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发展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调整

唐 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新文科”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18年8月教育部产学协作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此次会议提出了“四新”建设要求,新文科便是其中之一。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标志着新文科发展的政策实施正式启动,新文科发展的目的并不是要取代现有的文科学科,而是对当前的文科进行更新以适应社会形势与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尤其需要跨学科人才的参与,对于文科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对外话语体系传播、适应内在社会发展需求确乎需要跨学科发展。新文科的建设是一条探索之路,对于新文科的教育管理亦是如此。新文科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让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协同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培养文科类型的跨学科人才,并且让他们所学可以进行有效且整体的具体应用。

建设新文科首先要认识传统文科教学的不足,传统文科教学的学科设置在社会变化大潮中总体只是微调,并没有超越学科边界,“四新”建设的提出说明这一问题并不只出现在文科,在工科、医科、农科领域同样出现。这种现象广泛出现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改变,要适应世界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变迁。吴岩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中国视野、中国格局、中国坐标,而是置于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标,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的制定。要将高等教育置于国际视野下审视其有没有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有没有中国声音、中国元素、中国方案。”(1)吴岩:《加强新文科发展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中国编辑》,2019年第2期。发展新文科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在文科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中华文明、中国声音向世界有效传播是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时代需求。

当下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都发生变迁,比如十几年前看报纸的人还比较多,纸质媒体还在兴盛期,但是当下网络传媒显然受众更多。要注意的是,尽管核心内容与纸质媒体区别不大,但网络媒体在表现形式、表达方式上却更容易让大众接受。社会生活的变化直接体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面对此变化,高校学科也不应当是封闭的,“过去是纸质文献,现在是数字文献; 过去运用拼音、四角号码、笔画等检索手段查资料,现在可以用强大的搜索引擎进行地毯式检索; 过去用手工画,现在可以利用数据产生各种可视化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也有了智慧黑板、远程教学和慕课等新形式。”(2)张盖伦:《新文科来了这是场跨界融合的探索》,《科技日报》,2019年6月13日。

因此新文科的发展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许多工作在以前已有铺垫,甚至在当时还代表了一种先进,而如今在科技运用层面上,则出现滞后,但是新文科的发展不仅在于运用的升级,还在于“内容”即学科的交融。那么,什么是新文科呢?马骥认为:“新文科是基于全球新技术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注重通过文科内部融通、文理交叉融合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知识体系,并引领学科发展。”(3)马骥:《新文科背景下“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知识经济》,2019年第30期。对于新文科的理解,不同学者见解不一,但共识是面对新形势要做到学科交融。

新文科的发展在目前更多是面向国内社会需求,在以前的社会形势下要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而现在的社会需求是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以前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鼓励学生选读辅修双学位,例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例如改变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有指导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等”(4)郭德红:《中国大学课程管理制度演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02页。。此《决定》提出的原因即在于当时的外部环境已比较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尽管《决定》要求优化精炼课程,但是不能普适于所有大学生,因为从现实情况来看,能够获得双学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如此学科交融应当是更具备普适性的,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解决当下某些学科规模不合理、学科定位不准确等具体问题。

对于接受本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不仅涉及所学专业,还涉及其他方面,比如现代信息技术,实际上在本世纪初教育信息化理论即已得到不断完善。南国农先生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5)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通过20年左右的高校信息化发展,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接触、有学习,但是并不能有效地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因此新文科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南国农先生进而指出:“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必须实现两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取得成功的信息化教育。”(6)南国农:《解读信息化教育及其五大支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2期。要获得“相乘”的结果应当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教师需要注意学术动向,注意完成课程内容优化升级,课程内容质量是重中之重,内容不具有先进性,那么形式上作出再多的变动也无济于事,因此不仅教师要进行自我要求,学院在科研之外更应当注重对于课程质量的考核;
二是新文科的课程讲授需要教师团队的协同合作,因为涉及跨学科,专业教师或许不易将所跨学科内容引进本专业,因此需要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即一门课程的打造需要教师组共同完成,要深度建立跨学科交流平台,保持跨学科交流长效机制;
三是要考察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因为缺乏经验,跨学科培养对于学生接受程度的认知尚显不足,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进度,教育管理人员也应当在此过程中有效介入。

对于新文科的建设在专业设置上是设立新型优势专业还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修改课程,其中亦有优劣问题需要考虑。如果设立新型优势专业或许此专业在当下来看是具有优势的,但是数年之后学生毕业时是否还能适应社会需求恐怕还需要考量。目前大学的学科教育、课程设置在很多时候只是些微的调整,这种调整背后是师资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应变问题,一个课程的更改最终还要落实在是否有效上。现有课程设置来源于过往经验,需要更改的原因在于随着时间变迁其效能降低了,因此需要改革,但是变革是否有效,拿什么作标准,还是应当具体考察社会需要。新文科的建设需要搞试点,而且其中重要一环在于对社会需要的专业考察,如此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系统去做实际调研,去发现真正适应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目前文科各专业方向大体是完备的,但是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作出调整,本科生四年的既往课程学时充足,那么交叉融合势必要导致原来某些课程的学时减少,甚至取消,这是一件需要慎重处理的事,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客观具体科学地看待问题。需要客观看待是否有不必要的课程学时,对于教师的安排也要人性化,彰显人文关怀,课程调整应当设立标准,借鉴有效经验,并且注重考察课程设置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这些都需要教育管理的实时介入。新文科发展下的教育管理与以往管理不同之处在于新文科是复合型融合型学科,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需做好教师团队的协调、课程接受程度考察和参与具体学科应用前景的社会调研。

新文科发展需要利用好高校既有优势,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吴岩指出:“教育部正在进行各级各类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工作,包括高等学校的教师、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价工作。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学校的评价,都要围绕‘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根本标准是培养人的好坏’两方面来进行。”(7)吴岩:《加强新文科发展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中国编辑》,2019年第2期。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发扬民主,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专业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在教师与学生的实践上,要注重实践,不能随意指挥,但是要有目标、有预期,在决策前充分地做好调研。新文科发展既是素质教育也是创新教育,既不能丢失文科本来的教育成果,也要发挥交叉融合学科的优势,新文科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融,那么教育管理也要面向现代化管理发展,相关部门要在新形势下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抓’的工作机制,建立‘中央统筹、分级推进、逐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责任体系,形成‘信息系统名录、数据资源目录、服务事项目录和信息基础设施清单’,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8)教科信函[2021]1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统筹规划,形成管理负责制,比如目前在课程改革中主要考虑本科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但是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考虑学生继续深造的问题,即学科交叉是否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从硕士阶段开始学生一般要从本科专业中选择更为具体的学科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学科交叉的课程改革不能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只是泛泛了解,须知,学科交叉并不是广泛交叉,而是精准交叉,既能让本科生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也能让研究生更好地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学科改革的首要原因是专业优势下滑,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例如公共管理专业,此专业原本是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专业,但是后来竞争力越来越差,其原因在于并没有落实专业核心,很多此专业的本科生坦言本科阶段什么都学,但是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因为不“专”,所以显得无一技之长。李晨曦指出:“目前,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理念仍固守传统‘小学科’的惯性思维,传统文科难以和理工科等学科相提并论,过分强调传统的文科思维,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与实践能力不足。而且,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轨。随着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部分文科专业及课程体系较为陈旧,学生的视野和创新意识受到限制,难以满足社会职业需求。”(9)李晨曦:《我国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与提升对策》,《教育观察》,2021年第34期。公共管理专业的境遇实际是文科专业困境的凸显和缩影,大部分文科专业或多或少面临这一情况,因此新文科发展强调学科交叉是为了提高原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在此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流动,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地位,重视教师发展,在新文科的建设中教师是主力军,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和保障工作。

新文科的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需要全体文科工作者去除旧弊、群策群力的事。新文科在我国的提出说明现在文科确实存在问题,新文科的建设就是为了与时俱进,更好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解决了一个问题,结果却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因为这是教育改革,其对象是学生,不能以做实验的态度面对他们,但也不能束手束脚,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社会调研上,尽量减少犯错误的可能,并且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修改调整。

新文科的发展有无明确目的,或者说有无明确预期,笔者认为目前有的是发展方向和大体预期,然而这种预期也有不确定性,至于具体的结果现在是无法下定论的。发展新文科是因为传统文科在新时代发展中有局限性,所谓新文科其实际立足点还是为了文科专业和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所以新文科的发展导向内核是促进文科发展。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0)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如何建设、繁荣新文科上,樊丽明先生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建设新专业或新方向、探索新模式、建设新课程、构建新理论(11)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新”依托的是现有学科资源,并非无中生有,更类似于改革。因此在心态上并不是激进的,并非为了新而新,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毕竟要摸着石头,并非盲目过河,而是谨慎的,带有一定预期的。文科改革可以借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在控制失利成本的前提下,有一定预期地进行改革。从改革角度来说,因为时代语境是改革开放,客观来看我国的文科建设一直在改革的道路上,真正使其受限的是我们对标西方、学习西方的学科建设,在理工科领域因为目标明确并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理工科领域相比文科更具生机,而在文科领域应当更多地从中国传统文科教育中汲取养分,现在的文科建设中过细的学科领域划分使看上去联系密切的专业方向之间筑起了高峻的学科壁垒。

樊丽明先生曾指出:“山东大学尼山学堂的研究实践表明,文史哲专业不打通,优秀国学人才很难培养出来。”(12)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文科综合类人才是文科内部的改革,这并不是要求全部如此变革,文科内部不同专业方向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除了文科内部,在外部还可倡导与非文科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并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规律,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新文科发展过程中理论建设固然重要,然而首重者还是实践,为控制失利成本应当进行合理的模拟和试点,这里便存在一个出发点,即学科教育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吗?熊庆年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13)熊庆年:《通识教育:大学招生的新名片》,《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23日。人不应当成为仅拥有专业知识的工具,而是应当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和谐发展的人,文科类的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更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当代的学科教育应当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如果说学科改革是骨架,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血肉、是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14)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新文科的发展不仅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是要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由此出发,新文科发展不仅是为了让文科发展符合社会需求,更是要符合时代需求。文科的内核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文科学生却更能运用好文科优势,新文科要求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掌握并非让文科学生成长为研究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而是学会运用并更好地发展文科。“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了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技术等大量新兴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强国战略相匹配,与理学、工学新兴领域进行交叉融合,成为新文科的重要内容之一。”(15)胡明宇:《苏州大学“理解广告”教学的创新实践》,《中国广告》,2019年第12期。多领域技术的接触不仅扩展了文科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传播文科知识,而且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也方便了文科领域的研究。比如以前要了解某个知识点,需要在汗牛充栋的书海中翻找,但是现在从数据库系统中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这就是新技术的优势,在将来可能还会更加方便,拥抱新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科,传播文化。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理念调整的同时,对教师也应提出新要求,孙建群、田晓明指出,对教师要遵循“‘差异性原则’,精准把握科学理性; 遵循‘历史性原则’,消解马太负效应; 遵循‘开放性原则’,优化管理层级结构;遵循‘多元性原则’,有效实施分类管理; 遵循‘人本化原则’,充分彰显人文关怀; 遵循‘特殊性原则’,有效修正管理偏差。”(16)孙建群、田晓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基本遵循》,《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这些管理理念很多已经得到公认,其中在学科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历史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历史性原则强调文科研究本体与历史的紧密关联,任何的文科研究都要进入历史语境中,因为当下语境是自然存在的,而历史语境是要进行探索融合的,这就造成整个文科学术氛围与理工科的不同,这种氛围感是不可忽略的,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这种差异。而文科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并非当下出现的,其中的思维是在时间长度中层层积累的,这就涉及从固有思想到规章制度的改革。在学科发展之初各单位的资源配给相对均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比较拔尖的人员和单位,那么他们亦会得到资源倾斜,但是倾斜幅度有限并且并不恒定,这个时候优秀者力求更优秀,而稍落后者也争取迎头赶上,此时的竞争是正向的并且可以使两者都得到进步。

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长期拔尖者及单位得到的资源倾斜力度越来越大,直到倾斜幅度几乎固定,这个时候由于落后者与优秀者之间的距离过大,一方面导致落后者无心奋进,另一方面优秀者占据行业话语权后开始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进展很小,如此到了这一阶段对于两者来说都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合理的竞争是需要的,但是因为文科的研究产出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要注意其特殊性,不能在时间上过于迫促。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要想解决以单位为堡垒的层级固化就需要促进人才流动,现今高校的教研岗位逐渐取消编制,一方面给予教师一定的科研压力,另一方面也方便了人才流动,在此过程中在政策上需要给予第二层级以下单位一定的关怀,以促进其再发展,如此便可使优劣双方再次回到良性竞争中。

开放性原则关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竞争产生优劣而使各单位出现分层。西蒙指出:“在具有给定的体积和复杂性的各种可能存在的系统中,通过其演化过程可能出现的是由分系统构成的分层等级系统。自然选择的机制产生出分层等级系统的速度将比产生同样体积的非分层系统的速度迅速得多,因为分层结构的各部分本身就是稳定的系统。”(17)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单位分层以后产生稳定性几乎是必然事件,如果稳定性能够兼具活性那么便可以得到正向发展,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这样的历史问题,要循序渐进以恢复活力。新文科的建设主体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过程既要从大局出发,也要遵循特殊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科改革的正向发展。

新文科的建设需要群策群力、协同发展,其难点在于去弊创新。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及时调整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对于具体管理要发展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发挥统筹作用,将责任明确至具体负责人;
对于教师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对于学生要关注课程接受情况,及时接收反馈并作出相应调整;
对于专业本身要将其放在国际视野中,并观测社会需求动态,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理念也应不断更新,适应形势发展,努力使新文科的建设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猜你喜欢文科学科专业【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

推荐访问:教育管理 理念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