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路径研究

黄洁清 王余菊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

海洋中心城市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之一,是当前学术界聚焦的热点。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建设海洋强国”决策部署是我国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国家大政方针应用在海洋领域的全局性战略,涉及走向海洋、经略海洋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围绕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指明了方向。[2]2019 年4 月23 日,习近平同志在青岛明确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3]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应抓住机遇,充分掌握海洋经济话语权,合理布局沿海城市,全方位、全领域地打造宁波—舟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对于统筹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增强海洋核心竞争力,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源于英文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最先由挪威Menon Economics研究机构在2012 年发布。该机构从五个维度,即航运中心、海洋金融和法律、港口和物流、海洋技术、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全球50 个海洋城市进行排名。2019 年发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显示, 新加坡蝉联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一名, 香港、上海分列第四和第六,领先于东京、釜山等城市。[4]国内最早由张春宇将这一概念翻译为海洋中心城市引入并加以研究。张春宇[5]指出海洋中心城市在具备传统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更应在高端海洋服务业、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国际化便利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展现对周围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在Menon Economics 和张春宇的理论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各自领域对海洋中心城市开展了相关研究。胡振宇等[6]认为判断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其枢纽功能,体现在船舶数量和港口运输能力的优势上,核心竞争力则体现在金融、法律等配套服务上,未来的发展潜力体现在科研和人才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优势和路径。鹿红[7]从高质量发展大连入手,分析大连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优势和不足,提出谋划产业模式、优化产业体系、创新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四个方向建设路径。王志文[8]从宁波和舟山的基础优势、发展形势和短板分析入手,提出了以港口为核心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探索海洋金融体系等对策。

在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方面,张帅[9]针对北部湾地区的发展情况,将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分为经济竞争力、城市吸引力和城市发展力三个指标层,经济竞争力层面包括海洋经济产值、旅游收入、港口吞吐量等,城市吸引力层面包括游客数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城市发展力层面包括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海岸线长度、海洋公园数量等。周乐萍[10]通过建立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三个一级指标,经济、海洋、创新、服务、文化和开放二级指标,对上海、深圳等8 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各个层面不同城市的得分和排名,对我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相应建议。杨钒[11]将海洋特征和中心特征结合,构建了相对全面的指标体系,海洋特征包括海洋自然条件、经贸、生态、产业等,中心特征则侧重城市辐射和集聚能力,包括GDP、外资利用率和消费能力等。该体系内容详实,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涉及实证分析,由于数据可得性有限,在实际计算中不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12]、熵值法[13]、主成分分析法[14]、空间分析法[15]、综合权重法[16]等。

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于海洋中心城市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对其概念和定义较为模糊,且大多基于政府工作报告或建设规划等政策性文件,缺乏权威规范和标准。由于海洋中心城市的量化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科教、生态等多个方面,需要大量数据支撑,当前亦缺少系统、全面、跨学科的定量分析。目前学者的定量研究多侧重于经济、产业类等体现城市聚集力的指标,文化、生态方面的考量较少,实际研究操作性难度较高。

早在2005 年美国政府出台的《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就全面部署了美国未来的海洋发展;
2013 年英国制定并签署了《英格兰海岸带协议》[17],并在2019 年提议全球主要沿海国家之间有必要成立正式的“全球海洋联盟”;
同年新加坡制定了“政府支持+市场主持”的海洋发展规划框架;
2021 年2 月,美国为响应《英格兰海岸带协议》,出台了《蓝色地球法案》[18],同年3 月联合国为迎合这一趋势也颁布了《为海洋经济长远发展建立统一的国际贸易分类》[19]。这一系列举措说明了发展海洋刻不容缓,而发展海洋经济,必然离不开海洋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

海洋中心城市是基于基本的城市生态建设功能,为沿海都市附加海洋价值进行城市创新的建设工程,其重点是借助邻近海洋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促进海陆一体化及互动发展,从而形成一个不同于纯粹大陆的海洋生态综合系统。顾名思义,海洋中心城市除具有陆路城市功能外兼有海洋经济维度,拥有海陆统筹发展良性循环的优势。“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最早出自2012 年挪威发布的《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研究报告[20];
2017 年5 月,我国在《全国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中也顺时推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要求,制定了一个“加快促进深、沪两地顺利建成这一中心城市”的任务;
2019 年8 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鼓励深圳成为世界领域内的海洋中心城市领先模范之一”[21]。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构建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各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作为东部窗口的浙江省,规划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体系刻不容缓。

2020 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支持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并提出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海铁、公铁、江海等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同年,浙江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由宁波、舟山分别启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是继设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等政策后的又一重大举措。[22]宁波和舟山为响应省政府号召,积极制定相关规划和方案。在《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23]印发后,宁波市政府提出“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要点,继续创建宁波—舟山合作一体化平台,以浙江自贸区的高质量发展为要点,深入推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一同构建世界一流强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2年2 月22 日,何中伟在中国共产党舟山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实干争先 跨越发展 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报告中指出舟山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舟山所要建设的现代海洋城市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海上开放门户,是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海洋战略重地,是山海共美的海上花园城市,是共同富裕的海岛样板,是独树一帜的海洋文明承载地,是绿色低碳的海洋生态示范区。

宁波与舟山一衣带水,历史上,舟山就曾受宁波管辖。两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十分相近,在海域管理和港口一体化等领域一直有宁波舟山一体化的概念。近年来,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甬舟一体化联合办公室印发的《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2022 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在港口一体化、基建互联、创新创业以及公共服务和教育等方面做出重要决策。除此以外,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近年来发展形势良好,是浙江省的龙头城市之一;
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由贸易园区。因此,宁波舟山一体化是今后两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笔者引用宁波—舟山这一概念,意图效仿珠江口城市群一体化的先例,让宁波—舟山建设成为长三角现代海洋双子城。

宁波—舟山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发展战略的交汇处,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江海联动等优势条件,由此形成了海陆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式。2021 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 594.9 亿元,同比增长8.2%;
同年舟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703.62 亿元,同比增长8.4%。[24]其中舟山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66.5%,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6 850 亿元,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 061.7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占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0.7%。[25]海洋经济在两市经济体系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浙江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印发的《2022 年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指出,浙江要重点谋划建设海洋经济发展“一城、一港、两区、两带”新格局。浙江将朝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发力,由宁波、舟山分别启动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并提出加快宁波舟山港向世界一流强港转型,发挥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26]

要顺利完成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需要整合宁波—舟山两地的优势资源,对标国内外成功的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需要规划扎实的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培育新兴产业。当前,建设宁波—舟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港口周边同质化竞争激烈

宁波舟山港由镇海、北仑、大榭、穿山、梅山、金塘、衢山、六横、岑港、洋山等19 个港区组成,有生产泊位620 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近170 座,5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超过100 座,是中国超大型巨轮进出最多的港口,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深水良港。2021 年,宁波舟山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2.24亿吨,同比增长4.4%,连续13 年位居全球第一;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 107.9 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2%,成功跻身全球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3 000 万“梯队”,位居全球第三。然而省内宁波舟山港口运输覆盖面有限,且港口作业与上海港高度重合,导致同质化竞争激烈。[27]上海港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际地位,对各大城市辐射程度高,空间溢出效应强,影响范围大于宁波舟山港。另外,宁波舟山港与内外河港口衔接密切程度不够,海运、空运、陆路运输的耦合机制欠缺,尚未完全形成集约化、均衡化的集疏运体系,宁波和舟山港区整合效应不明显。同时港口综合服务水平不高,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其吞吐量地位不相匹配。

(二)科技创新力度存在短板

宁波和舟山有关海洋科技建设、港口建设、全自动化码头建设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宁波、舟山两地的民营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力度较小,两地高校科技转化技术支撑力量较为薄弱。2021 年宁波市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为131.23 亿元,[28]舟山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34.1 亿元。[29]反观青岛这一北方重点沿海城市,2021 年科技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00 亿元,[30]科技资源实力雄厚,并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全球海洋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可见,宁波和舟山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低于青岛。此外宁波和舟山高等教育资源较为薄弱,涉海学科博士点较少,科技创新存在明显短板,10个本科院校里仅有浙江大学舟山学院海洋技术与工程博士点一个,宁波大学水产一级博士点一个,水产养殖等二级博士点若干个,见表1。

表1 宁波和舟山本科院校的涉海博士点

(三)城市空间发展破碎化严重

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宁波和舟山城乡建设用地矛盾凸显,用地模式和发展路径急需转型。宁波市地处我国东海之滨,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下辖6 个区、2 个县,代管两个县级市,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浙江省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三面环海、一面依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目前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占比分别约为50%、30%和20%,需要向科学配置、集约高效用地转变。舟山城市建设呈线状分布,土地供应“低、小、散”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进而导致海洋建设生产用地的减少。如何盘活当前海洋投资用地,促进用地模式从外延发展向内层拓展,“是实现空间高效利用的关键,也是推进宁波—舟山全球海洋转型城市建设的关键点”[31]。

(四)宁波舟山一体化管理存在多重困难

纵然宁波舟山实现一体化发展会为两个城市和整个浙江省带来巨大的好处,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分隔以及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其一体化发展在行政、教育、基建等方面面临多种问题。首先,从政府管理角度看,港口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提升GDP、 改善本地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而港口产业作为传统产业,投资大,见效慢。宁波、舟山港口相距仅9 海里,使用共同的航道和锚地,拥有同一经济腹地,在吸引项目时,软环境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也成为当前两港各自竞争的重点。这样的竞争显然不利于发挥同一港域资源的最大效益。其次,舟山人口少、经济体量单薄,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城市能级、人才招引、产业项目等短板较为突出。宁波在港口发展、贸易投资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甬舟两地的差距也影响着两港一体化的实质进展。另外,宁波—舟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在合作方面也没有形成专门法规和条例,无法系统地推进一体化建设,涉及两地发展的重大问题缺乏有效解决的依据。最后,目前宁波和舟山之间的交通等依然重度依赖跨海大桥,极大限制了一体化发展。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宁波—舟山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当以整合现有优势资源为基础,着重发挥海洋特色,以建设国际航运贸易枢纽、蓝色经济金融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新城为重点,走出一条陆海统筹、优势互补的道路。

(一)优化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

针对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港口周边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应优化现有的宁波—舟山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通过集约发展临海产业集群,为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风电等提供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海洋能源产业结构和布局,通过建设绿色石化基地等临海项目,促进陆域产业与海域产业互动发展。其次,整合宁波和舟山的旅游资源,形成海洋生态观光、海洋特色文化等旅游业态,共建甬舟海洋旅游品牌。最后,全力构建海洋高端服务产业。从海洋金融、法律法规和海洋科技支撑等方面充分发挥宁波陆海优势和舟山群岛新区优势,打造高端海洋金融服务产业和蓝色经济金融中心;
完善涉海法律法规,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提升必要软实力。

(二)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创新科技能力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全面提升宁波和舟山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重点需要在强平台、聚人才上寻求突破。立足于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在优化整合两市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和海洋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涉海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涉及资本、人才等多领域的要素配置,需要建立海洋资本、海洋科技知识产权、海洋人力资源等专业化海洋资源要素配置市场,从根本上转变海洋新兴产业获取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手段。例如以目前建设中的东海实验室为依托,两地政府密切合作,从而有效提升科技集成创新和服务能力,破解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在凝聚涉海学科高层次人才上力求突破,一方面合理布局涉海学科博士点,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
另一方面发挥好两市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聚集效应,吸引国际和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

(三)促进两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海洋中心城市

根据两市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现状,立足海洋港口资源优势,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和浙江自贸区高质量发展为主抓手,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全球一流先进智造基地、长三角一流滨海花园都市,是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首先,在顶层设计上要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围绕《2020年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甬舟一体化“攻坚破难”事项年度推进计划》《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等政策文件,依托两市自然资源与生态格局,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建立具有海洋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次,从全域国土视角谋划陆海功能布局,协调岸线两侧陆海功能的冲突,优化空间布局,调整岸线两侧功能,形成陆海功能一致和谐发展的“一张图”。同时,根据自然属性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依托陆地、河流、岸线、海湾、沙滩和自然资源,打造湾区经济,构建陆海协同的开发格局。再次,充分发挥两市区位、海洋、港口、岸线等重要资源优势,深化实施宁波“一核三湾六片”空间格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国家战略,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宁波海洋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作文小学高年级(2022年9期)2022-10-17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一图读懂宁波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11期)2020-06-21拖起明天的希望北方音乐(2019年13期)2019-08-21聚焦·宁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19年6期)2019-07-13爱的海洋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3期)2017-06-21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北上广操心“副中心”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喜相迎艺海(2014年1期)2014-09-03

推荐访问:舟山 宁波 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