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区域自然特征的巴渝梯田人居景观图式研究

廖文静,毛华松,2,罗 评

(1.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30;
2.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0)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生态文明的改革与建设已从国家的战略决策层面深入渗透到城乡绿色生态发展的策略和实际应用上(李明英,2016)。以“海绵城市”“韧性景观”“小微湿地”等一系列低影响、低介入、低成本(贺冉,2018)的生态自然手段,来应对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水生态问题(张涛,2017),已成为城乡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对这些绿色发展生态举措的探寻中,历史景观作为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与特定自然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的地域文化景观类型(Antrop et al., 2006),蕴含着“人类发展和生态之间的平衡与制约关系”(辛儒鸿 等,2018)的生态智慧,包括不同区域聚落选址、聚落形态、水利管理及土地利用形态等营建经验(郑文俊 等,2019),可对当下城乡绿色生态建设起积极指导作用。梯田作为山地最常见的农业历史景观之一(Federico et al., 2018),广泛分布于世界多山地区,除中国外,还广布于东南亚的印度、菲律宾、地中海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希腊以及非洲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陈蝶 等,2017),是典型的山地水环境适应性技术,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性营建智慧可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指导。

目前国外关于传统梯田的研究中,不同气候和地貌单元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性梯田水利技术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以滞水和蓄水为主要目的、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南美秘鲁古印加梯田(Melissa, 2008)、东非卢旺达高山梯田(Bizoza, 2014)、地中海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梯田(Sam et al., 2018)等;
以及通过有序蓄排水资源巧妙适应洪水节律为目的、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菲律宾伊富高梯田(Bizoza et al., 2014)以及东印度洪泛区高原湿地梯田(Pabitra et al., 2008)等。同时,在梯田水利技术的营建智慧及其适应性经验的实践运用等方面也有较为丰富的成果,如西班牙东南部里科特河谷梯田的取水技术在干旱区的实践运用(Katharina et al., 2021)、埃塞俄比亚的“梯田、农场池塘和微型水坝”水利技术系统在北部缺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Shimbahri et al., 2019),以及典型地中海气候下的意大利波托菲诺海角梯田人居对强大暴雨的适应性技术及应用(Guido et al., 2020)。可见,响应区域自然条件下梯田景观的内容、形式、特征及系统性营建智慧和应用是研究的重要方向。国内多关注云贵高原(何杨 等,2019)与黄土高原(李禾尧 等,2019)两大区域,且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典型文化遗产案例上,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袁梦,2019;
刘宗滨 等,2019;
角媛梅 等,2021)、贵州加榜梯田(马焱,2018;
官加杰 等,2021)、广西龙脊梯田(黄国勤,2019)等,未能将中国丰富多样的梯田历史景观资源类型完整呈现,其他地区典型的梯田景观的研究有待开展;
研究方向多聚焦在梯田生态性、技术性、历史性、文化性等普适价值方面,区域尺度上对梯田传统营建的特征以及价值研究仍有待挖掘。近年来,将梯田技术等水资源利用形式与人居系统进行结合,并将其水生态智慧运用于城乡绿色发展的实践案例研究逐渐增多,如陕北梯田的传统营建智慧(杨建辉 等,2018)、云南元阳稻作梯田聚落的系统组合智慧(何杨 等,2019)等。综上,梯田作为对典型山地水文条件的适应性水利技术,与人居环境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所蕴含的在地营建经验已成为对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指导。

巴渝地区受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双重制约,相比平原城市更易受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雨洪灾害以及春旱等旱涝威胁,使得巴渝地区对绿色生态举措的探寻尤为紧迫。关于巴渝地区在地性营建智慧研究,视角多集中在“蓄水池-塘堰-梯田”水利系统对水资源的管理利用(何灿,2019)、“综合蓄水工程”传统智慧运用(刘迪 等,2015)、巴渝传统聚落营建(何晓珊 等,2019)等方面。巴渝梯田水利技术及梯田人居系统作为长期对该区域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适应而产生的活态遗产,其系统性研究较少,多以单一技术的历史发展和运用为主,如冬水田(陈桂权,2018)、冲冲田(戴芹芹 等,2015)、囤水田(张苗苗,2014)等。可见,关于梯田技术的组合形式及梯田人居系统的综合研究在巴渝传统梯田传统营建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巴渝自然特征影响下的梯田水利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梯田人居的在地特征成为阐述传统梯田在地性营建智慧的重要方向。故本文选取巴渝乡村聚落典型样本,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景观图式语言等途径方法对梯田传统营建技术及相关梯田人居建构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冬水田、冲冲田、囤水田等一系列在地性梯田水利技术,是如何响应巴渝地区地形环境限制及雨热不同期的降雨特征?为提供安全生态的人居环境,这些梯田水利技术是如何组合的?其梯田水利系统及梯田人居环境在不同区域的水平垂直空间特征如何适应水生态安全?以期完善巴渝梯田生产营建经验与绿色智慧传承总结,并为巴渝地区乡村聚落生态人文保护与风景营建提供理论支撑。

1.1 研究区域

巴渝是重庆的古称,重庆古称“巴国”,而嘉陵江也称“渝水”。以重庆市(28º10"-32º13" N、105º11"-110º11" E)为研究区,全市土地资源面积826.80 万hm2(2008 年国土数据,下同),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共计695.50 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12%(温莉 等,2019),而耕地面积224.7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18%,是除林地外占比最高的土地利用方式,又因其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域,受地形坡度影响,梯田形式的耕地占80%,有着较为成熟的梯田水利技术及丰富的梯田水利系统。

1.2 数据来源

1.2.1 主要数据 通过重庆范围内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得到2019 年卫星影像及其所涵盖的高程信息作为原始图式分析依据,GEE软件覆盖研究区域影像的最新拍摄时段在2019—2021年不等,为保证数据来源时间的统一,均选取2019年拍摄合成的卫星影像,其中获取9 033.07像素清晰卫星影像作为全域分区及宏观分析图依据基础,4 497.60 像素清晰卫星影像作为典型区域微观尺度分析依据。通过重庆地理信息网2021发布的《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①https://wenku.baidu.com/view/2d57935c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5.html?_wkts_=1673402838481&bdQuery及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自然地理条件数据。同时选取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GS(2021)卫星影片、地形影像,作为对GEE 局部不清晰的卫星影像以及地理信息数据的补充。

1.2.2 辅助数据 使用的辅助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方志和田野调查。通过详实的基础文献研究,对巴渝梯田技术的历史发展、耕作区域展开分析。结合田野调查,进一步验证巴渝梯田人居景观图式空间形态与布局,笔者在2019 年3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间实地观察典型梯田建设区域的人居环境特征。田野调查地区主要包括:南川三泉镇、巴南区南泉街道迎龙村、永川区板桥镇、石柱县枫木镇等地(图1)。

图1 巴渝梯田人居田野调查主要分布点Fig.1 Bayu terrace fields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vestigation distribution points

1.3 研究方法

梯田作为复杂多元的活态遗产存在,如何通过清晰直接的典型方式进行转译和展现,是研究该复杂系统的重要难题。图式语言作为独特的记录方式,通过不同尺度下景观要素的提取和组合,提炼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以深刻反映其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等物质空间特征。景观图式除了包含基本组成、组成要素类别外,还包含组成要素转化机制及相互关系和图式整体与外部环境刺激相互协同机制的动态开放结构(王云才,2009),可直观反映不同地理空间的典型景观结构特征。因此,选择图式语言对卫星影片进行形态提取,并用景观图式直观表达梯田人居环境的景观要素以及景观结构,进而反映巴渝梯田人居典型特征。

巴渝地区大面积山地导致传统水利设施修建成本和建造难度较大,再加上春旱夏洪的反季节降雨特征,使得耕作区域有限,造成“靠天吃饭”的局面,为应对巴渝地区山地丘陵地形及雨热不同期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形成冬水田、冲冲田、囤水田等在地梯田水利技术,以满足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的需求。故回归巴渝自然特征地理地貌及降雨等自然条件,并结合现有梯田所在区域的建设条件,探索巴渝梯田水利技术相关历史发展、实践体系及其组合模式,以更好地阐释巴渝地区梯田水利技术及其组合模式,作为区域地形地貌及其水文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选择所蕴含的水资源系统管理智慧。

2.1 巴渝梯田建设区域的地貌类型及其水文特征

巴渝地区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域,地貌造型各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75%以上,丘陵占20%。整体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沿大巴山和武陵山2 座山脉形成中高山聚集区(图2-a)。从土地坡度组成(图2-b)看,适宜农业耕作的平地与缓坡地(坡度<15°)的面积48 832.72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9.26%;
可以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的中坡地(坡度15°~25°)的面积17 293.81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0.99%(关兴,2013)。由此可见,巴渝地区有将近80%的坡地,为适应该地貌条件,耕地以梯田形式进行开垦,地形是限制生产耕作区域的主要因素。

图2 重庆市地形及水文特征(a. 高程;
b. 坡度;
c. 春季降水量)Fig.2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qing (a. elevation; b. slope; c. spring precipitation)

全域降水季节性差异显著,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350 mm,降水时间集中,季节变化大:雨水集中在夏秋两季,且多为雷阵雨、大雨、暴雨(戴芹芹,2013),较大降水天气过程多集中在6、7月,易形成夏涝灾害;
冬春两季降雨量最少,且在巴渝地区春旱(3—4月)较为常见(图2-c)。反季节降雨是影响巴渝耕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结合重庆范围内梯田所在区域的卫星遥感影像,根据其地貌及水文特征,将梯田建设用地分位2种类型(图3)。低山丘陵区以中、西部平行岭谷间宽阔谷地为主,主要地形特征为坡度较缓,梯田建设坡度大多在5°以下,便于修建塘堰等水利设施,与梯田形成联系农田水利灌溉网络,汇水区在雨季通过梯田及排洪渠排水可顺利泄洪保证环境安全,大面积顺地势坡度开垦的梯田形成天然的大面积蓄水排水系统,局部区域以陂塘、堰塘、水库等水利设施辅助;
中高山沟谷区以东南部、东北部的巫山及大娄山山区为主,主要地形特征为山高谷深,坡度较陡,沟谷溪流难以灌溉高山梯田,梯田建设坡度大多在10°以上,中高山深谷区的山麓、山腰及山顶区因地势及水文条件差异,水资源条件也各不相同(表1)。不同区域的地形水文条件成为影响梯田技术分布规律及其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李仕华,2011)。

图3 重庆地区梯田建设分区Fig.3 Zoning of terrace construction in Chongqing

表1 巴渝梯田建设区域的地貌类型及其水文特征Table 1 Site Selection Types and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rraces In Bayu

2.2 适应地形与水文特征的巴渝梯田水利技术

2.2.1 巴渝梯田技术类型

1)冬水田 冬水田,利用秋季多雨期雨水及秋耕余水蓄水,将“秋水春用”,产生的冬季囤水田被称为冬水田。冬水田技术最早是从清代传入巴渝地区,通过引入“先翻耕—再培修田埂—蓄水—沤肥—最后放水”的长江中下游沤田技术,结合巴渝地区特殊的“每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一年之中又以春夏之交最为严重,秋雨最多,约占年雨量之半数以上”耕作难题(陈桂权,2013),进行适时适地改良,发展为秋收后的水田开始修筑田埂,关冬水不放的地域形式。通过冬季休耕囤水,在增强土壤肥力的同时,保障自身及周边农田春耕栽秧的水源补给,成为巴渝地区运用最广泛的梯田水利技术。冬水田作为地域选择下的技术变革,既是一项耕作制度,也是一项大规模的蓄水工程(陈桂权,2018),该技术的引入及适应性变革为巴渝地区的山地丘陵开耕土地提供了更多选择,解决了春旱威胁、贫瘠陡峭之地的水资源和土壤肥力问题。尽管巴渝地区仍然面临“靠天吃饭”,但冬水田通过蓄秋水越冬的技术极大地改善巴渝地区春旱难题,对以前无耕作地区进行开耕,也对已耕作区域进行改良。

我们的学习可以分为高效学习和低效学习两种。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的学习就是高效的学习,用大量的时间获得较低的学习效益的学习就是低效的学习。预习工作可以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实现效高效的学习。

冬水田在巴渝地区分布使用的范围最广,主要分布在湖库塘堰等灌溉水源难以覆盖,且易收集雨水,土质黏厚不易渗漏的丘陵坡地区,主要出现在低山丘陵区的沟谷中低处以及中高山沟谷区的汇水区域。低山丘陵地带的缓坡区域,因坡度较缓,适宜建设塘堰等水利设施,大部分的梯田为灌溉水田(即有灌溉设施保障的水田),冬水田多位于沟谷梯田的中低处,土黏泥厚、蓄水较易,通过收集秋耕余水(陈桂权,2018)补给水源,形态较为有机,随梯田形态呈多向跌落有机形。冬水田也位于中高山沟谷的山麓、山腰及山顶区域,但其布局位置和形态规律有垂直分异(关兴,2013):在山麓地带,地势由溪谷到山体逐渐从缓到陡,临溪宽阔的农田有沟渠灌溉,但在山坡难以实现抽水灌溉。由于用地局促且抽水困难,冬水田梯田多在沟谷较宽的山坡区域,且由于用地紧张,通常还会在沟谷较窄的地高傍山、丘陵两侧布置冬水田,引山泉排洪渠之水蓄之;
在山腰或山顶地带,土壤带沙,水源极坏,蓄水极难,灌溉的水源只能依赖季节性的降雨,也被称为“望天田”,山腰处的冬水田主要沿山脊分水线延展布置,山顶小丘区域地势稍微宽阔,冬水田可顺应山体汇水方向布置。中高山沟谷区由于用地集约,不宜建设人工水利设施,坡度较陡,所以冬水田多呈顺高差跌落方向的单向跌落型形态(表2)。

表2 冬水田布局位置及形态规律Table 2 Distribution Position and Form Law of Winter Paddy Field

2)冲冲田 冲冲田是巴渝地区通过借梯田随地形跌落之势,顺着径流路径布置于丘麓坳谷两侧,逐层开垦而成的水田(戴芹芹 等,2015),在夏季雨洪期间通过逐级降低雨水冲刷势能,形成天然大面积自然排蓄系统的梯田水利技术。冲冲田作为山洪人工排蓄系统的补充,在两侧修筑垂直等高线的冲沟以及平行等高线的排水沟作为主要洪涝季节排水措施,在人工沟渠无法承载泄洪水量时,打通田埂开口连通水系,通过梯田层级分布的高差势能达到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成为对洪涝季节雨水进行消纳减速的天然大型水动能消解器,有效地解决巴渝地区夏季雨水蓄滞和雨洪安全难题。

根据冲冲田的排蓄作用及其所在排水方位的不同,分为正冲、侧冲及冲口3个典型区位.其中,位于坳谷正中为正冲田,位于两侧为侧冲田,不同方向的冲冲田汇聚处形成冲口。冲冲田的选址区域主要位于低山浅丘缓坡区的汇水区,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顺应等高线修建梯田,呈内凹型,因巧借地势,顺丘麓坳谷逐层开垦而成的梯田可满足雨季泄水防洪的生态安全需求。冲冲田的形态较为有机,呈内凹跌落型,降雨时,雨水沿坡地顺势依次汇于堰塘、冲冲田,集于河沟,最后汇入江河。冲冲田还可位于中高山深谷山麓区域的沟谷较窄的地高傍山、丘陵两侧,缓解洪涝季节山洪等自然灾害;
此外,在中高山深谷区的山顶丘陵起伏的汇水区域修建冲冲田,可在保障旱季水源的同时,在洪涝季节及时排水,保障人居安全(表3)。

表3 冲冲田布局位置及形态规律Table 3 Layout Position and Shape Law of Alluvial Field

3)囤水田 囤水田是指一年四季囤水,常位于大面积梯田顶部用于灌溉补水,功能类似小型堰塘,但面积及深度不及堰塘的梯田水利技术。常利用天然洼地在梯田高处修建,且地质岩性适合,土壤保水性好,地下没有地缝,适宜常年蓄水,并利用地形优势形成自流灌溉,与塘堰水库形成适应当地气候、地形、用水、需水量紧密结合的灌溉系统(戴芹芹 等,2015)。由于囤水田的功能类似于灌溉水利设施,其选址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适宜性,主要位于低山丘陵区以及高山沟谷的山顶缓坡区域,囤水田常位于两丘之间的梯田高处,便于蓄水和灌溉,形态主要为有机封闭环形,面积常比梯田大比堰塘小。这项梯田技术常与冬水田和冲冲田以及耕作期间的灌溉梯田组合利用,是巴渝地区梯田蓄水、排灌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表4)。

表4 囤水田布局位置及形态规律Table 4 Layout position and shape law of hoarding paddy fields

2.2.2 时空维度下的梯田水利技术组合模式 巴渝适应性梯田技术在时间维度上形成适应春旱夏涝降雨条件的“秋蓄-冬沃-春耕-夏排”排蓄水资源管理模式,具体为,同一区域的梯田在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梯田水利技术。如低山丘陵缓坡区的山坳汇水区及高山沟谷山麓区的地高傍山、丘陵两侧区域,在秋冬采取冬水田技术蓄秋季余水越冬以备春耕,在夏季暴雨洪涝期间采取冲冲田技术缓解地表径流的冲刷力,及时排涝以防洪灾。

巴渝适应性梯田技术在空间维度上形成顺应山地丘陵特殊地理环境的“高囤-低灌”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图4),具体表现为将梯田水利技术在沿等高线降落的方向进行由高到低的组合,达到旱季借高位囤水田灌溉,雨季借逐级降低梯田泄洪排蓄的效果。一方面,在雨洪期间的浅丘凹谷区域,囤水田位于高处从源头收集雨水,正冲田与侧冲田层级错落消纳雨水势能,组合形成雨洪管理系统,达到蓄滞作用;
另一方面,在春雨不足时,高处囤水田通过水文重力势能,达到自然灌溉补给低处水田,补给水量不足的冬水田,保障春耕。并且在不同梯田建设类型下形成梯田在地分布特征,如在低山丘陵以及中高山的山顶区域,地势相对平缓适宜建设高位囤水田,在低山丘陵的山沟低位、中高山的山麓沟谷较窄的地高傍山、丘陵两侧分布冬水田(夏季为冲冲田)。

图4 梯田水利技术时空组合形式Fig.4 Temporal and spatial combination form of terrace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y

冬水田、冲冲田、屯水田等巴渝梯田水利技术不仅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由其构成的水利系统也成为自然生态水文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人居环境的安全。因此,巴渝地区的梯田水利技术及其组合系统是响应巴渝区域降雨特征的典型代表,是地域性选择下的智慧营建。

响应区域特殊的地形水文自然条件的巴渝梯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西南山地丘陵区域的人类聚居生产生活用地选址开拓了更宽阔的区域。同时,也为巴渝地区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形成山水林田聚落之间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由于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是有机整体,因此梯田和聚落之间自然也承载着密切联系,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生存规律,聚落随着梯田的开拓也逐渐适应其生产环境。在不同建设条件下,为了满足生产效能、生活安全以及生态持续的要求,其人居环境的景观水平格局和垂直特征呈现差异。

3.1 巴渝典型村落的梯田人居环境景观结构图式分析

以重庆巴南区南泉街道迎龙村(典型低山丘陵区)以及南川区三泉镇(典型中高山沟谷区)2 个区域的卫星影像为样本,抽象提取 “田、居、林”景观要素,通过不同尺度下的基本景观语汇分析其梯田聚落形态特征以及区域景观水平网络特征(表5)。

表5 梯田人居“田、居、林”要素布局规律及水平格局特征Table 5 The layout rules and horizont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raced human settlements

迎龙村位于明月山和铜锣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域,地形起伏平缓,坡度基本小于5°,适宜建设水库塘堰等水利设施,坡度较缓的区域均布置梯田,形成连续有机的空间基底,形态多为交叉汇聚型。村民将民居选择修建在靠近耕作生产农田的相对坡度较陡的高处,居民点位置分散,以两到三栋民居为主,涵养林形成连续有机的斑块,形成舒适且便于生产的人居环境。通过田林居要素叠加,在低山丘陵区梯田和涵养林咬合相嵌形成基底,且林高田低,民居主要分散在林田之间,梯田人居水平网络整体呈有机分散的特征。

三泉镇位于南川金佛山西南麓,海拔相差近1 500 m,四面环山,整体坡度较陡,大多在5°~15°,人居环境的安全性成为首要考虑的建设选址因素,由于海拔的不同使得汇水面积在山麓、山腰及山顶呈现垂直差异,山麓需考虑如何避免水文冲刷带来的威胁,而山顶和山腰则需要应对缺水和取水难的问题,这些都影响梯田和聚落的安全选址布局:在山麓区域,由于汇水面积最大,易受山洪威胁,梯田建设选址需避开山沟等主要汇水区,选取沿溪两侧坡度相对较缓以及山沟侧面等区域集中布置梯田斑块,梯田形态多为单向跌落,而村民将聚落集中修建,常位于山坡梯田和平坝水田之间坡度相对较缓的区域,保障生产生活便利;
山腰区域的梯田主要分布于既保障蓄水又能满足坡度适宜的分水线两侧外凸坡面区域,聚落也修建在坡度相对平缓的田间;
山顶区域汇水面积较小,梯田人居多布置于山顶浅丘低洼的汇水区内,便于收集雨水保障耕作灌溉需求。三泉镇不同海拔的梯田聚落的布局选址虽有不同,但整体呈以涵养林为基底,集中型聚落分布于梯田斑块中相对平缓的区域,共同组成较大斑块,梯田人居水平网络整体呈大面集中的特征。

3.2 梯田人居环境区域景观水平网络及垂直结构的在地特征

迎龙村及三泉镇的梯田人居景观图式直观反映为了满足安全经济的生活生产需求,在低山丘陵区和中高山沟谷区2种不同自然条件下,梯田人居从其建设选址以及其水平格局和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的在地特征,从而保障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农田生产的便利性(表6)。

表6 梯田人居环境区域景观水平网络的在地特征Table 6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andscape horizontal network

在低山丘陵区域,因整体坡度平缓,水环境相对安全,且适宜建设人工水利设施来辅助保障排蓄问题,如建设山坪塘、水库、堰塘等水利设施。梯田作为生产载体,为保证产量需将梯田面积尽可能最大化:从建设选址看,梯田布局在坡度适宜的低处,形成连续有机的整体,便于耕作和收集雨水;
从区域水平结构看,形成以交叉汇聚梯田与涵养林咬合嵌套为基底,小组团斑块分散林间的“有机分散型”梯田人居水平格局;
从景观垂直结构看,林高田低,民居分散于林间坡度相对较陡的区域,在保障涵养林在高处蓄水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缓坡区域的耕作面积,形成巧借高差的“田-林-居-林-田”的“田缓居陡”的垂直景观结构,通过地势高的山丘生态涵养林,接纳、蓄积水分,旱季也能供应地下水源,从而确保农田作物稳产高产(图5-a)。此外,“涵养林-梯田-塘堰”组成的巴渝地区特有的水资源调蓄系统还充分发挥其湿地功能保证生态效益。

图5 “低山丘陵区”(a)和“中高山沟谷区”(b)梯田人居环境景观垂直结构在地特征Fig.5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structure of terraced human settlements landscape in "low mountain and hilly area"(a) and middle and high mountain valley area"(b)

在中高山沟谷区域,整体坡度相对较陡,梯田聚落布局相对集中,但由于中高山沟谷区相对高度差大,且坡度陡雨水汇集速度快,冲刷势能随着海拔的降低增大,因此,在山麓区域容易在雨季受到山洪威胁,而在山腰和山顶区域又因汇水面积小和建设水利设施难度大而容易面临缺水问题。因此,中高山沟谷区的梯田人居在梯田建设选址方面形成垂直分异,但受坡度导致的建设难度影响,其区域水平结构和景观垂直结构特征相似:从建设选址看,在山麓区,梯田人居为保障水文安全,常选择坡度较缓的汇水两侧安全区域或溪水两侧坡度较缓区域,而为了收集雨水,山腰常选择坡度适宜的分水线两侧外凸坡面区域,山顶则选择小丘低处汇水区;
从区域水平结构看,中高山沟谷区的梯田人居呈现相似特征,涵养林成为基底,单向跌落梯田及集中型聚落组成大斑块的“大面集中型”梯田人居水平格局;
从景观垂直结构看,为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及便利性,聚落多位于梯田间相对平缓的区域,形成“田陡居缓”的垂直结构(图5-b)。人居通过与梯田形成有机整体,并且形成涵养林和梯田双重安全保障,呈现“林-田-居-田”垂直结构特征。

本文立足巴渝传统梯田水利技术农学含义,梳理梯田选址区域范围内的在地景观特征,进而总结出响应区域地理及水文特征的梯田水利技术、时空组合模式、梯田人居系统三方面的传统营建智慧:

1)梯田水利技术:在巴渝地区特有的坡地及春旱夏涝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常年蓄水、位于高处的囤水田,关秋水越冬以防春旱的冬水田以及夏季泄洪的冲冲田等在地性梯田水利技术。通过巧借坡地地势,利用梯田层级分布高差势能带来的水文动力进行灌溉补水,以及分台缓冲削弱冲刷势能,相比抽灌或修建人工排洪渠等水利措施成本低、生态效益高;

2)梯田水利技术的时空组合模式:在巴渝地区自然条件下除了梯田自身优势外,排蓄有秩、一田多用的梯田水利技术也是对不同季节安全人居环境的保障。冬水田、冲冲田等梯田技术的蓄排水资源管理系统是适应环境的生态技术,梯田水利技术通过组合布局,冲冲田在夏季排水,减小旱涝灾害,冬水田蓄秋耕余水越冬,保证来年土壤肥力及春耕用水,囤水田布局灵活,补水排水方便,据此在区域形成自然一体的水资源循环使用的系统。

3)梯田人居系统: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环境下的区域水资源条件,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形成区域差异,使得梯田人居系统在巴渝两大典型地貌下呈现不同的选址布局和格局特征。低山丘陵区通过有利的地形,构建“塘堰-湖库-梯田”水资源管理系统,具备旱涝有致的调节能力,形成梯田及居住组团“有机分散”的水平格局,同时,为了更高效经济的生产,形成“田缓居陡”的“田-林-居-林-田”垂直结构;
而坡度较陡的高于中高山沟谷区域,建设条件困难,如何保障水资源及水生态安全成为梯田人居选址的重要因素,因此需尽可能在适宜的坡度集中建设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梯田和聚落呈“大面集中”的水平格局。并且,为了让生态涵养林和保障聚落安全,形成“田陡居缓”的“林-田-居-田-林”的垂直结构。

总体上,巴渝地区在地性梯田水利技术及其组合利用,及其在不同区域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梯田人居景观结构特征都蕴含着经济、安全、生态多方面传统营建智慧。

本文创新点可总结为3个方面:1)在研究方向上进行突破,将冬水田、冲冲田等农学领域单一技术的研究对象,与区域自然特征进行结合,探索地域影响下的形成机制,以及地域性营建机制中蕴藏的生态智慧;
2)在研究方法上进行融合,采取景观图式语言对土地利用规律进行解读和转译,基于农学、水利学、土地资源管理学资料进行学科交叉,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表达巴渝地区的传统营建智慧;
3)在研究结论上有所创新,基于时空维度对巴渝地理及水文自然条件下的梯田水利技术的组合利用模式进行总结,结合图式语言对巴渝地区低山丘陵和中高山沟谷区梯田人居的在地特征进行提炼,总结出巴渝地区典型自然条件下的在地营建智慧,对现有农业梯田的保护及城市低影响开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一方面可对城郊农业梯田的恢复和保护形成指导:由于对梯田的生态效益及其水利技术所蕴含的生态价值理解不充分,巴渝地区越来越多的城郊梯田被占据开发或弃耕林草化,大量梯田的消失使得动植物生境弱化、鸟类栖息地严重减少,而本研究区域的梯田技术及组合模式可以更加经济安全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农业梯田,达到保障农业生产和提升城市生态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为山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城市水资源管理建设方面提供低影响开发技术指导:在山地湿地建设方面,因缺乏对低影响技术的认识,在山地城市公园中随处可见大量的人工硬化的排蓄方式,导致建设成本高生态效益差,而本研究的梯田水利技术及选址布局可在城乡绿色发展设计中,如山地湿地公园建设、山地水资源调蓄系统建设、山地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等,提供适时适地的设计手段,以应对巴渝山地城乡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进而以低成本、低影响的手段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然而伴随快速城镇化进程推进,当前巴渝传统聚落存在生态系统退化、存量资产待盘活、产业模式待升级等现实困境,如何系统性地总结巴渝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农业耕作技术、土壤改良与聚落协同共生的生态智慧,探索巴渝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社会生态韧性机制,总结多元的聚落乡土技术集成是未来研究突破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水田梯田人居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河北书画研究(2020年1期)2021-01-18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0年3期)2020-08-11先锋厦地水田书店现代装饰(2020年5期)2020-05-30《山区修梯田》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秀美梯田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梯田之恋民族音乐(2017年4期)2017-09-22近世长三角南缘的水田经营与环境博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1-22从江加榜梯田乡村地理(2015年3期)2015-11-10

推荐访问:图式 梯田 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