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罗 燕 霞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50)

教育公平问题是人类社会一直探讨的命题,实现教育公平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永恒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文学著作中,屡次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逐步产生了丰硕的教育公平思想。今天,重新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思想,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平理念,助推人才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教育观的批判

针对教育问题,资产阶级恶意诽谤共产党人“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就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持有的教育观的各种质疑进行了坚决反击。马克思辩驳道:“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这足以表明,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由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的,而社会对教育观的这种历史作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是缺乏教育公平的。马克思明晰地阐述了教育将带有历史性、阶级性的双重标签。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有关教育的理念和理念形成的思想,都属于精神层面的上层建筑,它的性质必然会收到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的影响,当社会存在阶级这一历史产物时,阶级也会对教育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在生产关系中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也具有绝对领导权力,当他们的教育观受到威胁,定会用法律、制度,甚至宗教去维护他们自己的权益。因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观,教育目的十分明显——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社会经济关系的支配,受制度关系的制约,带有极其严重的阶级歧视。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现状的批判

资产阶级无节制生产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本的增值。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生产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由两种途径来实现,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首先,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毫无界限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生产产品,获得剩余价值,在劳动者群体中,有大量的妇女和身残的老人,还包括未成年的童工,他们身体虚弱,忍受着身体和身心的双重煎熬,但依然要强忍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痛苦。资本家似野兽般的发狂,侵占劳动者的时间,甚至连劳动者用来睡觉、吃饭、正常休息和社交的时间也全都掠夺,更别谈儿童用来发展智力的时间了,资本家将劳动者压榨得体无完肤。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未成年的青少年实施的这种没有人性的雇佣制度,将导致青少年没有时间去接受教育,自然而然地失去接受教育的同等机会。除此之外,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给青少年接受教育带来的巨大阻碍作用。起初,只有少许资本雄厚的资本家引进先进机器,雇佣手脚敏捷的劳动者进行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了超额剩余价值。由于产生了超过剩余价值的价值,吸引了一大批资本家也去生产超额剩余价值,产生超额剩余价值势必要靠雇佣更多动作敏捷的童工和年轻人去实现,那么必定会导致更多年老的劳动者失去工作。机器的引进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资本家从产品本身获得的价值将逐渐减少,随之劳动力的价值也呈现下降趋势,于是,资本家又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相对劳动时间使资本发生增值,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导致童工数量空前增加,使更多的青少年失去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机器的常态化使童工变成了为资本家无偿生产更多价值的机械机器,资本家阻碍无产阶级的后代去接受教育,剥夺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最终酿成了代代智力贫穷的悲惨现状。先天愚昧和智力旷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对智力的弃置,而后者是对智力的践踏。由此得出结论,资本家不仅剥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也从根本上压制了他们的求知欲。

马克思恩格斯详细阐释了资产阶级教育观带有非正义的根本原因,缘于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带有阶级性、历史性双重属性,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带有严重的阶级歧视。通过对资产阶级的教育观进行批判,逐渐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并以此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揭露。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废除资产阶级的绝对领导地位,彻底实现经济的自由和阶级的平等,才能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也有不少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未来社会的教育公平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美好建构。但是,由于对教育公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没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导致构建的学术观点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马克思恩格斯沿着唯物史观的发展脉络,找到了教育公平实现的最佳路径。他们认为,只有戳破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不公平的表面现象,深入了解潜藏在背后的制度上的不公平,废除制度上的不公平,才能实现教育上的真正公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源进行批判,从而得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前提条件、私有制的消灭是教育公平实现的政治保证,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公平实现的经济保障等重要论断。

(一)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是评判一个社会是否正义的重要参考指数,教育公平不单纯指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包括受教育者的教育成功概率及受教育效果的均等。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现状时,详细刨析了机器的大量引进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以致造成代代智力贫困,最终酿成青少年智力荒废的混乱局面。所以,在对未来社会教育公平的美好构建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想到的就是青少年的受教育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在刚刚建立的新社会要“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马克思的核心理念是让所有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取消雇佣童工的劳动机制,让所有儿童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恩格斯也指出,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理应由国家出资来实现普遍教育。

(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教育公平实现的经济保障

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宗教、文化等进行的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样,教育作为独特的上层建筑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实现高度发达,教育公平才可能会实现,因为社会生产力才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社会的教育规律、方法以及原则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性质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而,经济基础是一切社会活动发力的基点。没有社会生产力在背后做支撑,教育公平是不会实现的,教育实现公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教育稳健推进的外在表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以反问的话语提出,“如果没有社会生产力,何谈教育的公平?”这表明: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推进。

(三)私有制的消灭是教育公平实现的政治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关系的不公平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因此,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来谈教育公平问题,否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纸上谈兵。在阶级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此时的教育,是资本家用来维护统治地位的利益工具,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私有制度下的产物,是为资本家本身服务的教育。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只要剥削存在一天,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就会延长一天,剥削不消灭,教育公平就不会实现。资本主义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存在,以及私有制基础上雇佣劳动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生产的本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生产价值,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增值。生产现状更是惨不忍睹,将大批儿童当作生产的机器,麻木不仁地搬进工厂做工,殊不知,此时正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年龄,而资本家却丧心病狂地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对于童工从无怜惜之心。恩格斯指出,统治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只要不消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就不会获得受教育的平等权力,因此,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公平追求的价值目标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公平实现的价值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旧式的劳动分工和雇佣关系打压着劳动者,使得劳动者生来带有的劳动激情和积极生产的热情逐渐消失,造成脑力与体力完全分离的局面,从而使劳动者的先天发育与后天教育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而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工具。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教育没有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去支持劳动者全面发展,相反使劳动者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劳动。与此同时,资本家想尽各种办法阻扰劳动者的孩子接受教育,试图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使劳动者变成了畸形发展的人。资本家对资本的贪欲,使物带有了一定的神秘色彩,表现为物对人有一种统治作用,使人沦落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其目标就是使劳动者失去全面发展的机会,将其培养为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资产阶级的教育理念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得出教育公平追求的价值目标: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结合,正如马克思所描写的,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将智育与劳育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最佳方法。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屈服于眼前的黑暗,而是勇敢地跳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圈,为工人阶级打抱不平,将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劳动相结合,促使工人阶级和贫困群众实现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教育公平理念进行构建时,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为前提条件,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经济保障、政治保证和价值目标。这不仅具有时代价值,也给予我们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永不会过时,教育公平思想也是如此。现如今,在实现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继续紧随马克思恩格斯的战略步伐,从经济和制度出发,去正确理解教育公平和教育均等的关系,并正确理解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一)教育公平与教育均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公平是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它的实现与社会各方面达到的公平程度紧密相关。但是,教育公平并不等同于公平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绝对公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因而,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时代性,教育的实质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并随着社会性质的更替而不断发生更替。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互相融合,是一个大熔炉,教育公平问题其实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衍生与拓展。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养能够推进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所以,教育公平并不是实现教育资源的绝对均等,更不是实现教育发展的均等。平等主义所倡导的均等,是放弃个人个性的绝对均等,主张人与人之间是不存在任何区别的一种平等。而我们都知道,社会离不开人,而人也离不开社会,社会和人是相互起作用的主体,离开社会谈人和离开人谈社会都是不切实际的,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同时,人的发展还要适应并适合社会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均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比教育均等的内涵要更宽泛、更有深度也更接近现实社会,教育公平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以及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机率的平等权力,而教育均等关注的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资源时的绝对平等。教育公平不是一尘不变的,是随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进步的,如果跳出社会现实去追求教育的绝对均等,试想一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获得相同的社会资源,结果并没有创造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产品,反而体现的是教育的一种不公平,因为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对教育资源进行绝对平等的分配,并不能引导教育实现真正的公平,我们要正确理解教育公平和教育均等的关系,避免进入误区。

(二)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教育公平思想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思维,而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补充完善的。因而,教育公平理念的发展离不开前人思想的奠基。教育公平是社会的理想目标,当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标准时,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数额会有所欠缺,那么教育公平就不可能完全实现,简而言之,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教育理念、目标以及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追根溯源,我们要尽力缩短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配的平等,逐渐实现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因此,教育公平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猜你喜欢教育观资产阶级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湘潮(上半月)(2019年6期)2019-05-22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2期)2016-11-07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9期)2015-09-17论王十朋的教育观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恩格斯服兵役军事历史(1998年4期)1998-08-21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推荐访问:恩格斯 马克思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