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

○ 赵艾青

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党的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史。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关键在于有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理论创新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深刻回应了时代关切、回答了时代之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之后增加了一句“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一个行”到“两个行”,彰显了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信,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之问。

在世界思想史上,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行”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就我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本土化才具有旺盛生命力。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进一步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十年,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复杂,风险挑战接连不断,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因此,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马克思主义。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以“两个结合”鲜明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之问。

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却在东方大国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不得不令人深思。究其原因,我们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到处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元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既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述,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核心内容;
“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既是地地道道的中华传统美德,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中国语言”;
中国古人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自然观高度契合;
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的“天下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相融相通。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既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生动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何跳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著名的延安“窑洞对”给出了第一个答案:民主。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党的二十大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两个答案”,一个侧重“外部监督”,一个侧重“内部监管”;
一个着眼“他律”,一个着眼“自律”,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奥秘所在。

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也是一个事关党能否长期执政、能否永远得到人民拥护的重大政治考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事物能不能变化、是不是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仅仅依靠外力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持久的。一个政党要永葆生机活力同样如此,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要有刮骨疗毒的非凡气魄、壮士断腕的坚强决心,坚持不懈同影响党的肌体健康的各种问题作彻底斗争。百年辉煌党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发展永无止境,革命没有终点。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始终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两个务必”升华为“三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迈上新时代“赶考”之路砥砺前行应有的精神状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个务必”“三个务必”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都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向前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都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强烈忧患意识、高度政治警醒、扎实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三个务必”是一个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制胜法宝。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坚定不移继承“两个务必”的宝贵精神财富,又要与时俱进拿起“三个务必”的最新精神武器,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始终保持踔厉奋发的昂扬斗志,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无愧于人民的新时代“赶考”答卷。

猜你喜欢时代化二十大中国化二十大颂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现代经济信息(2022年30期)2022-12-16喜迎党的二十大金沙江文艺(2022年11期)2022-11-28——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2-11-23喜迎二十大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喜迎二十大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5期)2017-11-27

推荐访问:回答 理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