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历史纪念馆广场设计策略

宋嘉怡,郭玉笑,洪 丽*

(1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历史遗迹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城市和民族的发展与情感[1]。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如何用标志性景观作为视觉引导准确地表达历史事件,用设计语言引起观赏者的情绪波动和共鸣,将地域文化与景观叙事设计相结合,使讲故事成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纪念性景观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和先贤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远远超越了其物质形象。本研究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纪念馆广场叙事设计实践为例,尝试使用叙事序列与表达手法,挖掘叙事主题和线索,从景观叙事角度挖掘革命历史遗迹的场所精神,并结合广场的公共开放空间功能,建立历史文脉与现代居民之间的时空桥梁,以期达到历史文化传承与宣传的目的[2],也为景观叙事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国外对景观叙事的研究比较早,已有大量成功的实践案例,如美国纪念园、911 纪念广场、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等[3]。1994 年,简·塞特斯在《Jacksonstreet:Engaging the Narrative Landscape》中归纳叙事学理论方法的3 个作用:提供经历、重塑历史、加深回忆。保罗·巴苏[4]在其著作《Narratives in a Landscape》中强调“人的记忆特征”,认为记忆是故事的前提,即不论是场域、场所甚至是一处标识都有一定的记忆特征。安妮·惠斯顿·斯本等[5]在《景观的语言》中提出,景观有其特殊的语法,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诠释历史空间的文化内涵,肯定了人、空间、景观之间的交互。马修·波提格等[6]在《Landscape Narratives: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中,对叙事和讲故事加以区别,认为每个故事都是一种叙事,但每个叙事不只是一个故事,指出场所是构成叙事的一部分。

目前,国内对于叙事景观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自古就善于在古典造园中应用叙事思维,但将景观与叙事学理论系统地融合研究起步却比较晚。2000 年后,国内景观叙事学开始进入积极的探索阶段,包括景观叙事的结构、序列、表达、手法等内容,开始强调景观与使用者的互动,使用者对于叙事景观的主体认知等,可将叙事大致分为隐喻的叙事、宣言的叙事、命名的叙事、说服的叙事。近年来,在我国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推动下,景观叙事学开始进入更深刻的研究阶段,从对物质空间的研究逐步发展到更深层次的历史、社会意义以及人对空间的认知等。例如,张楠[7]研究中提出“一物一事一场”的城市故事论的心理学作用机制,将故事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城市生活融合作为一种建构性思维,探讨“整体生态”;
康颖[8]的归纳研究则表明,景观的叙事性设计应摒弃历史符号的滥用,强调进行创新的空间编排成为具有逻辑秩序与内在张力的叙事空间。

2.1 叙事主题

叙事内容的组织包括文脉提取、叙事主题确定、寻找叙事线索(如图1)。文脉一词源于语言学,表示事物发生的背景和条件,拓展至景观设计领域即人类、景观、历史、文化各个要素间的“羁绊”,以抽象、先验性的形式存在,主要分为历史文脉、地域文脉、人文文脉等。叙事内容的组织过程中遵循文脉探寻其内在逻辑和根源即文化的内核,从而引申出景观空间的意义。故事和空间的灵魂为叙事景观提供宏观方向的主题,因此确定主题应综合考虑周边整体环境,创造戏剧化场景,营造故事氛围,使参与者沉浸场景之中,跟随景观推进节奏重返记忆,感受场所精神,以引起使用者的普遍共鸣。叙事线索即景观元素的片段,具体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符号迹象、景观元素、场景片段等,在主题的阐释过程中,可根据故事情节的起伏与叙事进程进行有韵律的交错变化。而多主题的叙事线索除解释事件因果外,还应起到串联不同主题的作用,将景观串联成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

图1 景观叙事内容的组织流程图

2.2 叙事元素

叙述的起点始于一种或多种实体要素与一个或数个时间的结合,而叙事的过程则基于受众和叙事者的共同语言[9-10]。叙事主题与故事本身作为抽象的信息,在景观设计中无法直接用语言传达给体验者,必须以叙事元素为媒介,通过叙事元素的特殊编排,引导体验者与环境发生交互,以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综合作用的方式,形成内心的体悟感受。

景观元素中的地形、植物、小品、建筑等,均以景观实体的空间形式表达叙事内容。发展至今,人们仍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营造景观的意境,如古树名木百年留下的痕迹,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向体验者述说其文化底蕴;
如美国9.11 国家纪念广场的坑洞瀑布水景池,运用“倒影缺失”象征性强烈对比的手法突出整个景观的主题理念,光阴在这里静止,它凝固了灾难的痛苦,使其从未远离,一直静静地等待人们来抚慰、冥想、悼念[11];
如记事景墙、浮雕墙等小品,利用文字与绘画陈述事件;
用雕塑引导游人阅读文字、观看场景获取信息,表达所陈述的主题;
景观铺装作为场景氛围的底色和故事细节的补充,既组织交通又限定空间,将不同叙事场景进行区分,引导游人游览;
景观叙事中声景观可引导人们对空间故事进行解读[12],结合材质的触觉感受、植物的视觉与嗅觉感受相互融合,达到情景交融。

2.3 叙事逻辑

叙事逻辑为景观叙事的核心,即在场所理论与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上编排景观元素,将故事从主题的“点”沿线索的“线”发散,进而通过空间的营造来表达故事的节奏与情感。因此,确定合理的叙事逻辑是表达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通过把握空间的明暗、尺度、节奏来营造不同的叙事片段,进而推进情节、表达主题。

叙事的逻辑包括确定景观叙事顺序、叙事手法、叙事表达方式等(如图2)。

图2 叙事的逻辑流程图

景观叙事结构塑造了景观环境塑造与景观意义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具有名词属性,还具有动词特征[13]。此编排手法源于文学整合,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并叙、预叙等,在景观空间设计中表现为编排空间序列和故事序列[14],让参与者遵循特定的路线进行游览,明确内容和逻辑,强化主体感知。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为顺叙。例如,中国著名的“个园”,空间叙事围绕“春夏秋冬,生生不息”展开;
美国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围绕事件发展的顺叙展开,为人们提供纪念性空间体验,让人们从全新角度看待纪念性空间的叙事设计。

倒叙是将最重要的景观空间设置在游览路线的首位,随后按时间始末逐步展开,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感;
插叙则是为了完善空间情节而暂时跳脱出原有叙述线索,插入某一异质性场景的手法,为空间增添突变的元素,从而提高故事空间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推动情节的发展;
并叙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场景并列在一个时空中,在强烈的对比和空间交替中突出空间的主题,让参与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更加丰富的故事内容与情感。

2.4 叙事手法与表达

景观叙事设计中常融合使用文学与绘画领域的基本手段,以此增添景观节奏的变化,突出景观的文化内涵与感染力,如利用修辞手法中的隐喻、对比、引用、留白等,为平淡的故事增加互动性与趣味性。在叙事表达过程中,设计者对景观空间之间的编排作出艺术化的处理,使体验者在故事情节中体验、感知、理解、共鸣、交流,如同翻阅一本生动无比的著作,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1 场地概况

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占地面积5760m2,广场总面积约2.13hm2,由东西方向的优干胡同将广场分隔为南北两侧。优干胡同北侧为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文化展板、武器展览等。在城市的开发进程中,第四野战军指挥部曾一度几乎倒塌废弃,经过后期整修后,建立了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与双城文史馆。本研究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为例,用景观叙事理论和方法挖掘和展示中国革命抗战历史红色遗存。

图3 景观叙事编排策略示意图

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空间功能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场所精神缺失;
空间规划方面,场地功能分区混乱且空间功能不明确;
道路两侧的场所主题严重脱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指挥部”本体的国防教育内涵;
场地孤立文物旧址,南北两侧空间生硬的拼接使得广场与纪念馆旧址景观风格迥异,难以表达文化内涵及场所精神;
基础设施方面,南侧国防教育主题广场以硬质为主,元素单一,缺乏植物景观和文化景观;
场地边缘的铺装碎裂成凹凸不平状,基础设施缺乏维护和管理;
西侧的灰色空间散布着杂乱无章的停留车辆,影响行人通行。

3.2 叙事主题提取

叙事设计需要先确定叙事主题与线索,本研究的纪念馆广场设计将“圆满”作为主题开展景观的叙事。圆的形态结合环境特征、空间意境,暗喻和平的“圆满”愿景。叙事主题来源于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指挥的22 次战役,包括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光辉战役。而“圆满”二字所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丰厚的革命成果,其中更隐喻着由英雄们浴血奋战为我们所带来的圆满的和平时代。

3.3 叙事结构编排

从景观叙事设计的角度出发,确定以“过去与未来的连接”为主要的叙事轴线,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情节的补充,遵循总——分——总的叙事结构开展空间规划。将广场空间划分形成“一轴四区”,4 个分区分别以旧址展示、百废待兴、铁马冰河与和平年代为片段,逆时针排列形成空间的围合,最终首尾相接形成对比,呈现出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战争与和平的结合、文化与生活的弥合(如图4)。

图4 叙事景观结构分析图

叙事文本的编排方式主要采用顺叙、插叙等文本编排方式。4 个主题对应广场的4 个叙事空间,从山河破碎、百废待兴的灰色地带,到运筹帷幄、积极抗战,再到和平年代,最后回望过去感慨万千。整个过程对应文学叙事中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突出了叙事的核心内容,形成完整且具有强烈起伏的空间情感序列。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通过插叙的编排,结合蒙太奇的手法,在不同的空间片段中分别展示抗战军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片段、东北严寒气候中的生活片段等,构建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激发体验者的情感共鸣。平面布局上,广场以“水的涟漪”来表达场所精神,综合运用植物、水体、小品等景观要素丰富空间,为体验者提供平静、踏实的氛围,并积极引导体验者驻留、思索、冥想的活动。

3.4 叙事分区表达

叙事话语表达综合运用隐喻、对比、拼贴、留白等手法。根据不同空间内容采用不同表达手法,包括遗址展示、百废待兴、铁马冰河、和平年代这4 个部分。

展示区叙事话语表达“遗址展示厅”,主要用于旧址的陈列,通过导游讲解,让参观者了解历史遗迹蕴涵的历史故事,产生更多的沉浸感;
活动区叙事话语表达“百废待兴”,运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通过大片的草地与条石,象征抗战前东北地区的落后与破败景象,用植物围合空间,四周陈设木制异形状花坛座椅,象征破碎的山河与贫瘠的黄土,同时将人们的视觉引导至纪念物陈设空间。

游览区叙事话语表达“铁马冰河”,这一空间作为整个叙事结构的高潮阶段,主要通过插叙手法,利用多个不同的故事片段营造跌宕起伏的情节,打破空间的整体感与平衡感,暗喻抗战时期国运的沉浮。在平面构图中,选用若干正圆相互交错,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如第一个空间运用雕塑展示将领们制定作战方案时的场景,通过局部小品,吸引游览者与景观发生互动;
第二个空间主要通过雕塑与铺装阐述战士们的生活细节,表达战士如何对抗北方的严寒,与另外两个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带给游览者内心的触动,营造更加丰满的英雄形象;
随着游览的推进,植物的栽植越来越多,隐喻着残酷战争的“残骸”小品散乱陈设于路线两侧,为游览者带来压抑的空间感受。行至尽头视线豁然开朗,第三空间直接引导人们视线到白色半圆状小品,这里视野开阔一片生机。观赏区叙事话语表达“和平年代”,即叙事的结局部分,至此故事情节趋于平缓。这一空间平面构成为正圆形,呼应“铁马冰河”部分的涟漪铺装,象征抗战将士的精神与事迹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水花,如涟漪一般扩散开来,影响一代一代的建设者。作为“水”的隐喻,涟漪状的铺装结合白色半圆状小品,创造出水中倒影的意境,体验者在脑中构建出两个半圆结合成一个整圆的情境,呼应广场“圆满”主题:何为圆满?战争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广场中保留的古树,深植在“涟漪”中央,意味着苦难过后终有生命继续盛开。树木作为一种可以穿越时间的景观元素,它承载着历史发展的痕迹,成为整个广场的中心景观,统揽全局,隐喻着生命的滋养与精神的传承。

本研究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环境心理学、空间叙事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梳理了景观叙事学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验证。通过研究,将整个叙事的表达过程分为3 个层次——文脉、主题、线索,并合理安排布局,形成内在逻辑,由主到次、由核心向外部进行“涟漪式”表达,从而探索设计过程与叙事理念的关联,深层剖析其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叙事设计过程以“体-点-线-面-体”为基本逻辑展开论述,包括文脉背景的梳理和主题的提炼、线索与叙事序列的编排、叙事元素的选取、叙事话语表达这4 个板块,重点关注景观叙事的内在逻辑与空间感受的结合,通过社会的多元化活动提升场所精神,为我国叙事景观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文脉广场景观布鲁塞尔大广场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古今农业(2022年1期)2022-05-05景观别墅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火山塑造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2期)2021-01-08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在广场上玩幼儿画刊(2020年9期)2020-11-04设计的文脉 第1季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沙子的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7期)2020-07-28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

推荐访问:叙事 纪念馆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