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赋予到主动创造:《人民日报》报道中女性形象呈现的历时性分析(1978—2021)

周培源 李 澈 张睿佳

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指出:“发展离不开妇女,发展要惠及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女性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整体,其社会地位与群体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当今,我国女性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建功立业,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是我国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大报纸,其对于妇女发展相关主题的报道,既直接体现出主流话语对妇女形象的整体定调,又折射出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主流价值和性别观念。

媒介世界虽非现实世界,两者也并非完全重合,但是特定群体的媒介镜像往往能够反映出这一群体现实境遇中的某个侧面。比如有研究指出,新闻中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以及“男主女次”“男强女弱”的性别角色分工,对女性的定位仍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的价值判断。[2]也有实证研究依托具体媒体,认为相关媒体报道所建构和形塑的主流女性形象既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也发生了若干变迁。[3]亦有研究指出,新时代的新女性媒介形象冲破传统束缚,不断纠偏,挑战刻板印象,趋于多元与开放。[4]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无论是“变与不变”,都需要还原具体的媒介文本,并且从历时性的角度长时间追踪,通过特定主题的阶段性分析,挖掘中国女性形象媒介呈现的发展态势。因此,本研究形成如下相互关联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对“中国妇女”报道的基本态势如何?

2.从微观的语汇表达层面,女性媒介形象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3.从宏观的报道主题层面,妇女事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题是否存在历时性变化?

上述问题及其关系构成研究的“问题域”,然而还是基于“是什么”的描述性分析。因此本研究在结论与讨论部分,将从传播与女性的角度,结合《人民日报》作为国家主流话语表达的重要角色,试图探索媒介发展与妇女事业进步的良性互动与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报道中提及中国女性的报道文本为分析对象(下称“《人民日报》女性报道”),以讨论我国女性形象呈现的历时性变化及其原因。鉴于本研究时间跨度较大,笼统的总体性研究将会削弱不同时期相关报道的时代特色。因此,参考已有研究的划分依据,本研究以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008北京奥运会、2014 媒体融合发展元年为分界点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讨论女性形象与妇女事业的演进发展特征。为方便研究,我们通过“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获取了历年相关报道的文本,围绕前文提出的具体问题,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文本挖掘技术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分别展开研究。

(一)数据获取

本研究以“妇女”“女性”“女人”等女性研究相关关键词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进行全文检索,设置关键词出现位置为“标题”,检索时间段为197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数据库”涵盖《人民日报》创刊至今所发表过的全部图文内容,只要报道标题提及上述关键词便会被列入检索结果。根据数据库初步返回结果,结合本次研究文本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对数据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提取了历年相关报道的标题、摘要、主题词、日期及版面信息等,自建本研究的专用语料库,共计3924 条有效数据。

(二)研究思路

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报道数量结构进行统计,回答历年报道的基本态势。其次,本研究依据划分的四大阶段,从微观层面借助NLPIR 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将每个阶段报道的关键词进行年度统计,根据重点关键词的走势与阶段性变化,探究女性媒介形象的时代特征。再者,在宏观层面借助臧国仁文本框架分析中“高层次框架”的操作化定义,即“主题的界定”[5],分别采用基于LDA 主题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6]探索分析报道主题、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辅助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回到女性研究与媒介研究的本源,对上述现象与趋势的发生原因尝试给出回答。

(一)《人民日报》女性报道数量趋稳、版面重要

从图1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女性报道的历年数量总体较为平稳,除去极端值,年均超80 篇报道。历时性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女性报道数量早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随后相对稳定在均值附近。1995年,相关报道数量激增,这是因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召开,《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国家主流媒体,承担着展示我国妇女形象、宣传世界妇女事业相关主题的重要责任,“北京世妇会精神”也成为保障妇女权利、实现妇女解放和进步的共识。全球性媒介事件具有极强的传播价值,包括2010年的传播小高峰,也是源自北京全球妇女峰会、世妇会15 周年纪念会等事件驱动。

图1 《人民日报》女性报道数量年度走势图

2010年后报道数量逐步回归平稳,并且在2014年以后趋于稳定。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北京奥运会以后,尤其是2014年以来,《人民日报》女性报道的标题中使用“女性”词汇的比例上升,用“女性”表述代替了原先的“妇女”词汇。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性运动员的表现惊艳全球,从媒体表达上看,此后使用“女性”一词的频率逐渐升高。比如第一阶段几乎很少使用“女性”,但2014年以来,标题中直接出现“女性”的新闻报道就达到了74 篇。

具体到报道行文中,我们发现标题中直接出现“妇女”“女性”的绝对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在全文中提及相关词汇的数量依然很高。2014年以来,正文提及“妇女”“女性”的新闻报道数量超过7500条。相关报道中不仅“女性”表述的比例显著上升,而且行文中更多出现“工作”“家庭”“教育”“职场”等行业、场景词汇。从历时性看,《人民日报》女性报道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回归日常话语,回归生活常态。

最后,从版面信息看,1978年以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标题提及“妇女”的报道数量达到307篇次。我们对妇女节当天的《人民日报》文章版面信息再做单独分析,发现几乎每年的妇女节都有一篇标题含有“妇女”的报道登于《人民日报》头版,统计周期内共有43 篇,凸显出主流媒介话语对女性报道与议题的关注与重视。

(二)微观层面: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特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普及,针对关键词的研究又迎来新高潮,研究者称之为“关键词法”。但是,针对关键词的分析,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数量层面的分析,而应将关键词放置在历史流变之中,梳理其意义演化的脉络,考察在不同历史语境下被建构、被重构、被解读的关联性意义。研究者指出:“文献记载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构成文献的汉字、词语和词组进行分析来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行为。”[7]还有研究者指出,通过统计文本使用词频的情况,不仅可以了解社会历史的变化,还可以捕捉到一些不易察觉的信息。[8]

1.研究时段内报道整体关键词特征

本部分采用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NLPIR)[9]首先对全部相关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与分析。在1978年至2021年间的《人民日报》女性报道中,“工作、发展、社会、家庭”等关键词被高频率使用,搭建起相对稳定的语汇体系,显示了这些语汇背后较为统一的意识形态指向,同时折射出《人民日报》作为国家主流媒体话语机构对于社会语境的建构思路。

分析发现,“发展”一词与“妇女”“社会”“经济”等词汇共现频次较高,勾勒出追求发展的时代底色,也展现出妇女事业的发展进程与外部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作为国家主流媒体话语机构,《人民日报》使用上述稳定的高频词汇,勾勒出国家对做好妇女工作、重视妇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与文明家庭的重视。

“农村妇女”在不同历史阶段词频排名均位居前十,农村妇女群体被频繁提及和报道,折射出了国家对于农村妇女、留守妇女等情况较为特殊的女性群体的积极关照,没有将女性统一视作一个面目模糊的集体,而是关注细分群体和弱势人群。报道内容涵盖“再就业”“两癌”“小额担保贷款”“网络培训”“双学双比”等关键词,这体现出国家通过技能培训、权益保障、政策补贴、宣传典型等方式,鼓励农村女性勤劳致富、承担乡村职务、实现自我价值,更多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会议”“大会”“举行”“组织”等词语代表着《人民日报》对会议和论坛的持续报道和关注。全球妇女峰会、世界妇女大会等全球性媒介事件是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重要标识。对于会议论坛的报道,是以国家主流话语建构的方式对女性发展事业重要性的确认。此外,“妇联”一词也是历年报道中的高频词汇。妇联是党领导下的妇女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报道中多次记录和展示了各级妇联积极开展妇女工作,如倡导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慰问孤残儿童等。

2.从“为解放而斗争”到“巾帼发展与贡献”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词语使用频次也存在着动态变化的部分,这显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女性形象在媒体话语中并非一成不变,对于妇女的报道揭示出深刻的时代烙印。

1978 至1994年间,“斗争”“运动”“解放”等词语的频率较高,涉及的报道主要有两类:其一是记录世界其他国家妇女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和运动,如朝鲜、南非、柬埔寨等;
其二是与国内残存的对妇女的迫害进行斗争,如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倡导妇女从繁重的家务负担中解放等,“反压迫、求解放”成为该历史阶段妇女运动的主题。这些词汇的使用带有独特的时代色彩,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而在1995年之后,虽然不平等的事件依然存在,但此类斗争话语的使用频率不断降低,社会的重心由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转向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由此在新闻报道中,政治话语的使用更加温和,从“运动、斗争”转向“保障、推动”(见表1)。

表1 1978—2021年《人民日报》摘要中斗争类文本词频统计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促进了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和国际妇女运动的互动,是推动性别议题和妇女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联合国”“世界”成为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女性报道中的高频词汇,表明我们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好声音、好故事。此后的新闻报道多引入联合国会议讲话及相关报告,如报道联合国讲话中指出的“妇女多劳少得”问题,在新闻中反复强调妇女“半边天”作用等。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各类主题研讨会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针对妇女的讨论更加丰富,妇女事业蓬勃发展。“平等、和平与发展”既是世妇会的主题,也成为这一阶段报道的底色。

2008 至2013年,“广大妇女” 成为新增高频词汇,而“巾帼”“贡献”“表彰”等树立典型形象的话语词频权重逐步降低(见表2)。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女性报道不再强化女性作为英雄与牺牲的角色形象,而是更多地关照普通女性,免费“两癌”“两筛”等惠及广大女性的政策权益类报道增加。女性不再因崇高才值得尊重,每一位女性都值得拥有平等的权益和尊重,这反映了我国妇女事业和女性思想的进步。

表2 1978—2021年《人民日报》摘要中贡献类文本词频统计

2014年起,《人民日报》女性报道中“就业”“培训”“教育”等词汇频率大幅升高,媒体更多地宣传和鼓励妇女步入社会和职场,彰显妇女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和“妇女全面发展”被频繁提及。妇女地位的提升离不开社会时代的进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宣传和报道,不同此前帮助妇女挣脱家庭束缚、争取工作权利,而是倡导社会对于妇女的价值的全面认可,引导和培育妇女能力的全面发展。

从报道的数量走势以及微观层面的关键词分析结果看,《人民日报》 是妇女事业发展国家主流话语的重要传播渠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情况即可发现,党和国家对于妇女事业发展一以贯之的关注与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女性报道由“多”到“精”、由“粗”到“细”,由偏好抽象群像到聚焦生活场景。以纵向发展眼光看,主流报道的关注重心并非一成不变、价值单一,而是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多样的特征,尤其是“媒体融合元年”以后,相关报道多元表达,主题贴合时代、贴近热点,与时代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倡把妇女解放置于整个历史背景中考察,从这一角度远窥,《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在40 多年间对于中国妇女的报道演进,背后汇聚了意识形态、国家方针政策、媒介转型、社会性别观念、市场经济等多重权力的建构性力量。

在臧国仁看来,新闻报道文本高层次的主题主旨、抽象意义“通常难以辨识”[5]计算社会科学领域,对大量文本宏观主题的分析通常借助LDA 主题建模等方法,新闻传播学领域近年来也多有采用相关技术路径开展研究。在不同阶段详细解读时,通过Python 获取相关报道标题的关键词并构建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辅助对不同阶段的报道主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分析报道主题的阶段性分布与历时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国女性报道的主题分析

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每一篇报道均有经官方数据库确认的“关键词”,这一数据可以准确权威反映每一篇报道的核心要点。通过对1978年以来相关报道的高频关键词分析,我们发现词频在50 次以上的关键词彼此间构成“权利保障”主题的表达网络。从数据库提炼的关键词看,实际上形成了我国采取多种有效方式,针对妇女儿童、农村妇女等关键群体展开工作,保障权利、促进发展、教育就业,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女性事业的稳步发展。

为配合数据库提炼的关键词进行主题阐释,此处还通过Python 语言的通用型开源机器学习库(Sklearn)进行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 主题建模分析。在主题数量的确定上,研究采用困惑度求解方式,发现当主题数量达到8 时出现拐点,为较优解。分析结果如下(见表3):

表3 1978—2021年《人民日报》女性报道LDA 主题建模结果

基于上表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八个主题,分别是家庭工作事业发展与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主题、女性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主题、中国妇女发展事业与国际关系主题、全国工作会议与女性事业改革主题、国内国际报道纪念三八妇女节主题、农村妇女生活状态与妇女文化科技培训主题、女性参与政治生活主题、女性与生育主题。其中,除了政治政策、国际外交外,我们能够明显看出家庭事业平衡、女性生育话题、农村妇女发展等重要主题。结合数据库的主题词,可以发现,无论是数据库基于自身关键词建构的主题,还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得出的主题结果,两者均高度吻合,这表明上述对《人民日报》历年报道的主题分析是确信有效的。

(二)不同阶段《人民日报》中国女性报道的主题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把握不同阶段《人民日报》报道主题的时代特征,本部分综合报道标题的社会网络分析与报道内容的主题建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如下。

1.普法宣传、打击犯罪:被保护的中国女性(1978—1994)

1978年至1994年的报道中,核心主题还是强调“妇女发展”,本阶段的报道主题如下(见表4):

本阶段的主题特征明显,除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政治与国际相关主题,本阶段还聚焦女性家庭地位与生活水平,关注农村地区妇女事业发展,尤其是主题1 和主题2,以普法宣传和打击拐卖为重点,女性呈现出被保护的状态。

此外,从标题的语义分析上,我们能清晰发现居于核心位置的还是强调“妇女发展”这一主题。此外还包括了报道庆祝国际妇女节、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农村妇女生活发展等主题。仔细辨别可以发现,在“妇女发展”这一核心话题之中,还与若干关键词群落结合,提示了此阶段妇女事业发展的复杂性。我们看到妇女事业发展与国内外形势紧密相关,其中有国外为争取权利而斗争,有国内召开工作会议强调妇女地位,有提及拐卖妇女、保障权益,也有文化交流、建功参政等。

因此,总体来看,本阶段(1978—1994)妇女事业的发展成效是“被动赋予的”,即《人民日报》站在党和国家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女性发展事业中暂时存在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阶段性失衡等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并给出因应之策,以启蒙与托底的姿态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思想解放。

2.争取权利、保障权益:更加与世界接轨的妇女发展事业(1995—2007)

1995年至2007年的报道情况既延续前一阶段的特点,又呈现出本阶段新的特征。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召开,当年有三百余篇相关报道,其主题紧紧围绕此次会议展开,体现在语义网络中就是延续前一阶段的国内外形势态势,凸显“全球盛会”召开的重要意义。本阶段的核心主题如下(见表5):

表5 1995—2007年《人民日报》女性报道LDA 主题建模结果

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北京世妇会精神得到广泛承认,“权益”“权利”“世界”“国际“是本阶段的重要核心词,中国妇女事业发展与国际交流、接轨更加频繁、紧密。此外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发展问题同样得到重视,但也有新变化。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看,一是家庭、母亲、孩子等关键词密集出现,凸显了报道的家庭伦理取向;
二是在提及农村妇女的发展问题时,更加细化丰富,如新出现了科技培训、精神动员、基层干部、社区服务等;
三是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女性风采”的表述,相较于一贯使用“妇女”称谓,“女性”一词的广泛使用表现出社会文化层面对女性形象与价值的重新认识。

总体来看,本阶段(1995—2007),中国妇女的发展问题有了务实抓手,从社会问题、现实矛盾出发,由抽象的理念呼吁向真抓实干转变,于是有了家庭伦理的视角、有了农村妇女发展的具体办法,这一阶段“女性风采”也让抽象的中国妇女人格丰满起来。

3.金融帮扶、促进独立:积极主动创造价值的女性形象(2008—2013)

2008年历来被人们视为中国社会心态、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转折节点。本阶段的主题分析结果如下(见表6):

表6 2008—2013年《人民日报》女性报道LDA 主题建模结果

这一阶段相关报道的语义特征更加明显,除了前两个阶段重复出现的庆祝活动、相关会议、国内外联动之外,若干文艺活动、文体成就也常成为报道对象,体现出妇女事业快速发展进步的新局面。从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看,这一阶段中国妇女事业发展不再是“被动赋予的”,而是“主动创造的”。一是政策层面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等助推妇女创业、建功立业;

二是对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更加明确“执法检查”“基本国策”,其重要性、严肃性再提上新高度;
三是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话题比重增加,凸显中国特色妇女事业发展新面貌;

四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强调中国女性做出的时代业绩。

本阶段(2008—2013)是中国妇女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妇女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被动坐等”转为“积极作为”,不仅参与经济发展物质建设,还投身科学文化精神建设,中国女性主动创造时代业绩。

4.建功立业、走向前台:多元社会中的女性力量(2014—2021)

2014年以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主题更加多元,更富时代性、发展性,与前面三个阶段的语汇特点迥异。从主题分析的结果看,本阶段的核心话题如下(见表7):

表7 2014—2021年《人民日报》女性报道LDA 主题建模结果

从核心主题看,本阶段还是以妇女事业发展为轴心,但出现了许多新动态。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一是性别议题、女童教育、暴力行为等社会关切的话题屡有提及;
二是农村妇女的发展问题出现创业支持、家政培训、劳务技能等多样化的支持手段;
三是建功立业、抗疫、表彰大会等成为本阶段女性报道的重要话题,更突显新时代女性面貌之新。本阶段的报道从数量上看,少于之前三个阶段,但从媒介话语表达的丰富程度、提及主题与百姓感知之间的贴近程度,都体现出媒体融合发展以来《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与时俱进。

因此,我们认为,第四阶段(2014—2021)妇女事业发展与媒介融合发展共振,其媒介呈现也与时代同频。中国女性不再“为斗争而斗争”,而是在不同行业、岗位都自发地、自然地实现个体价值,于是有了建功立业受表彰,有了家政劳务造品牌,对暴力行为的谴责、对女童教育的关注,无不透露出更加自立自信自在自为的形象特质。

本次研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女性报道的文本进行了全面分析,从报道基本态势、微观的语汇变化、宏观的主题演化等角度初步勾勒了40 多年来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在媒介话语中的呈现特征。

《人民日报》自述其沟通、参与、记录时代。从40多年同一主题报道的历时性分析,我们确实发现了媒介话语的变化背后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变化、文化思潮的不断涌动,对个体权利的尊重落实,对不同群体全面发展的重视,女性发展事业也由被动呈现走向公众前台。在意识形态层面,党的女性工作政策积极破除旧的性别等级观念,推动妇女走向社会,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成为性别平等和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速的现代化发展给予社会思潮的革新以新的契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对性别身份的关照开始加强,性别平等事业既关注妇女权益保护,又强调主体意识的觉醒,致力于打破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对于女性的规训;
在社会经济层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强调,经济发展决定妇女解放进程,因此,参与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10]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能顶半边天”的妇女发展事业,广泛推动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发挥城乡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吸纳妇女广泛进入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打破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和话语体系。与此同时,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行业背景下,《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权威媒体代表,积极进行媒介转型探索,强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妇女新闻报道中,紧跟社会关切,创新话语体系和叙事策略,塑造情感共鸣。由此观之,《人民日报》中的女性形象,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而不断变化激荡,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土壤的滋养下,焕发出时代的生机。

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操演理论中指出,性别形成具有“历史仪式性”,即“性别作为一种行为是一种对规范不断的重复过程,在这种重复中产生了再赋义的可能性,而能动性就此产生”。[11]一方面,性别范畴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人民日报》作为女性公共领域形象呈现的主流话语与权威媒介,通过榜样塑造、典型报道、符号建构等方式,形成并强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建构女性的社会形象规范,以适应不同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于女性的不同价值需求。而另一方面,性别赋义具有能动性,随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理论的传播,社会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女性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道路更加多元,女性对于其自身的社会形象产生了“再赋义”的可能性,女性形象不局限于媒介所建构的榜样牺牲与劳动妇女形象,而通过不同发展路径的探索,带动媒介中的女性呈现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可以说,《人民日报》 中的妇女形象与中国女性自身发展与解放,呈现出相互缠绕的藤蔓态势,在彼此影响和建构的良性互动中向上延伸。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始终代表着国家主流话语的时代洪音,从其媒介文本呈现的历时性变化,我们可以准确把握中国过去40 多年女性事业发展的澎湃脉搏。从现实感知出发,近年来围绕性别平等、尊重女性、解放女性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社交平台上甚至屡次因性别议题而造成观点对垒、舆论撕裂。在此背景下,尤其聚焦第四阶段的《人民日报》报道文本特征,我们发现相关报道并未明显偏向某种话语空间,而是积极回应热点议题,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和强化我国女性事业发展的宣传。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人民日报》不断创新表达,展示我国在妇女发展事业中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用事实说话,持续引导社会舆论,不断扩大社会共识,通过主动引领的方式,推动女性议题的理性讨论持续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擘画,多次就我国妇女事业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从世界范围看,女性发展议题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核心议题之一,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也必然离不开中国女性的积极作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生活实践,我们都无法否认女性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次研究的初心不是要在媒介文本中找寻女性发展的证据,而是呼吁关注媒介的力量推动与创造更多有利于男性与女性共同发展的条件。囿于时间和精力,本文仅分析了纸质版的《人民日报》女性报道,并且主要从宏观主题分析的角度展开,未来研究可以聚焦报道的微观要素,进行更为细致的内容分析;
同时也可关注《人民日报》相关新媒体平台更加鲜活、更富时代气息的话语表达,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为全面阐释使《人民日报》 在女性议题呈现与推动妇女事业发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猜你喜欢人民日报妇女媒介媒介论争,孰是孰非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中国设备工程(2017年7期)2017-04-10当代妇女的工作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6期)2012-03-25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祝您健康(1986年4期)1986-12-30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 历时 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