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研究路径*

张笑晗 王奕淳

(吉林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社会一词进入人们视野,当今处于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体的交互性、多元性与复合性,汇聚其特点融于多种媒介,构成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沟通联系的平台,为传播者与受众人群创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播介质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在复杂的大形势下逐渐得到更多人们关注。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群体,是新时代思想与新技术创新的活跃人群,是实现国家发展稳步向前的新兴强健力量,矗立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应当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深入考察媒介素养的培育价值,指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存状况及问题,探索多元化路径,从多方面联动处理媒介素养培养任务的实施。

媒介素养教育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部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都成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力求其掌握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有效的发展自己,媒介素养培养对社会发展、传播环境具有较高价值。

(一)促进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落地,能够更好地将媒介一以贯之,互通于各个领域。1997年卜卫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提出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意义,引发各国学者对媒介教育的探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不单是一项课程,一种理念的引入,更多的是将媒介教育深入主体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处理问题,传播想法中,形成一种固有的思想习惯。惯常行为的养成,不在乎行为,更多的是暗示与奖赏,通过媒介生产创造,使得大学生在良好的媒介活动中获得这种奖赏与暗示,能够促进其媒介习惯的养成。

(二)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学者陈世华与黄鑫在《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状况与缺憾》的研究中指出,学生在接受了媒介素养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引导后,其本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所提升[2]。大学生作为国家青年一代努力培养的人才群体,应通过其本身所具有的阅读、研究、观察、质疑、实践、创造的能力,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社会媒介发展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自身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第一流教育家》中提出需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创新的关键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媒介素养的价值意义需要更多学者的讨论研究,新鲜知识血脉的注入也能够为其理论增加新的活力度,创新思维是事物发展的核心,新时代媒介价值的推进,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介创新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三)提升媒介信息价值,增加媒体效益

在媒介信息产出与形成的维度中内容生产、信息采集、发布传播、互动交流是媒介组织全流程多方面的表现,近些年参与式传播为信息的生产与发布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毛烨晨在其论文《新媒介素养的维度与价值研究》中提出互动是媒体效益的关键,认识媒介素养价值能够简化媒体产消工序。在《第三次浪潮》中阿尔文•托夫勒提出的“Prosumer”(产销者)这个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产出主体是多元的,被动接收者也可成为主体传播发出者。因而双向互动模式被大众媒体广泛使用,2022年8月由中央宣传部联合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征集活动,及同年10月“@北京发布”在微博发起的“我眼中的北京”话题征集活动,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制造可供大众创造的话题,简化生产工序,减少沉没成本,引导大众积极互动,增强受众与媒体之间的黏性度,为媒体本身创作生产提供大量且集中的发布素材,避免媒体自身量产无法保证质量的情况,为媒介信息创造新的价值,同时间接性的增加了媒体自身效益。

(四)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文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不同语境下媒介素养的培育方向也所属不同,公众表达自我想法多元且繁杂,一定程度上对网络监督舆论方造成一定的压力。2022年学者张明新、黄欣欣发表的《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新闻接触和网络政治参与》分析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下,政治效能感和媒介素养对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3]。互联网中部分“意见领袖”表达主题不一,态度方向不同,导致一部分“沉默”式人群,注意力观点受到多方面波动,破坏舆论生产传播的生态环境,大学生作为参与媒介生产生活的重要人群,了解学习认识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充分凝聚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理念态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根本,凝聚大众媒介共识,净化网络生产传播环境。

(五)净化网络环境,助推大学生成为优质的“媒介公民”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每个人都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核心接收者同样也是大众,社会关系目前处在一个高速流行性阶段,媒介信息的发酵也是高速化的进行流通,生产与传播的逐渐“平民化”,两级到多及的交互传播模式,促使大众向“媒介公民”转化,这其中就需要有形之手,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使大众具有媒介公民意识。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媒介的能力,高质量的媒介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静态化助推着大学生成为优质的“媒介公民”。

(一)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媒体间的建设议程受现存拟态文化环境、媒介消息来源、日常信息发布的规范和惯例以及发布传播者的个人特征等因素影响[4]。据调查显示,目前每日榜上话题超过85%都所属新闻信息类。媒介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在近些年“快媒体”的出现下,由媒体议程到公众议程发生了显著性的转移,侧面反映出,当今社会下媒体所关注的新闻信息会转移到公众的心中,意见领袖的发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多方面态度,如政治取向、思考理解、价值观等。大众受不同不可控变量的因素影响,在面临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时,其本身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单向到双向的议程设置效果

年轻一代从传统媒介以外获得信息,“把关人”的主体形象在新媒体时代不再被传统媒体所独占,媒体传播逐渐从单向议程转化为双向议程设置效果,议程设置中精英媒体与普通媒体乃至大众自媒体暂时存在不平衡状态,传统媒体不再是独家一手信息的产出方,取而代之的是媒体越来越多的借助民众来获取新闻素材,“媒体力量”部分向“民众力量”转化。信息的生产与消费边界的消融,对于媒介信息的产出,有一个量化的指标,通过公众的关注度来决定事情的发布价值,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大众对信息本身的关注度。

通过大数据社交媒体的广泛深入调查,社交媒体更多的被利用于监控公众舆论,媒介信息的商业化与圈层化也能够更好地迎合受众,内容互动的双向产出,为新媒体环境创造出一种“参与式文化”,同时也为媒体的生产,公众的信息分享提供了可供放矢的平台。

媒介素养教育在现有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信息的高度流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也愈发重视与深入。根据研究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是91.8%,主要的社交媒体关注点有生活趣事、兴趣爱好、文娱热点、政治要闻、美食烹饪五点,其中生活趣事、兴趣爱好、文娱热点和美食烹饪之类的娱乐关注点占比分别为81.15%、75.41%、74.59%和63.11%,政治要闻的关注点占比为63.11%;
在对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关注方面,大部分人都认为社交媒体还不完全尽到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这一部分占比为58.2%;
关于媒介素养了解方面,了解媒介素养和不了解的各占比为50%。

媒介素养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普及培养还不够完善,其中表现在多方面,现有师资结构有待改善,不少高校利用思政专业教师为媒介素养培育授课,其中师资本身未对此进行过专业系统的研究,传授于学生的内容效果不佳,更有部分教师本身对媒介信息高技术信息嗤之以鼻,缺乏接受度[5]。同时高校在面对此媒介素养的培育问题中认识了解不深、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自发”阶段,校内设置课程体系不完善,多数认为简单的课本讲授就能够培养现阶段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认识本身有欠缺,未认识到媒介素养培育本身的价值。在培养大学生群体时,政府社会及学生个人没有联动发展,大学生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在媒介素养的教育中,学校占一部分,更多地需要多方联动协同发展,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生活方式,为媒介素养培育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一)多元视角培育大学生批判解读能力

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价值的研究中,应注重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新媒体当下信息庞杂无序,真假不一,在复杂的信息涌入下需要大学生在其中通过自我理解,来辨别信息真假。大学生能批判性解读信息是提升自己媒介素养的关键点,要自觉主动地抵制社交媒体中的不良信息,在对社交媒体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中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维护网络的良好秩序。大学生批判解读能力的培育,需要利用当下不同途径,不断提升大学生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提升,面对信息的出现结合自身知识,能够自我判断信息本身价值,勇于高质传播,慎重扩散未知全貌的媒介信息。

(二)依托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研究

面对当前文化大繁荣,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多元的意识形态、文化形式以及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的培育有一定的冲击。在信息交流依赖社交媒体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传递政治观点的渠道,大学生的“政治感知”和“政治效能感”得到强化,但由于大学生自身对于政治历史缺少严肃性且敏锐度较低,导致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对待许多政治性,历史性问题上显得过度轻浮化、娱乐化[6]。在培养其媒介素养中可以依靠主流价值观导向作为基础,结合自身文化认同,通过圈层分阶的影响,深化主观政治认同,培养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媒介公民”。

(三)以多元联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培育

以媒介素养培养为研究目标,大学生作为主题,主要受教育环境为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环境将媒介传播能力贯穿培育系统,如:校园中新闻发布,新闻评论,校报设计,社交APP等。通过此类多种渠道使得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小平台的实验,来对所受理论进行相应实践上的操作。

(四)结合当今大环境进行个性化的培育

目前大学生研究生本科构成绝大多数为90、00后,接触电子时间较早,但个性兴趣有较大差异,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性别、教育背景、受教育水平、所学专业等方面分类研究,有组织地进行差别化培养教育。

专业与非专业大学生对于媒体活动所呈现出的媒介素养也不同,在区分传媒专业与非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基础上,分析两种群体之间使用社交媒体和媒介素养的区别,研究论证大学生与社交媒体、大学生与媒介素养培养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研究显示从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处理能力方面更专业,能够更好地将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再创造,再传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因此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应该考虑多种教育模式,娱乐实践、课本理论、创新引导、主观学习等,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对自身媒介素养提升的兴趣,同时在适合自己的方式领域下,丰富大学生业余学习生活。

(五)以社交媒体为对象培养大学生利用媒介参与社会交往的能力

根据学生日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特征,以及媒介素养价值日常课程的普及,充分创新技术手段,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媒介资源创造有价值信息,进一步有效的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通过大学生本身的差异化为媒体创造出更丰富且具有价值的媒介内容,带领大学生有序的参与媒介活动,培养其个性化信息的创造与表达。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功能和价值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提高的[7]。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本质是对人基本的媒介素养进行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媒介素养课程,更应自觉培养媒介素养并付诸实践。

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媒介话语权的下放,议程设置的转换,新的媒介素养思想维度教育的培育显得尤为必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的任务,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及个人多渠道有效的配合,促进互联网环境的不断进步,有计划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批判与认识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态势下有序积极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媒介社交素养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社交距离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媒介论争,孰是孰非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推荐访问:素养 媒介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