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杨敢峰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1.1 体育教学设计的内涵

体育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所进行的最优化研究和计划工作,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2]然而,在教学实际应用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会将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计划混为一谈,两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不同。教学设计往往是宏观且全面的,它是研究的过程,主要是对体育教学计划起着指导性作用,其完成的主要标志是思路的形成;
而体育教学计划主要是成果性的研究,其完成的标志是具体且细致的方案的形成。[3]所以在研究之初,厘清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计划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和要素

美国著名教学论专家加涅指出,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系统化地规划,其主要目的是对教学的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最优化安排。[4]我国学者乌美娜指出:教学设计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问题与目标设计出试行解决方案、试行评价结果,并根据实际评价结果进行方案的再修改。[5]何克抗等人提出,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学的目标、内容、策略与方法、评价这五个环节来进行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6]由此,本研究中的太极拳课程教学设计主要以教与学的相关理论、太极拳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当下太极拳教学的相关问题、教学对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相关特征,并以此确定太极拳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法。

1.3 课程思政的内涵

提起“课程思政”,我们就不得不提“思政课程”,虽然二者看似只是颠倒了“课程”与“思政”两词的顺序,但二者实现路径与本质内涵却不尽相同。“思政课程”是一类具体化的课程形式,在高校教育中,主要指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这类必修的基础性课程,这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从而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课程思政”则是一个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将各类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以及“科学融入”。

1.4 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

体育课程相较于其他文化课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体育课程的教学是技术与理论知识并行传授的,理论的深入学习可以指导技术动作的不断完善,技术的磨练可以促进理论的不断更新发展,所以体育课程是一类“术、道”并修的课程。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过程是在体育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该项目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对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并将这些符合教学对象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教学实施的思政元素合理地渗透进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感受技术的深层文化内涵。[7]结合本文的太极拳课程思政,其主要过程是将太极拳中诸如攻防含义、武德教育、医理内涵、历史内涵等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并将其中显性与隐性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太极拳课程设计当中,以让学生在太极拳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太极拳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使学生感悟到“术”与“道”的内在融合,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的育人过程。[8]

近年来,中国武术的育人价值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武术课程思政的相关路径研究。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分挖掘其思政元素不仅有利于武术自身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精神培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梳理武术课程思政,整理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对于武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杨建营等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案例解析》一文中对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为六个方面:包括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规则意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强调将武术思政渗透于武术技术练习的过程中,并对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制定了清晰的武术课程思政目标。[9]靳志鑫在《课程思政与传统武术文化二者相容对高校育人的共鸣探究》中认为武术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马伯韬《传统与创新:基于课程思政定位的 高校公共武术课堂研判方向》等研究都阐述到武术所体现的精神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理念相融合。[10]吴国家《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赵光勇《传统武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郭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等研究对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施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上研究分析了武术所具有思政元素以及如何实施的具体方法,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同样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通过整理有关武术课程思政的研究可以为本文探讨太极拳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3.1 课程思政视阈下,太极拳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优势

3.1.1 从文化层面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本土文化在我国应如何发展,这是众多学者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育厅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实施“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太极拳作为武术文化的优秀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技术方面的传授,更加注重的是文化内涵的传承。太极展示着中华武术文化魅力的同时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太极是以肢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形象地阐述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受儒、道文化的影响,太极拳注重以“仁、义、礼、信、勇”内容在内的独特武德文化;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原则底线;
“内圣外王”的思想理念,主张习武者追求内在价值与道德修养的统一。通过习练太极拳,不断规范自身行为,促使太极拳的内在精神转变为“养成式”的行为习惯,[11]顺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自身。学者邱丕相[12]曾指出:“武术教育所渗透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武术在当今及未来可承担起体育的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立足点。”太极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身体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实行教化的手段是体悟,并非强制性学习,其极度注重追求过程的体验。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熏陶,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始终贯彻民族文化精神及礼仪道德。由此可见,在太极文化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着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国家情怀等思政元素,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3.1.2 从技术层面分析

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因其特殊的保健功能而备受国人的青睐,其更是海外人士十分推崇的健康运动。在生理解剖学理论上,太极拳锻炼有助于习练者强身健体。在太极拳整套编排上,更是要求动作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有开有合。从开始到结束,其连绵不断的太极动作促使体内各关节能保持持续运转,使关节得到全方位锻炼,通过长期的太极拳锻炼还能起到预防关节损伤的作用。与此同时,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医理基本涵盖在太极拳这运动项目之中。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体现出“气一元论”的思想观念,即拳本在于气,在习练过程中更是强调练习者应以意带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护固元气的作用。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太极中所讲的“以气运身”即是气息与动作的配合。深沉充沛的呼吸配合舒缓连贯的太极动作,有助于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肌肉的工作效率,起到强身健体降低身体疲劳的作用。另外,通过长期习练能有效消除练习者的消极情绪,从而达到身体与心灵的有效统一。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新冠肺炎病毒的爆发,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更是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亚健康和心理障碍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代大学生终日与电脑手机为伴,且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躁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因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学者杨再惠,[13]通过随机选取受试者40人进行系统的太极拳功法练习,为期5个月,结果显示:长期的太极拳功法练习对受试者的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
李继刚,[14]通过采取太极拳项目对受试学生进行24周的系统练习研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太极拳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有显著性提高,受试学生的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也得到显著变化。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传授者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太极技术教学,同时,要深入探究其技术背后的哲学思想,以此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1.3 从器物层面分析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太极拳也不例外。外行所看的“热闹”不仅包括太极拳动作表演,还包含了表演者身穿的太极服饰和太极配乐等。通过观看太极拳等一系列武术比赛、表演,我们不难看出,太极拳服饰与日常锻炼的体育服饰有很大差别,与其他运动服饰相比,太极服饰是为适应太极这一项目运动而存在的体育服饰,其蕴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服饰上的领子、盘扣、图案等无不向外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太极服饰最为常见的领型以中式立领为主,给人展示出简洁、力量、挺拔的直观感觉,可充分展示习武之人的精气神;
盘扣,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汉朝,其是由中国结演变而来的一种服饰纽扣,表达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分展现出民族独特韵味;
图案,太极服饰在图案设计上,选择具有中国传统吉祥含义的图案,如:龙、凤、鹤、竹、梅等,通过服饰图案的选择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借助图案来诠释习练者所表达的情感。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缓解身心疲劳的作用。太极在配乐的选择中多以悠扬舒缓的音乐为主,例如:《高山流水》《云水禅心》等音乐通过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类音乐有助于习练者在练习的过程中消除自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习练者稳定身心、定气养神,能全神贯注地投入练习之中。与此同时,配乐能帮助习练者更好的找准太极的练习节奏,能有效促进太极练习的质量。另外,优美的配乐能进一步培养人们对太极拳的兴趣,加深自身对太极的认识与体悟。

上述通过太极服饰和配乐等显性文化来讲述其隐性的民族历史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使其更加热爱祖国,从而实现真正的“以武育人”。

3.2 太极拳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3.2.1 教学对象的特征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这一群体,这一群体主要包含两个特征:一是大学生这一年龄段所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
二是此专业大学生所具有的体育属性。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关键群体,在整个社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将会引导整个民族的意识和方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前会处于一个相对模糊、不稳定的状态,加之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某些西方国家的不良价值观念与意识必然会渗透到国内,使得国内的社会思潮和民众的价值观念更加多样易变,再通过各种网络媒介的飞速传播,使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度超出想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现如今的大学生自出生起,就受到来自世界的多元文化的灌输,如果其自身缺乏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么一些不良的信息就会轻而易举地入侵到这些大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对我国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消极影响。并且,当代大学生健康、稳定的价值观念很难自发形成,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育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5]

体育具备着较强的国际性,不管是体育赛事的宣传与运行,还是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互鉴,都体现出浓郁的国际色彩。在国际交流中诠释、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责任要求和担当体现。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其主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卓越体育教师,而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在没有走出校园之前,其主要责任便是研修好自己的体育专业课程,充分挖掘各项体育专业课程中与之所契合的思政元素,从而为走出校门,成为一名“卓越体育教师”做好铺垫。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太极拳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自身的专业特性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从而为接下来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3.2.2 课程目标的设立

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立一般从三个维度来考虑,分别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具体学习内容方向的目标,其是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的核心;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主要是指教学的具体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用到的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其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绪活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是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16]此三个维度的目标虽有各自的内涵与特征,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在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主要指的是在太极拳招式动作学习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显性的思政元素,例如: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第一次课的教学中,要求全体学生基本掌握抱拳礼的动作内涵与文化内涵,即右手握拳喻“尚武”,左手为掌、四指并拢喻四海武林团结一心,以左掌掩右拳喻用“德”来限制“武”,要求我们不乱用武力、以德服人。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完成,当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角度出发时,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和具体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天气等来精心设计教学的步骤、方法,并在这些教学步骤与方法中合理融入显性或者隐性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倒卷肱”这一动作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招式动作的医理文化内涵,可以在学生对动作相对熟练时融入此内容,即要求学生在转身起手、回身推手的过程中,两腿开胯、两脚依次踩实涌泉穴,以此来强壮肾精,同时要求学生目视食指指尖的商阳穴,在前推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掌心使其有灼热的“气感”,从而有利于肝胆的调理;
在坐腕前推过程中,需要进行逆腹式呼吸、下腹鼓荡,以此来刺激丹田穴、按摩腹腔内各脏器。[17]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例如:“揽雀尾”(掤、捋、挤、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招式的攻防含义,可以在学生学习基本动作后,组织学生分组并自主探讨其中的攻防内涵,然后再分组展示与解说,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与详细讲解。由此,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实施与完成“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认识和发展,该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而太极拳正好具有这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修身养性的功能。结合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过程,当教师在招式动作合理地融入“武德、历史、医理、攻防”等思政元素时,学生们便不再单纯地练习招式动作,而是在表象化动作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于太极拳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达到一种平心静气、身心合一、天人一体的习练状态,若能再持之以恒地习练,便可使学生在这一缓慢节奏中对“心性、悟性、学识”等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修炼一种淡定自然、沉而不浮、神气内敛的心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尊师重道、谦虚礼让,遇事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豁达乐观,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18]

3.2.3 手段与方法

随着武术精神作用的逐渐凸显,武术课程思政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古至今便作为振奋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代仍闪烁出重要的育人价值。太极拳作为武术的具体练习项目,近些年来凭借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健体养生功能风靡全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使太极拳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得到重视。在太极拳课程思政目标的引领下,对太极拳课程的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进行选择与整体规划,可以保证高质量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太极拳课程思政主要包括隐性与显性教育,前者主要体现在理念上,后者侧重于思想。两者就像两根链条一样,同向而行,共同服务于立德育人的培养目标。[19]如何将太极拳与课程思政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考验着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内涵,更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直接影响着太极拳课程思政的质量。但是,目前太极拳课程思政却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不完善的教学手段无法体现太极拳的思政元素,技术与思政融入与渗透的效果不够明显,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思政元素生搬硬套,生硬的结合只会造成两个事物的功效得不到有效发挥。课程内容浮于表面,只注重课堂任务的完成而忽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吸收能力,这种重视教学效率而忽视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最终只会造成太极拳课程思政的设定目标与教学效果存在差距。

对于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首先,“现代信息资源在武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对于武术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20]借助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可以拓宽教学空间与时间,“达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三个结合”,[21]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太极拳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对太极拳中的历史起源以及人物传说进行讲解,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人物的事迹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真实事迹中挖掘思政元素,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最后教师需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对于太极拳课程内容要融会贯通,并能灵活地将思政与课程进行结合。采取灵活性、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每节课针对学生的进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杜绝赶教学进度的不合理现象,灵活调整教学手段,以适应不同条件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反应,从而使思政更好地融入太极拳课程。

3.2.4 教学评价反馈

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有了严格的量化指标,有利于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完成。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文本的系统性评价;
二是对太极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与评价。教学评价与反馈有利于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学内容沿着教学设计目标得以有效执行,其中评价标准的制定是整个评价过程中的核心,是衡量教学实施好坏的重要参考。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平稳、有序实施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太极拳课程思政过程中,“评价缺少准确、合理、科学的客观依据;
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不完善”。[22]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建立成为一大难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一方面,课程思政不像其他课程,可以通过简单的考试进行衡量,它所涵盖的方面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精神情感以及思政素质,而精神情感与思政素质是很难被量化的东西,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考核中只注重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反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政素质以及精神情感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符合课程思政理念;
另一方面,忽略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性,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接收者,最能反映课程的实施效果。而目前的课堂教学,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传授能力,若只针对一方进行评价,则太极拳课程思政无法实现有效的改进与完善。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以及科学性,缺少对思政素质内容评价的标准,导致课程思政没标准、教师不会评的现象。

以太极拳课程思政目标为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太极拳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在现有评价体系上增加思政能力指标体系,制定量化评价加质性评价为一体的评价方式”,[21]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内容与评价体系。不仅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方面进行评价,将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文化素养等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中,多方面、多维度的进行评价,充分体现出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行为,体现出“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教学理念,将评价日常化、口头化,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以及态度做出及时反馈,有效改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师生互评,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做出有效改进,真正实现让评价参与进教学中。

在文化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下,面对全球文化的浪潮,如何在坚守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正确看待外来文化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高校是培养未来祖国建设者的基地,对大学生思政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将其与思政相结合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情感。太极拳课程思政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理念,因此,对其从目标引领、对象分析、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和完善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思政作用,从而推动太极拳课程思政的实施。

猜你喜欢太极拳武术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中华武术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基层中医药(2021年9期)2021-06-05太极拳的『绝世秘籍』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武术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推荐访问:太极拳 教学设计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