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百年探索历程——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

郭覃钰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对我国城乡建设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城乡关系发展历程,能够从城乡二元化的局面到如今逐渐融合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发展相结合,从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协调我国城乡关系的先进指导思想。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更加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战略的实施。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源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分工的研究,并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关于城乡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分析了导致城乡分离状态的成因,也提出了消除这种对立的途径以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想目标。

1.1 马克思恩格斯对导致城乡分离的成因分析

关于城乡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1]可以看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分离对立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并且以此形成了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的理论思想。城乡差别是马克思所认为的阶级社会三大差别之一,而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最初是由于分工和生产力的影响而导致城乡关系发生改变。早期由于人类劳动生产水平比较低下,社会中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所以城市也还没有产生,人们只是聚集在原始村落当中进行着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工业革命促进了劳动分工的深化和生产力的提高,机器的广泛使用逐渐改变了人们先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资源开始从农村转移向城市,生产力过剩问题也凸显出来,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后,二者的分离和对立最终形成[2]。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同样是导致城乡分离的原因之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但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剥削性质也加剧着城乡之间的对立,让城乡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可避免的存在。这种对立现象产生的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导致各个阶级分化,矛盾加剧。城乡的分离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城市的少数资产阶级占有多数资源,而占多数人口的无产阶级则贫困潦倒,两个阶级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最终也会导致人的异化,出现破坏社会发展的负面现象。

1.2 马克思恩格斯对消除城乡对立的途径分析

经过对问题的探索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状态并非永恒不变,可以通过实现“城乡融合”来消除。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城乡融合理念,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3]。通过分析导致城乡对立的原因可知,要达到城乡融合状态,首先要打破旧式分工,促进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发展,推进城乡分工模式的完善。其次要废除私有制,城乡对立在私有制中才会存在,少数资产阶级掌握着城乡生产的整个过程,只有将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彻底消灭掉,才能够打破城乡之间的分离状态。最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是城乡的同步发展,因为只有在生产力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旧的劳动分工和私有财产才会消失,人们不再以劳动为必须任务,城市与乡村的生活都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保障,城乡差别才会被消除。因此,马克思认为,城乡对立并非最终的城乡关系,要消除城乡矛盾,必须经过长期的历史进程,才能真正消除阶级社会中的三大差别,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探索中,论述了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城市乡村之间的关系演变,并且为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指明了道路。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和农村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产生深远影响。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城乡关系问题,致力于解决城乡对立问题,探索城乡融合方式,在此过程中的实践经历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经验。

2.1 城乡兼顾为“站起来”探索城乡方向

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城乡关系也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所决定,带有尖锐的多重对立性。虽然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往联系,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农村的掠夺,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分析指出我国的工人阶级主要来自农村,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他敏锐地认识到,建立工农联盟可以带动城乡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农村农民问题放在首位,结合现实情况将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转变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固化模式。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提出重心要逐步向城镇转移,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以改变我国落后局面。在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建设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农业的基础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城乡必须做到兼顾发展,必须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不能顾此失彼。城乡兼顾这一模式的实施使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急于摆脱落后局面而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工农、城乡结构比例失衡,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当时我国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的。

2.2 城乡统筹为“富起来”建设城乡道路

短暂的迷失并未阻滞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继续探索,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总结了我们在解决城乡关系问题上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时我国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把发挥好农村基本功能放在第一位,一方面通过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解放土地对农村发展的束缚;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提高农村经济质量。不仅如此,改革不应只限于农业农村,“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4]。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城市改革通过实行政企分开、设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举措,使城市更好地帮扶农村发展以产生更大效益。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摆脱贫穷始终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之一,而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推动城乡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我党面临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五个统筹”之首,指出必须要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扶持保护力度,农村稳定,社会才稳定。同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城市乡村的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对城乡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提供正确思路,也为进一步的城乡融合奠定了基础。

2.3 城乡一体化为“强起来”绘就宏伟蓝图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社会建设事业成绩斐然,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存在,也导致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农村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发展指明航向,即“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5]。可以说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根本途径。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首要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新时代的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保障等多个方面,以及由于城乡户口的诸多限制而导致城乡居民地位不平等的一些问题,这些差距和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造成了阻碍。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好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6]。“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是统筹城乡关系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城乡融合作了进一步阐释:“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7]通过实现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来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城乡融合并非是指城乡之间在空间、经济、文化等方面一模一样,而是要因地制宜,在融合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特点。

一系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政策制定及实施,使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充分,差距逐渐缩小。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解决了我国在现行标准下的贫困问题,改变了无数人民的命运,并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作出了巨大贡献。百年来我们党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城乡融合战略,既是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也是我国在实践探索的丰富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出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理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正逐步落实到实践中,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将逐步走向成熟。

实现城乡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要达到这一目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困难重重的过程。这也表明我们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科学地看待城乡关系的发展,牵住牛鼻子,不断调整发展策略。为促进城乡融合的最终实现,必须从新型城市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着手,加速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弥补乡村短板,发挥城镇建设优势,为乡村发展提速。

3.1 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两种模式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始终围绕人民群众,这不仅表现为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在城镇的产业发展、居住环境、生活保障等多个方面也均有体现,其目的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目前我国城镇化处在加快推进阶段,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断制定相关政策并不断完善。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在逐年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目前看来城镇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发挥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城镇化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仍然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方向。

深入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首先要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可以通过改革城乡户籍制度破除人口资源壁垒,避免由于城乡居民户籍不同而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农村人才流失等问题。同时完善相关的服务保障,使农村群众享受到平等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服务,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在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要避免只注重人口数量,而忽视其为城镇发展能否带来积极影响,否则只会造成人口过度集中。其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探索每个城镇的特色,发挥好各个地区优势,这就要完善城镇生活基础设施保障,比如水电气的设施、垃圾处理方式以及群众生活娱乐方式,等等。当然,一切发展都应当立足于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之上来营造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水平。最后要促进以城带乡发展,推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将城镇的人才技术优势与农村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互补,合理生产、合理分配,使各类要素向乡村有效倾斜,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联动起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这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而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2 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承担着进行现代化建设最为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发展城乡关系的潜力区域,处理好农村问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点难点。当前在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劲头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固有短板所造成,包括受限于技术设备导致农村特色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二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缓慢,还面临着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人口资源流失、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表面上的简单变化,而是通过改变以往以城镇为主导的固定模式,形成城乡互促模式,增强乡村自身发展活力从而改善与城市的关系,实现更好的、全面的与城市的对接。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国的贫困模式也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因此要进一步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保证与脱贫工作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巩固好现如今的脱贫成果,做到不返贫;
另一方面学习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所形成的方略机制,应用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当中接续推进[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着力发展乡村经济。产业兴旺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要实现产业兴旺就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城乡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可以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使产业多元化发展,在确保产业质量的基础上融入科技力量,同时依靠群众发挥集体智慧,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更好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次,要注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保护好文物古迹,并要善于转化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鼓励乡村文化创作,不断改善农村文化服务水平,通过这些举措来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与发展。最后,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乡村,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安全感。在教育领域,可以构建均衡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医疗领域,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服务制度,强化农村医疗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各种丰富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用。通过发展乡村特色经济,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的衔接,以实现乡村地区全面振兴,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作为我国城乡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城乡建设实践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推动城乡融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方面长期努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落实,同时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践行,为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城镇化城乡融合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城乡涌动创业潮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家乡的城镇化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12期)2017-01-15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8期)2016-02-28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推荐访问:城乡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