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时代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徐梦瑶 韩美群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非正式会晤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2]。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涵盖的空间看,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
从其延续发展的时间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先秦时期楚国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还包括秦灭楚以后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挖掘和提炼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分析其时代价值,并结合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际,在对荆楚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保护利用,是湖北建设文化强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2]荆楚文化是以楚人为主体的各类族群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并享用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行为规范、文化艺术、信仰礼俗、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的集合体,是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在中华地域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至今仍然影响着荆楚大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上善若水”的和合精神

“和合”作为荆楚文化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以及“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上,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质的和合精神。楚国第一名臣孙叔敖主张“上下和合”,倾力辅佐楚庄王成就大业,楚国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政通人和,逐渐走向国富兵强。楚庄王禁暴安民、止戈为武的军事思想是中华民族形成热爱和平这一文化传统的精神源泉,对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荆楚文化蕴含的和合精神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个层面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该对自然心存敬畏,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楚国先祖鬻熊在《鬻子》中提出:“上下相亲谓之和”(《鬻子·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强调“和”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主张“上善若水”“与善仁”,即人与人相处应像水一样善良仁爱,恩泽万物,润物无声。“上善若水”的和合精神对荆楚地区人们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发挥着根基性和主导性作用,对于新征程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本精神

在欧洲现实人本主义问世之前,古代中国就提出过人本主义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是古代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立足人的本位性来阐释“道”、立足人的发展性提出“天人合一”,强调人的独立意识才能促进社会集体长治久安,主张“外生死”“超利害”“齐物我”,达到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庄子提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不同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体现出对尊严和独立人格的追求。荆楚文化一方面强调敬畏生命,体现出对生命至高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是万物的一部分,因此要敬畏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荆楚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本情怀,体现出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和民众疾苦的关注。屈原在《离骚》里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以屈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百姓苦难生活的体察、同情、关注体现了荆楚文化中浓厚的人本情怀。荆楚文化关注民生的文化传统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人民至上理念高度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楚人尤为突出,爱国精神是荆楚民族情感的最高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哀郢》),楚人把爱国忠君看得重于孝亲爱亲,对祖国忠心耿耿、至死不渝是其显著的民族性格。楚武王之子屈瑕在战败后开启了楚国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的先例。此后,楚国逐渐形成慷慨悲壮的“楚之法,覆军杀将”的传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其作品无不体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民的热爱,其忧国忧民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抒发爱国精神的典范。这种爱国精神成为荆楚儿女代代相传的精神脊梁,在近现代持续散发出时代的魅力。洋务运动中,湖北人民倾力支持发展民族工业;
辛亥革命打响推翻封建帝制第一枪;
革命战争时期湖北人民全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击日军的重要防线,成千上万的荆楚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以忠烈的爱国之心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荆楚文化中蕴含的忠诚爱国的优良传统不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坚守的原则和底线。

(四)“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左传》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国先民在创业之初,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存空间十分有限,从中原被驱至蛮夷之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困乏的物质资源,楚人开垦山林、披荆斩棘,利用和改造自然、开疆拓土,以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艰苦创业精神开拓进取,这种精神成为楚国立国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楚国国君和人民秉持这种精神,艰苦创业,不畏艰险,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三年不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从一个流落到南方的小诸侯国,发展成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其鼎盛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震华夏,成为春秋五霸,并与北方强大的秦国抗衡。荆楚文化蕴含的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的精神原动力。

(五)“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

屈原在《离骚》里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荆楚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使楚人善于发挥聪明才智,锐意进取,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艺术、法律等方面都大胆革新[3]122-128,再加上“拜日、崇火、尊凤”的风俗信仰,使楚文化始终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吴起变法促进楚国走向强盛,楚武王熊通首创县制;
楚国的“期思陂”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屈原在《天问》中接连提出了173个问题,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传统观念秉持怀疑态度,以批判意识践行奋斗精神。这种探索和奋斗精神一直为荆楚大地的人们所继承。唐代陆羽经过26年的调查、研究和探索,写出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备、最全面介绍茶叶的专著《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陆羽被誉为“茶圣”。明朝李时珍深入各地采药和搜集资料,参考历代医药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清末民初杰出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杨守敬一生勤奋探索,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其《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丰碑。荆楚文化蕴含的探索精神仍然是当下建设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敢为天下先、发扬斗争精神的宝贵财富。

(六)“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

楚民族是一个重信守诺的民族,李白诗云:“诺为楚人重。”据《史记》记载:“季布者,楚人也……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这正是一诺千金典故的出处,也是楚人诚实守信的真实写照。楚庄王伐陈时收回成命,信守承诺,面对战败国体现出大国气度和诚信精神,孔子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孔子家语·好生》)楚人推崇“言必行、行必果”,屡屡释放忠信之人。关羽的“诚信重义”精神也为后世所推崇,以致成为中华民族信奉的文化符号。这种诚信精神除了体现在个人行为准则和国家政治策略中,在商业上也有所体现,楚国商业经济发达,主张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市贾不贰。一诺千金、抱诚守真的诚信精神是荆楚精神的底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诚信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发展,它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须坚守的道德规范,也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

荆楚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如荆楚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民族融合的宽松政策环境、丰富厚重的人文环境等。对荆楚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探索其精神特质,是实现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荆楚文化蕴含的丰富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展现了其包容万象的气度和灿若星河的生机,是厚重与灵动、过渡与和谐、阳刚与柔美、兼容与独创的统一。在荆楚文化的影响下,荆楚儿女形成了聪慧内敛、精明勇敢的性格和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

(一)塑造高尚道德人格的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4]。荆楚文化强调崇善向德,追求人心和善,在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对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荆楚文化的道德要求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一脉相承:一是强调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5]这种对国家民族的“大德”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也是现代文明人格的基本特质,能够为民族复兴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提倡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的发展已成为共识,只有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释放绿色发展力,才能推进我国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三是践行坚毅豁达、积极进取的道德追求。个人的发展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只有保持坚毅、乐观、进取的高尚人格,才能以更清晰的头脑掌握好主动权,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在前进的道路上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四是追求精神境界与物质世界的统一。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进一步确保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认识和弘扬荆楚文化蕴含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积极进取的追求理念、精神与物质统一的价值观、和善和美的道德观,并将其与中华传统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有机结合,发挥其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精神指引作用,达到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能够进一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167荆楚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有着深切的关联。从国家层面看,荆楚文化重视民本,鬻子云:“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鬻子·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主张执政者要主动满足百姓的需求,以人民为中心。楚国的士人阶层关注人民疾苦,楚庄王时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蕴含着信民、爱民、惠民思想,体现出“以民为本”的理念。从社会层面看,荆楚文化体现出“贵和”的特质,《道德经》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主张尊重彼此个性,宽容谅解、相互帮助,追求各群体平等,兼容协作、有序稳定,体现在当代就是致力于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个人层面看,荆楚文化蕴含着爱国忠君、重信守诺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等道德要求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起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动力,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荆楚文化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富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三大来源之一,荆楚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支撑。一方面,荆楚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追求。其“艰苦奋斗”的坚毅品质、“身先士卒”的爱国情怀、“上下求索”的理想追求、“顺应自然”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都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荆楚文化代表了同一历史时期世界的最高文明水平,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古代荆楚文化巅峰时期正处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文学、哲学、数学、化学、美学、艺术、建筑等多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其中老庄道学的哲学思想、屈原楚辞的文学造诣、乐器制作技艺和髹漆工艺、丝绸织造工艺等都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最高水平,与世界其他优秀文明共同成为人类伟大思想的发端和人类精神供给的源泉。

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源泉。一方面,荆楚文化丰富的资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将其文化内涵抽象为文化符号,实现从文化元素到文化资本转化,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荆楚文化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荆楚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唐崖土司城址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如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熠熠生辉。深入阐释和研究荆楚文化,能够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智慧

文化无国界,荆楚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其富含的哲学思想、科学理念、精神追求、文学艺术等对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治国理政方面,荆楚文化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价值,为世界各国进一步把握治国规律,完善人类治理体系提供重要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引用《道德经》的至理名言,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这些出自荆楚文化的治国理念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治理提供了智慧。以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为例,荆楚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价值遵循。人和自然具有“一体性”,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找到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价值导向方面,“和”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标识,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9]荆楚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重要源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人类前途与命运更加休戚与共,进一步贯彻合作共赢的理念,弘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求同存异,走和平发展道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友好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唯一之路。荆楚文化蕴含的“和合”理念为人类解决当下问题提供了借鉴。

赓续荆楚文化血脉,要充分利用好荆楚文化资源,使珍贵的文化资源变成人民共享的财富。随着“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全面启动,荆楚文化的保护利用迎来了新的机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谋篇布局,既凸显荆楚特色,又满足时代需求。一方面要彰显文化特色,增强保护力度,推进“双创”工作,以文化建设的新成绩赋予荆楚文化新的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积极探索协同开发之路,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优势文化资源加快产业发展,以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带动湖北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一)进一步挖掘和梳理荆楚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10]荆楚文化资源种类多、涉及面广,全面摸清荆楚文化家底是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基础。

第一,继续深入挖掘、调查、搜集整理荆楚文化资源。荆楚文化前后经历几千年,沉淀在荆楚广袤的土地上。因此,要继续挖掘、调查、搜集散落在各地的荆楚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不可移动的和可移动的,全面掌握荆楚文化资源的储存量。

第二,做好文化资源的整理分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对挖掘、搜集的资源进行梳理和分类,将荆楚文化资源分类归纳为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及自然文化资源,全面了解各类资源的数量、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

第三,加强荆楚文化典籍及地方文献的整理编纂出版。历史遗存的文献典籍记录着制作工艺、特色民俗、历史事件等,做好古籍善本的完善整理和地方文献的编纂出版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丰富荆楚文库。

第四,建立荆楚文化资源数据库。在对荆楚文化资源挖掘、搜集、整理和分类基础上,建立荆楚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荆楚文化资源的管理工作,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荆楚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背景。

第五,加快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通力合作,共建荆楚文化研究的人才智库,使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为荆楚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二)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制《荆楚文化保护利用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1]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文化工程。湖北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荆楚文化的保护利用与国家文化公园战略有着地理位置上的重合性和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因此,荆楚文化的开发利用要积极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战略,编制出台《荆楚文化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进行整体性的战略安排和科学规划,明确荆楚文化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彰显荆楚精神,增强文化竞争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样板段,带动湖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12]。

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明确荆楚文化的战略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荆楚文化的保护利用,预计在《规划》实施5年后,基本完成荆楚文化资源的档案整理,基本建成荆楚文化生态保护区,基本健全荆楚文化相关制度,形成荆楚文化保护开发的系统体系,提高荆楚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至2035年,荆楚文化生态保护性实现良性循环,深度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长江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将湖北打造成长江中游最具文化影响力的省份。《规划》提出全力实施八大工程:荆楚遗产保护工程、荆楚非遗传承工程、荆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荆楚文化国际交流工程、荆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荆楚文旅融合发展工程、荆楚文化互动体验工程、荆楚精神谱系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荆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从区域性向全面性发展,贯通长江沿线,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带,分层次构建保护利用的空间格局,实现荆楚文化保护利用的科学定位、科学规划和科学实施。

(三)加强荆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3]“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10]。丰富的荆楚文化遗产是湖北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注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字典”,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做好荆楚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摆在首位的是增强对荆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提升人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法治意识,不断推进荆楚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维护文化多样性,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继承和发扬荆楚精神。保护利用好荆楚文化遗产,是增强湖北人民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增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对荆楚文化的宣传教育,增加相关专题报道,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本地文化遗产的途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和侵占文化遗产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

第二,大力推进考古工作的进程。围绕“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化主动性考古发掘与研究,重点支持熊家冢、石家河、盘龙城、郭元咀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依法推进考古前置工作改革。

第三,增加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持续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文物保护展示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四,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加强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反应性监测,推进“万里茶道”中蒙俄联合申遗有关工作,力争将“关圣文化史迹”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五,通过申报各类遗产强化保护,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已申报的遗产加强统一管理,进一步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不断巩固其质量水平。

(四)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分析,使其通过被“阐释”转化成现代性新文化,“总结”并“继承”,“推陈”而“出新”[14]147-15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只有不断拓宽其外延样态,创新其在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形式,才能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与时俱进,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推进荆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能够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丰富资源与重要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滋养与智力支撑。

第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荆楚文化的传播模式。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丰富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利用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助力荆楚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扩展与衍生,在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新领域开辟荆楚文化的新诠释载体。

第二,将文化精髓凝结于作品之中,打造满足人民需求的文化精品。进一步推进文化产品的深加工,打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集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于一体的文化精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赋予文化精品更多思想内涵,凸显其真善美的基本特征。

第三,以“讲故事”为主要表达方式,增强荆楚文化影响力。讲故事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荆楚文化凝结在一个个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中,能够真实立体地展现荆楚文化的魅力,传递好荆楚声音,提高湖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四,推进荆楚文化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面向世界与未来,做好国际传播,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吸收其他文明中的有益成果,用文化搭建湖北人民与世界人民有效互动的桥梁。

(五)构建荆楚文化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被摆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当前,荆楚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短板,为进一步加大文化阵地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需要不断提高荆楚公共文化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荆楚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更好地发挥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荆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体现公平正义,致力于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促进荆楚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长,实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性、有序性和高效性。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要正确辨别不同文化的性质,改造迷信、庸俗的落后文化,发展科学、进步的先进文化,巩固好基层文化阵地,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全国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二,坚持共建共享,加强荆楚文化资源的统筹管理。进一步强化社会参与力度,建立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示范机制和引导管理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到文化项目的共建中,实现荆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创新荆楚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与内容。解决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从改革文化资源的供给侧入手,大力推进公共文化的数字建设,加大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运营保障力度,发挥大数据优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投送”与“精准供给”。

(六)加快荆楚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15]。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对经济的杠杆作用也愈加显著。荆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湖北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湖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文化产业迈向数字化、全球化的今天,湖北要加快推进荆楚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做好顶层设计,紧跟“长江经济带”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荆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扩大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均衡度、和谐度和持续度,推进现代化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集影视传媒、工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服务等多行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打造湖北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高地。

第一,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避免盲目粗放式的开发,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和共生性原则,既挖潜特色文化资源,又推进相容互补,和谐发展。

第二,健全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促进各类主体良性竞争,使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构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第三,利用科技手段丰富产业业态。在文化领域进行有益尝试,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效益,以科技拓展文化产业外延,推进多元化发展,将资源驱动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相结合,推动荆楚文化产业的档次提升与规模扩大。

第四,走文旅一体化发展道路。以长江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重点景区为抓手,有序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荆楚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资源的跨区域开发和一体化运行,深化合作共赢,最大限度地释放聚合效应。

猜你喜欢荆楚楚文化精神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中学语文(2022年11期)2023-01-11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民族文汇(2022年19期)2022-05-2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荆楚老乡敲钟忙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11期)2021-11-19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9期)2021-10-20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2期)2020-12-02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支点(2018年12期)2018-12-26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

推荐访问:特质 荆楚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