论文答辩,对学校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俄罗斯外交部非常需要相关领域的人才。①См.Киреева А.А.10 Лет магистерской программе «политика и экономика регионов мира» по направлению «зарубеж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 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политика.2012.№3.С.191-193.

(一)俄罗斯高校设立“域外区域学”方向的缘起

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方向的诞生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高校“国别”专业发展的困境、国别研究遭遇的危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

俄罗斯的国别研究有100 多年的历史。早在1918 年,在彼得格勒大学就建立了具有国别研究特点的教研室,它就是现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和社会地理教研室的前身。1929 年在莫斯科大学创建了苏联经济地理教研室。20世纪40 至70 年代,苏联高校的国别研究及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与高校国别研究并驾齐驱的还有苏联科学院系统的国别研究。20 世纪50 至60年代,苏联科学院先后建立了非洲所(1959 年)、拉丁美洲所(1961 年)、远东所(1966 年)、美国所(1974 年改为美国和加拿大所)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国别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造就了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创办了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奠定了苏联国别研究的坚实基础。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国别研究优势地位被极大削弱,“国别”教研室丧失了独立地位,师资队伍老化,国家级的出版计划也因资金短缺而纷纷取消。②См.Кузнецов А.В.Кризис страноведения в России и на фоне растущего спроса на знания о зарубежных странах и регионах// Контуры глобальных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й:политика,экономика,право.2021.Т.14.№6.С.12-16.

与国别研究地位下滑同时出现的,还有国别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背景下遭遇的危机。1980 年到1990 年,苏联学者已储备了大量国别知识和研究成果,并开始尝试在国别研究的框架内构建综合国别分析方法。然而,1990 年代,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俄罗斯,国别研究都经历着危机,这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与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相关。研究者们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国家特点将失去以往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终结之际,因去殖民化和大量新的国家产生而开展的描述性国别研究任务可谓已经完成,但国别研究的解释性与预测性潜力表现不足。①См.Колдунова Е.В.Мировое комплекс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как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подход и учебная дисциплина// Вестник МГИМ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6.№5.С.65-66.对具体国别的深入研究固然重要,但是仅以特定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如盲人摸象,难以对区域发展和全球变化进行全方位和客观的研究,更难对世界的整体发展做出预测。

20 世纪90 年代,无论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具体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西方中心主义都表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西方中心主义既体现在西方学者对非西方国家现实的忽视,也反映在他们的理论对于主导地位的占据。在国际学术界,俄罗斯现实、俄罗斯学者的观点和成果不能得到足够重视。虽然,国际关系与世界发展进程呈现多样化趋势,但“类似的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实际信息也没有促成能够替代西方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非西方观念的产生。西方研究者依旧基于自身理论,把精力用于讨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进一步考虑非西方国家现实的条件下能够解释什么”②Там же.С.64.。

因此,俄罗斯学者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探索构建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尝试构建基于国际关系理论、比较政治学理论和国别研究方法的研究路径,并将其称为“世界综合区域学”,即“域外区域学”(作为专业方向的称谓)。“在不排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成果的同时,这一路径主要聚焦于挖掘国际进程与国内和区域内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研究国内和区域内发展特点在全球层面的影响”③Там же.。以沃斯克列先斯基(А.Д.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为代表的学者率先行动,开始建设“域外区域学”方向,组建团队,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出版著作,举办论坛等。

(二)《俄罗斯联邦“域外区域学”课程国家标准(2017 版)》④Федерал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стандарт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о направлению подготовки 41.03.01 Зарубеж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 (уровень бакалавриат).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2 сентября 2022 г.httрs://fgоs.ru/fgоs/fgоs-41-03-01-zаrubеzhnое-rеgiоnоvеdеniе-553概述

为了保障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出台并不断完善“域外区域学”课程的国家标准,规范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为院校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提供依据。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在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存在明显区别。本科阶段体现出宽口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多学科知识传授;
研究生阶段聚焦具体专业和方向,对学生进行细化深入培养。本文以《俄罗斯联邦“域外区域学”课程国家标准(2017 版)》(下文简称《标准》)为参照,对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展开分析。

《标准》规定,“域外区域学”方向代码为41.03.01,本科学制4 年,学分共计240 个(每学年不多于70 个学分),毕业生就业范围为教育与科技、文化与艺术、信息与交际、行政管理及办公、大众传媒、出版与印刷等领域,毕业生应能胜任外交、组织管理、分析、科研、咨询、项目等工作。除此之外,《标准》对“域外区域学”课程结构、学生必备能力、师资队伍等做出规定,明确要求课程结构由课程、实习和学业认证三个部分构成。

表1 “域外区域学”课程结构简表

《标准》规定“域外区域学”方向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包括系统性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项目设计及实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领导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自我管理及自我发展能力(包括珍爱健康)、保障生命安全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用母语及外语进行职业交际的能力、信息交际技术使用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评价及判断能力、成果发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职业行为成果展示能力。职业能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要求,概括为必备能力和建议能力(一个或多个)。

《标准》对师资提出具体要求,规定师资队伍由学校在职教师和外聘人员构成;
师资要符合职业标准要求及专业培养要求;
与所教课程相关的科研、教学和(或)实践工作的师资力量应不少于70%;
从事与人才培养专业相关工作的其他机构的领导和(或)工作人员(在相关领域工龄不低于3 年)应不少于5%;
具备相应学历和(或)职称的师资应不少于60%。

(三)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设置特点

俄罗斯高校在落实《标准》《高等教育国家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培养目标及学校的学科特色、区域特点、研究传统、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模式等,自主编写“域外区域学”课程培养方案。在赋予高校制定“域外区域学”培养方案自主权的同时,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还通过发布和认定培养方案的标准样例来指导高校编写培养方案。标准样例给出的课程结构由三部分构成:人文、社会和经济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数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通过研究俄罗斯不同高校的“域外区域学”方向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发现,各个学校课程设置模式虽各具特色,但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类型1,人文、社会和经济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数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类课程;

类型2,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李金枝的话把我弄糊涂了,我赶紧顺着李金枝手指的方向看去。我脑袋里嗡了一下。即使没戴眼镜,我也知道自己是光着身子的。为了确认事实,我又用手摸了摸自己。坏了,真坏了,不仅光着身子,而且光得非常彻底,真正的一丝不挂。

类型3,必修课程+拓展类课程+选修课程;

类型4,必修课程+拓展类课程。

其中,类型1 与标准样例完全一样,类型2—4 均与标准样例有所区别。我们选择了4 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梳理了它们的“域外区域学”课程设置情况,制作了下列简表,以期直观展示不同类型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异同。

表2 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罗蒙诺索夫大学(类型1)①ФГАОУ ВПО «Северный (Арктический) федер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В.Ломоносова».Основная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а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Направления подготовки: 41.03.01 Зарубеж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28 января 2015 г.httрs://nаrfu.ru/uрlоаd/iblосk/448/strаnу_sеvеrnоу_еvrору.рdf?уsсlid=l7оvоеоdvv414 147540

表3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类型2)②ФГБОУ ВО «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Учебный план подготовки бакалавров.Направление 41.03.01 Зарубеж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15 ноября 2017 г.httрs://www.rsuh.ru/uрlоаd/iblосk/b67/b67са44140802а0аf9f56b29а92725d 4.рdf

表4 后贝加尔国立大学(类型3)①Учебный план.Направление подготовки 41.03.01 Зарубеж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15 июня 2017 г.httрs://zаbgu.ru/ftр/В/41.03.01/41.03.01.1/3_YР/2021/Очная.рdf

表5 东西伯利亚国立技术与管理大学(类型4)②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о направлению подготовки 41.03.01 «Зарубеж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13 апреля 2015 г.httрs://еsstu.ru/аiсstоrаgеs/рubliс Dоwnlоаd/0d027005с0а86е8b1614f6с3с9b68с10

通过分析俄罗斯高校本科阶段“域外区域学”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俄罗斯开设“域外区域学”课程的学校类型全面,涵盖特殊地位大学(如莫斯科国立大学)、联邦大学(如喀山联邦大学)、研究型大学(如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联邦主体综合性大学(如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及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如东西伯利亚国立技术与管理大学)。

从上述简表可以看出,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俄罗斯高校关注共同基础,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设计了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多种模块组合的“域外区域学”课程结构;
充分考虑到区域国别课程的性质,构建多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培养学生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综合能力;
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开设与比邻区域和国家的历史、政治、法律、经济等相关的课程。

“国别区域人才的培养应‘通专结合’。‘通’是指学生既要掌握国别和区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习得全球治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专’是指学生可以在某一个或某一些国别和区域研究上深入下去,或是专攻某一个或某一些全球治理领域”①郑春荣:“全球治理视域下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探析”,《中国外语》,2020 年第6 期,第24 页。。鉴于“区域国别学”自身的特点及区域国别人才的高标准定位,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理应是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规划。

(一)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的启发意义

俄罗斯高校开设“域外区域学”方向、加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初衷,是建立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获得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国家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培养能够应对世界格局最新变化的区域国别人才,提高国家外交实力。我们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开展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提高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质量,也是为了同样的目标。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方向从无到有,课程建设从初步探索到初具规模,建设初期同样面临“区域国别学”学科属性复杂、不同高校开设课程的基础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等问题。因此,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经验,对于我们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方向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性,这对我们预见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的不足并提前加以完善也有借鉴意义。与我国“区域国别学”建设相比,俄罗斯“域外区域学”建设在理论基础、学术资源、知识储备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俄罗斯学者始终强调“域外区域学”的双重属性,认为它既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方法和路径,也是具体的专业方向,兼具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特点。因此,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与理论建设同时进行,能够得到理论支撑和指导。到2018 年,沃斯克列先斯基等学者在俄罗斯国内外已出版了20 部关于“世界综合区域学”(域外区域学)的学术专著、教材、教学辅导材料,如:《世界综合区域学》《世界综合区域学专业导论》《教学实践中的世界综合区域学》《域外区域学实践》等。①См.Мировое комплекс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 как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подход и научная школа.Интервью с Алексеем Дмитриевичем 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м,профессором МГИМО МИД России// Вестник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Сер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20.Т.20.№2.С.361.这些成果不但能够推动“世界综合区域学”的理论体系建构,而且对指导“域外区域学”的实际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俄罗斯“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基于俄罗斯国别研究,具备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扎实的研究基础。苏联时期奠定的国别研究基础虽然已被削弱,但是国别研究的学术传统、学派传承依旧发挥作用。这不但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也使俄罗斯高校在“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中能够开设大量的国别类课程,能够使学生对具体国别和区域的有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学者们认为,“在人才培养层面,‘世界综合区域学’(域外区域学)能够把国别知识与大家对世界政治经济进程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对对象国发展特点有深入研究的、知晓这些特点与国际化趋势之间关系的人才”②Колдунова Е.В.Мировое комплекс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как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подход и учебная дисциплина// Вестник МГИМ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66.,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区域国别理论的概括性及普遍性知识与区域和民族相关联、与具体问题相关联,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讲解全球性规律如何通过区域层面对具体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以及具体国家和地区具有世界政治意义的规律性特点如何通过区域层面参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①См.Мировое комплекс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 как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подход и научная школа.Интервью с Алексеем Дмитриевичем 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м,профессором МГИМО МИД России.С.361.俄罗斯高校对国别课程建设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

“域外区域学”的课程内容和建设方法与俄罗斯学者对“域外区域学”自身特色的认识密切相关。学者们普遍认为,“域外区域学”“整体上具备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内涵”②Максимцев И.А.,Межевич Н.М.Разумовский В.М.О специфике и задачах магистерской программы по зарубежному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ю 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в современных условиях// Известия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8.。因此,俄罗斯高校的“域外区域学”课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特色,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门类,如区域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等。

作为新兴方向,“域外区域学”方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了解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方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尽可能规避类似问题的产生。在接受《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学报》采访时,沃斯克列先斯基指出了俄罗斯部分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培养国别研究人才的传统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多注重理论教学和学生对对象国的哲学和历史的深入学习,这导致学生缺少对时政研究的经验,学成后难以为决策部门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建议;
俄罗斯语言类高校和综合类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的“域外区域学”课程,往往立足于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较多关注对象国的语言和文化,这类院校的毕业生同样难以胜任区域国别研究;
有的高校虽然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将对象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法律整合在一起,貌似跨学科,实为学科相加,课程设置类似传统的“历史哲学”模式和“社会经济”模式。③См.Мировое комплексное 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 как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подход и научная школа.Интервью с Алексеем Дмитриевичем 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м,профессором МГИМО МИД России.С.361-362.有的学者甚至指出,“域外区域学”课程是“多课程”模式,而非跨学科模式。④См.Зиневич О.В.,Рузанкина Е.А.Регионоведение как комплекс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х и учебных дисциплин в ракусе междисциплинарности// 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политика.2014.№3 С.159.

综观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的优点与不足,以及中俄两国在区域国别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共通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区域国别学”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区域国别研究特色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国家标准;
加强“区域国别学”理论研究,并使其指导课程建设;
高校根据现有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量力而行,合理规划“区域国别学”专业的国别和区域方向;
构建符合“区域国别学”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科融合和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兼顾专业知识、国别知识和区域知识;
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操练相结合;
开设多模块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双轨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式

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方向建设经验进一步证明,“区域研究既有跨学科、超学科的特性,又要靠‘区域+学科’这样的研究模式来体现”①王向远:“‘区域研究’的学科建构及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研究》,2021 年第7 期,第157 页。,而且,“区域国别研究要增强学科意识,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工具”②冯绍雷、李中海等:“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国别研究方法与范式创新”,《俄罗斯研究》,2021 年第3 期,第151 页。。区域国别研究要充分考虑区域研究、国别研究与专业领域研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中,需要关注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具体学段与整个培养过程的关系,既应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强调国别、区域、专业的细分和侧重。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应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综合发展。

根据现阶段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路径,结合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及区域国别人才需求现状,合理借鉴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经验,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双轨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造区域国别专业“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构建其他专业与区域国别专业“融合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下,“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培养均围绕“区域国别学”的相关课程展开,采取“区域国别+专业+具体区域或国别”的方式进行:本科阶段,使学生掌握区域国别相关知识及研究方法,宏观获取哲学、国际关系与政治、世界及区域历史、世界及区域经济、世界及区域安全、国际法等知识,为学生打下宽广的学科基础,并使其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
硕士阶段,对学生进行区域和国别细化的针对性培养;
博士阶段,指导学生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在第二种模式下,本科培养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法律等专业,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硕士和博士阶段,基于“区域国别学”课程,使学生获取区域国别的相关知识,具备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并以各自专业为背景,就某个区域或国别的具体领域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专业+区域国别+区域或国别的具体领域”的方式进行。

两种模式虽然采用的路径不同,但是强调的都是区域国别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兼顾、知识传授的有效衔接和不断深入、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性及针对性。

(三)“双轨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保障。“国别和区域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①罗林、邵玉琢:“‘一带一路’视域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大国学科体系建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6 期,第80 页。。区域国别研究自身的特点决定区域国别课程设置的跨学科性、多学科性、跨文化性。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处理好区域与国别、理论与实践、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深入掌握与普遍了解等关系,使课程设置符合区域国别学科特色及研究范式,体现综合性、渐进性和差异性特点。

我们尝试采取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及实践类课程相互关联、本硕博三个阶段步步深入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不包含学业认证部分)。除此之外,针对区域国别学科特点及研究需要,我们将外语课程设置为贯穿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基础类课程,将境外研修确定为本硕博三个阶段实践类学习任务的必要内容。

表6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

表7 “融合对接”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单位的情况不同,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必然不同,但是整体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结构与模块设置大致相同,可根据学科基础、师资情况、发展定位、所在区域特点等,基于未来的国家标准,构建“区域国别学”“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或“融合对接”课程体系。

(四)“双轨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单位主要为外国语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外国语学院。“虽然外国语大学在国别和区域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悠久历史,并且几十年来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突出成就,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机构和学者往往在综合性大学或专门研究机构。造成这个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接受的是文学、语言学和翻译方面的学术训练,而不是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学术训练,因此他们在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时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①谢韬、陈岳、戴长征、赵可金、翟崑、李巍:“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定位、基本内涵与发展路径”,《国际论坛》,2022 年第3 期,第8-9 页。,与外国语大学相似,综合性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方面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加强区域国别师资队伍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区域国别课程的通识性与差异性,对区域国别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鉴于现阶段我国区域国别人才队伍现状及区域国别人才培养需求,我们可基于“双轨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两个模式对师资队伍的不同需求,建立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多元共享的师资队伍:打破校内学科壁垒,整合校内教师资源;
充分学习“旋转门”机制,打通高校与部委、研究机构之间人员流动的屏障,鼓励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专家到高校兼职;
组建校际“区域国别”教师共同体,鼓励不同院校和专业的老师开展联合培养;
建立高水平区域国别人才库,加强师资储备。

“要推进中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使其真正攀升到国际水平,就要从培养研究者开始,培养出一批既在对象国有长期生活经历(至少是经常往返的经历)、又有坚实学科基础和学术功底的人。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我们必须做”①钱乘旦:“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光明日报》,2020 年1 月6 日第14 版。。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依托一级学科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理论建设是推动我国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其系统性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与可持续性、课程设置的渐进性与衔接性、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有关对象国及对象区域课程在不同人才培养单位的合理分布。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伊始,需要国家尽快做出顶层设计,出台“区域国别学”课程国家标准和指南,明确不同阶段区域国别课程的课时和学分、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内容要求、评价方式、师资结构等,避免区域国别课程建设的同质化和盲目性。

区域国别研究的特点和自身价值决定了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战略属性,人才培养单位应具备全局观,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型区域国别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其他单位在对象国、对象区域、研究领域方面互补的课程体系。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初期,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困难,还有机遇,国家可以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高校和相关研究院所开展学科建设,完成对区域国别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类型的整体空间布局,为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国别俄罗斯学科【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别比较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年3期)2020-07-14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04另辟蹊径环球时报(2014-10-08)2014-10-08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环球时报(2014-02-17)2014-02-172012年8月不锈板(带)分国别(地区)进口情况中国钢铁业(2012年10期)2012-09-21同舟共济环球时报(2012-02-06)2012-02-06

推荐访问:区域 域外 国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