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思考

余茂辉,宋光钧,查林涛

(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1],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后,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皖西学院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创新发展为己任,投身安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集优势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率先进入安徽省教育厅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试点的战略中,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并启动了多个专业进行了转型,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和特点,在多个方面强化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比较早就招生的本科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促进老区振兴发展双轮驱动的转型发展新途径。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规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经济学及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与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使用一门外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国标》颁布实施后,各类本科高校都根据《国标》相关要求及本校特色,迅速修订了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围绕着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几方面展开的。

(一)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实践性,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在某些应用型大学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3]。为此,我们着重通过从内部培养、外部柔性引进、瞄准行业变革调整师资队伍布局、跨专业融合四方面进行师资建设,尤其注重“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选聘。

“双能型”教师是指教师需具备教学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即教师具有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4]。例如:德国应用型大学要求应聘的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超过5年的公司工作经验,而瑞士要求应聘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超过10年的公司工作经验。因此,要建设一支“双能型”的师资队伍,企业的经历或工作经验非常重要。为此,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聘请具有公司工作经验的教师授课、派遣青年教师到公司或政府相关部门挂职锻炼等。同时,学校还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了“双能型”教师认证标准,制订和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多途径促进“双能型”教师成长。

(二)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5],创新能力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获得专门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更新、外延拓展,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建设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项目为抓手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教材建设几方面展开的;
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从软件、硬件更新、实习基地两方面展开;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支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两方面展开。

坚持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授和学校质量的基础工程,重视建立三个主要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文理科渗透,为文科学生提供一些自然科学课程,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大学物理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等,并根据《国标》的要求量身定制专业入门课程,将原先的国际物流和国际商务方向调整为国际贸易实务和跨境电商方向;
将学科竞赛、“三特别”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沟通、特别能创新)纳入素质拓展学分;
建设了《统计学》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结算》《国际金融》4门校级精品课程,《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校级示范课程;
《外贸函电》《外贸单证业务》《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的双语课程;
并以省级教研项目为依托,开展了MOOC等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组织了课程考核改革,《宏观经济学》实施了教考分离,《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双语)》实施了过程性考核。

依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等省、校级项目,不断推动教学研讨,部分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如专业导论课的企业家进课堂、《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双语)等课程,采取了情景模拟教学、互联网等教学方法改革,微信公众号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教材建设是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6],在过去的五年中,为了适应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跟踪经济管理理论的前沿领域,有6名专业教师与其他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一起主编、参编一批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应用广泛的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及教辅材料。

(三)校企、校地、校校的协同育人

应用型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与行业、企业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自我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为此,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在校地合作方面,继皖西学院2011年与金寨县政府、2013年与寿县人民政府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以及2014年与六安市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之后,2019年7月皖西学院又与六安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通过协议的签订,双方将加强校地协同创新能力,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释放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协同发展、创新共赢。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浙江万里学院的办学经验,与其商学院建立两个二级学院院长之间关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互通机制;
在校企合作方面,先后与安徽轩昂跨境电商学院、大运亨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由这些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和原材料,并参与学校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学校聘用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和实习。同时,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科研,培训员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人才,学生可以获得技能,学校得到发展,实现了校企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四)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作为提高学生外贸技能的重要手段,实训课程和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非常重要[7]。只有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外贸人才。为此,一是采购了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国际货代实训、跨境电商实务等软件,更新了计算机等硬件,投入经费达150万元(见表1),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条件保障;
二是已与南京商友教学软件公司、小得意食品公司、六安索伊电器、六安市捷通达化工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国贸专业独立使用或共享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达到5个以上,并且这些企业必须都有一定的外贸业务,从而为毕业生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表1 年国贸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设备经费投入及设备购置一览表

(五)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的基本途径[8]。一是增开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经济与管理学院最早在2014年就建立创新创业实训中心,遴选有一定经验的老师,从普及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导师顾问的方式逐步开展教育。二是通过鼓励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 导师 + 成果转化”的模式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即由专业导师与相关创新创业老师指导大学生团队的组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团队和导师共同实施该项目,将其应用到社会中,从而实现科研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
三是逐步形成“一体两翼”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由于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后升格为学校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就体现为以创业学院为主体(即“一体”)[9],以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为“两翼”。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沙龙、创业实践等活动来“面上覆盖”, 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点上突破”,通过学校创业导师团队的专业指导,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本校创业园的积极孵化,和本校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经过多年专业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一流学科——农林经济管理、校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下,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外部柔性引进了南京审计大学戴翔教授,形成了跨境电商方向的师资队伍和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首的融合师资队伍;
在内部培养方面,采取了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课堂评优赛、攻读博士研究生、国内外访学、行业培训,较明显地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近五年,2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3名教师晋升为讲师(图1),新进博士3名,2名教师出国访学,在校青年教师评优赛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行业培训十余次,主持省级以上项目12项,发表二类以上学术论文9篇,获得三类政府咨询应用成果2项,形成了支撑学科相关教师16人的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以上。

图1 国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实践教学体系业已构建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形成了“以课内实验为基础,以学科竞赛为主线,以技能训练、科学研究为依托”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低年级时,通过专业导论、企业家论坛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
2~3年级,通过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内实验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高年级时,通过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国际货代实训、跨境电商实务等软件模拟实践,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通过顶岗实习、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来综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见图2)。

图2 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图

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强化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倡无手机课堂,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在高年级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专业方向课程,并以“五教融合”(专业教育、实践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为框架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础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方法,例如如何选择课题,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课题所需的资料,如何概括文章的论点,毕业论文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论证阐述以及如何修改完善等。同时,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小论文,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而教师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训练,大多数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许多学生用学科竞赛代替了毕业论文。

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局面正在形成

近年来,签署了5家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参与地方政府调研、举办“企业家论坛”,逐步确立跨境电商的培养方向。举办“治学经世”学术沙龙,逐步确立大别山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在一流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与学校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下,形成了课程融合体系、师资融合培养机制;
网点设计与运营等15门课程建设得到了支撑学科相关教师的支持,多学科融合育人初见成效。

4.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三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依托专业建设规划及其年度实施方案,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倡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沟通、特别能创新”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应用到在专业知识学习、创新创业等方面,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了较高的通过率,在日常的素质拓展活动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力求“能沟通”开展“大学生人际沟通礼仪”主题活动。近年来,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国际商务模拟谈判大赛等10余项赛事,获省级以上奖项85项,涌现了2017届的李新娜创业团队、2018届的李帅帅创业团队等典范,特别是贾超子创业团队2015年获“互联网+” 国赛铜奖后,毕业不脱离学校,创办企业,呈现出特别能创新精神,2016-2018年继续带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校生荣获“互联网+”省赛金奖1项、银奖2项。

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度不够,机制和平台还有待完善;
实践育人的层次与水平不高,实践育人模式尚需完善;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针对上述不足,学院将继续坚持“能力本位、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强化特色、突出实践、注重创新,改进教学质量监控,切实提升服务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化合作育人

1.拓宽合作育人渠道。全面加强校市、校县(区)、校企、校校合作,发挥学校人才与智力优势,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赢得地方政府、社会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主动对接地方相关行业、企业、职业技术院校,组建战略合作联盟。

2.搭建合作育人平台。按照“一专业对接一企业”的思路,不仅对接地方,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进区域内有关企业在学校内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走出一条校企共赢的融合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企业进学校,实训课堂到企业”的合作育人格局。

3.改革合作育人模式。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搭建了“三开放、三共建”校企、校地等协同育人体系,实施办学空间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过程开放;
与企业协同育人主体共建学科专业、共建创新平台与实践基地、共建共享资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职业培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模式,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用人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强化实践育人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新办专业),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完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专业竞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在岗学习、专题培训、定期考核、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法,提高教学实践指导能力;
逐步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文科“中试”类实践环节建设;
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丰富实践教学内涵。围绕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将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把“育人”作为开展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统筹校内外资源,充分整合地方特色社会实践资源,发挥校地合作优势,通过参观学习、科技支农帮扶、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参与老师课题研究、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涵,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3.打造“三位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特色

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三位一体”(教师、企业和学生)、“多层次实践联结”(课程认知性实践、社会调查实践、实训中心进行的模拟实践、综合性实践)以及“三个平台联动”(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基础实践与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集中与开放相结合的实践育人特色。

(三)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实现“评教分离”。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设置校质量管理办公室,统筹全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加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院部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实现“评教分离”。

2.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考评体系。改革考核(考试、考查)办法,实现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多元考评办法;
建立有效的学分互换办法,探索“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项目代课程(实践环节)”等学生应用能力发展与评价新机制。

3.加强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深入开展教学检查与自我评估活动;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畅通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加强教学信息处理与分析;
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整改督查,将改进效果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挂钩,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猜你喜欢应用型实训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6期)2017-07-01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4期)2016-03-11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探索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