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树文化”

石万钦

“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叶落归根”生死观

沿黄河、长江流域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以为万物皆有神灵。南朝《述异记》称:“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因着“山为大地脊梁,树为大地毛发”的混沌认知,华夏众生对树木有着宗教崇拜情结。秦汉崇尚树木,冠以“社树”“社林”并奉之为神灵,桃树被赋予“圣木”,具有驱邪功能。古籍中,扶桑树被奉为“东方自然神木”,得到至高的仰慕,先秦古籍《山海经》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汶口遗址出土了树木纹样陶尊,远古陶器树纹饰表达了先人对赖以生存的树木的情感。树为人类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包括死后安葬,华夏各地逝者多用木棺土葬。以木“裹”体的殡葬,除了木材易得,也源于“树”联想的“叶落归根”,先民视生命为孤寂漂泊的树叶,回归“大树”之根。

华夏先人起居由席地至垂足而坐,有赖于木材的应用,人改变了物,物改变了人。历经几千年农耕生活的先民,生命基因中有种对树木难以割舍的树木情结,或叫作“树木情意综”(情意综也称情结,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几千年朴素情结的文化引领实现了中华“树文化”的历史构建。

“竹林七贤”的考古与审美价值

晋南朝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砖雕“竹林七贤”,在历史、工艺、绘画诸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七名士在竹林下休憩游乐,肆意酣畅。

几千年来,“入世”与“出世”思想,仕途失意不失志的“进”与“退”,构成中华树文化的哲学内核。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讲:“讲国学一定要讲士人,贤士们钟情的是竹,是树,是林。”千百年来,士人寄情林木,以为乐土,崇尚自然,将林木作为身体和精神的栖息地。

价值取向对树审美影响深远。古籍载:槐、柳、榆和梧桐树最受青睐,以独具功能与文化象征成为吉祥树。国槐有“宫槐”别称,衙门等政府机构、学堂多种植;
柳树又称杨柳,东汉佛教传入,观音手持柳丝以为祥树;
榆树的皮、叶、花可食,荒年间可糊口充饥,成为救荒树遍植门庭;
梧桐树有“梧桐引凤”传说,被视为“宜子孙”祥树;
松柏多植墓地等等。

庭园的树

儒道互补是中国士人的思想内核之一,依道家“神仙思想”“仙境”建琼岛仙境,筑苑圃植仙花神木、挖池、叠石,营造山水交错万木争荣意象,体现了国人的一种审美倾向。

古典园林循 “师法自然”文理,造景追求诗情画境。“境”是中国艺术的重大贡献,鸟瞰万物的“心境”体现。不同树种营造不同的园林特色,如苏州留园的白皮松,扬州个园的竹子……树以“入画”为目标,庭园、苑圃栽植一棵树、一片林,像在编织一个与物融合的梦。乔灌花草点缀在曲廊转角、墙阴与檐角,与建筑相衬托。水岸古树盘根错节,水榭柱旁檐角的枝杈疏朗,厅堂花窗下梅枝含苞欲放迎风摇曳,古意盎然。

种植花木取名称谐音吉利者,植玉兰、牡丹喻金玉富贵;
种枣树、核桃树、柿子树取谐音“早合适”;
种枣树、石榴树图个“早生子、多子多孙”寓意;
院角墙边竹丛附石,图个文人景致;
桃、杏、梨栽种为着春天的繁花似锦;
西府海棠植正房左右,海棠也称太平果,图个平安吉祥;
建居所要精工,植树选树龄可超百年的,如北方的槐树、枣树和南方的樟树等,这是人与树“同日月”意象的营造。

庙宇的树

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佛,被国人熟知。佛教讲:物欲是人间罪恶之源,远离红尘的林木才是净土。林中修炼对佛门弟子、信徒影响弥深。寺庙与山水映衬,山野与古刹共处,林木与寺庙相依。寺庙处名山幽林,山峰、古寺、树林、流水与殿堂、香火相呼应,人文建筑与自然地貌相融合,营造“以天地为庐” 超然境界。

菩提树与七叶娑罗树在我国少有种植,各地寺庙多采用耐旱涝、少病虫害、树形挺拔的银杏树替代。对称植于殿宇前的雌雄树、广植于寺院的松柏与袅袅香烟、诵经声和佛堂相互映衬,肃穆,清静。

林木和寺庙的形态、色彩与佛教的意境浑然一体,这样的审美影响着国人对人居环境的绿色追求与仿效,因而城乡居所、街巷皆植树。

古今行道树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街巷栽植行道树,河岸则遍植柳树。据统计,全图共绘有树木170 余株,其中柳树居多,姿态曼妙。东汉时,柳树被视为祛病消灾吉祥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述》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树成了驱邪物,故种柳得以推广。明代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中,有古宅院附近植柳树,门前右侧植两株槐树的场景。宋、明名画传递国人予树以遮阳蔽荫,营造绿意相拥生活环境的追求。在中国各地城乡,树木栽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和庭院,呈现一派“树宅相守”景象。

中国城乡宅舍皆喜种“乡土树”。植于房前屋后、街头巷口和水岸的乡土树,是市井民居的绿色记忆。各地城市街巷种植的行道树形态、色彩、情调各异,具有遮阳、加湿、减噪、美化环境的功能。成排成行的行道树是天造地设的城市公共艺术品,构筑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从而成为一方家园的“地标”。例如,北京的槐树、广州的木棉树、海南的椰子树、长沙的香樟树、成都的银杏树……

诗画的“树”

泰山“望人松”、黄山“迎客松”,都为古今人所钟爱。文人墨客笔下的“树”,有“性格”:古松昂然,槐树苍劲,樟树拙朴,柳树飘逸,杨树昂扬,椰树高耸。树作为精神载体,被人们赋予了情感,成为中华“树文化”的美学基础。

诗画界有大量关于“树”的诗词歌赋和笔墨丹青传世之作,“树”成了文化艺术的主角。颂扬树之美佳句、名篇代代传诵:李白的“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松树);
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李流谦的“江头垂杨树,折尽供马策”;
陈与义的“槐树层层新绿生,客怀依旧不能平”;
纳兰性德的“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诗人托树传情明志。

元代绘画大家倪云林的《梧竹秀石图》,明代陈洪绶的《蕉林酌酒图》、恽向的《秋林平远图》,清代金农的《空香图》、渐江的《秋林远岫图》,都是绘画的经典佳作。中国画自宋元追求萧瑟美,山野间、水岸边三两株或横斜或顾盼的树,枝干稀疏萧瑟,传递着作者的心性。

诗、画予树之美的颂扬,令“树”成为传情明志的媒介。画中孤寂疏朗的“树”直抵高远的意境,至今影响着人们审美情趣。历朝历代以树、树林为题材的名篇佳作无数,“树”成为艺术语言符号、山水诗与画的不可或缺。“树”诗画已成为中华“树文化”的重要构成。

以“树”为地名、姓氏

中国古代,以树名作为国名或地域名的有许多,如春秋时代的“杞国”“棠”“桃”“北杏”,国名多是时代赋予神性的“社树”和广为种植的乡土树树名。以树名作为地名保留至今的,有四川的绵竹市、江西的樟树市、黑龙江鸡西市的梨树区、吉林省的榆树市和梨树县等。“一方土地一方人”,树成为荣耀的地域文化符号。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曾有的城乡、街巷、府邸、庭院也消失不见,人文内涵随之迷失,但是,只要原本植于其间的树还在,故事就在,历史就在。古树给了我们寻觅城市变迁史实和地域文化脉络的依据。

《百家姓》中亦多有以树名作为姓氏的,如梅、林、柏、柳等。以树名作为宗族姓氏,应该是先民“树木情结”文化基因的传承。华夏大地的树在先民心目中作为一个个独具内容的“文化符号”,传递故事,讲述历史,传承血脉。

三星堆“神树”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多姿多彩的树艺术创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神树”,高3.95 米,共三层,加上顶部缺失部分总高应不少于5 米,恰与《山海经》中记录的“扶桑树”样式相符合。如此高难度的青铜构件,足见远古先人对擎天大树的仰慕与敬畏。“神树”造型极致,是以树为图腾“树意象”的产物。

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的“桃都树”,与3000 年前三星堆“神树”的造型结构相似,共同书写中华“树文化”历史的“树艺术”篇章。

树艺术“活化石”盆景

盆景在我国有2000 年的传承,被供奉于庭院、厅堂、几案供人们观赏把玩。盆景树桩有山野大树、古树的意境美,依“树意象”经攀扎、修剪、养护呈多姿多态,是“树木情结”的精神诉求的物化。

盆景首称为“树供”,是“树木清供”的简称,人与盆景关系的文化本质释义。盆景与远古“社树”“神木”“神树”等树艺术有类同的文化内涵。

美学家朱光潜讲:“自有史以来,汉民族主要是一个农业民族,而且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形态。无论研究中国文艺还是研究中国美学,都不能忘记这两个特点。”2000 年传承的盆景,不仅是树艺术造型,更是汉民族“树木情结”的传递,中华“树艺术”文化史上可触摸的鲜活枝叶的“活化石”。

人文古树

拥有不同时空印痕的古树,分布在华夏大地山野城乡,为当地增添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文色彩。被赋予民族精神的人文古树,承载着独有的文化内涵。

相传,黄帝建立桥国,洪水来袭时灾情严重。他发现,凡树木被砍光的山岭,水患严重。于是,他带头栽树种草,亲手种下一株柏树。此树便是有5000多年树龄的“黄帝手植柏”。山西洪洞大槐树承载了一部沉甸甸的北方人口移民史,从而成为 “寻根文化”的符号。

人文古树景观,成为中华“树文化”的讲堂。

关于树的葴言与古训

北京城葱翠拙朴的古松、柏树簇拥着红墙黄瓦,构建了皇城“明柏清松”景观,书写了“树文化”历史明、清代内容。历朝历代政权对树种的推崇与广植,成就“树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

老话说:“三树不能砍,福贵来相伴”,因为“柳树祛病,插柳成荫”“中门有槐,福贵三世;
宅后有榆,百秽不近”。在生活艰苦的年代,柳树、槐树、榆树有很大的用处,这三种树的美好寓意也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千年习俗,有人们对阴阳两界文化的认知,也有对不同树种的审美倾向,这就是辩证相生的中华“树文化”。

几千年来,精神之树与自然之树共同构建的中华“树文化”,亦可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内核之一。

猜你喜欢 树木文化 文化与人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树木之最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11期)2020-12-16树木能够移云造雨奥秘(2019年2期)2019-09-10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辨认树木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18年12期)2018-04-04树木之最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5年2期)2015-06-16文化之间的摇摆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推荐访问:中华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