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侧副韧带+肘关节固定治疗肘关节侧方不稳的效果及远期预后观察

黄 磊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骨一科 215300

肘关节不稳大多是由于急、慢性损伤因素造成的肘关节稳定性发生改变,肘关节稳定性是依赖于骨性结构以及关节侧副韧带所提供的静力性稳定,同时受关节周围肌肉组织提供的动力性稳定共同维持关节的稳定,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引发肘关节不稳定的受伤因素在于韧带损伤[1-2]。流行病学显示,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建设、交通发展以及社会大众身体素质不佳,交通伤、摔伤导致的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仅针对患者给予骨折的复位固定及肘关节外支架固定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3]。同时由于人们对现今医疗技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仅完成骨折的愈合,已不能满足人们现今的要求,应同时对患者的侧副韧带损伤进行修复,以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肘关节不稳定症状[4-5]。现今在患者局部皮肤条件允许下,主张在实施固定治疗的同时增加修复侧副韧带,旨在预防再次出现脱位或在术后发生肘关节侧方不稳定[6-7]。本文为进一步分析联合干预手段在患者术后关节恢复过程中的效果,对我院收治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肘关节脱位合并骨折的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女18例、男26例,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45.78±4.77)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6例、摔伤2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d,平均时间(4.11±1.08)d,肘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脱20例、内侧副韧带撕脱16例、内外侧副韧带均撕脱8例;
研究组:女20例、男24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5.77±4.68)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4例、摔伤3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d,平均时间(4.13±1.02)d,肘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脱19例、内侧副韧带撕脱15例、内外侧副韧带均撕脱10例。两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经我院X线检查显示,复位后患者存在肘关节不稳定;
(2)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肘关节外伤、手术患者;
(2)经检查确诊但拒绝手术的患者。剔除标准:(1)未遵循本研究要求进行的患者;
(2)不能进行术后随访或失访的患者;
(3)主动要求退出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复位固定关节内骨折后行肘关节铰链外支架固定。步骤:在全身麻醉下,患肢外展置于手术台,常规消毒、铺巾。取肘关节内外侧切口,逐层暴露,清除关节内嵌软组织,复位固定尺桡骨近端骨折。2.0克氏针由肱骨外侧髁置入肘关节旋转中心,C臂机透视确认克氏针位置满意后冲洗、关闭手术切口。之后将带轴支架中央连接器上的轴心孔套在克氏针上,在外支架辅助下于肱骨中上段置入2外支架螺钉,于尺骨中段背外侧或桡骨中下段外侧置入2枚外支架螺钉,安装并锁定外固定支架(意大利 Orthofix),拔除克氏针。C臂机透视下活动肘关节,确认关节间隙是否均匀、活动顺畅后,将外固定支架锁定在肘关节屈曲90°位,借助C臂机观察复位效果以及固定效果,术后3d待患者切口疼痛有所缓解后开始带支架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研究组:给予肘关节骨折复位固定加铰链外支架固定联合修复侧副韧带。步骤如下:同对照组行骨折复位固定,于肘关节旋转中心置入2.0克氏针,后找到内或外侧副韧带撕脱部位,在其附着点处置入一枚带线铆钉,以铆钉为支点缝合固定撕脱的侧副韧带,重建附着点。后冲洗关闭手术切口、安装并锁定铰链外固定支架及术后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总有效率。对患者术后2个月治疗情况进行评估,显效:患者术后2个月时关节屈伸程度>60°,但≤90°,未出现肿胀、明显疼痛及僵硬症状;
有效:患者术后2个月时关节屈伸程度≥45°,但≤60°,出现轻微肿胀感,疼痛明显;
无效:患者术后2个月时,肘关节仍不能进行屈伸或屈伸程度≤20°,肘关节出现明显僵硬、疼痛及肿胀感[6]。(2)肘关节功能。分别在术前、术后半年对患者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其中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程度借助关节活动度(ROM)评分进行,满分100分,患者肘关节屈伸、旋转恢复程度与得分呈正相关;
肘关节功能借助改良肘关节HSS评分进行,满分100分,包含对肘关节肌力、功能等方面的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与得分呈正相关。(3)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P=0.013<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肘关节功能对比 术后半年,研究组ROM评分、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肘关节功能对比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82%)低于对照组(15.91%),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5,P=0.179>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

大部分肘关节骨折患者均会伴随韧带损伤,若不同时间对损伤韧带进行治疗或修复,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迟缓,同时术后极易发生肘关节不稳定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8-10]。肘关节稳定性主要依靠静力以及动力两方面,静力稳定包含内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关节囊以及骨性结构,动力稳定装置则为关节周围或关节间肌群、肌间隔等,虽然其中骨性结构的完整是整个肘关节稳定性的重中之重,但韧带的损伤同样会对关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11-12]。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半年的关节屈伸度、旋转度均大于对照组,且肘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出现肘关节不稳定的患者给予肘关节固定术+侧副韧带修复术,对术后患者恢复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原因在于:仅给予患者固定术治疗,在术后恢复中由于肘关节的不稳定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骨折部位的恢复,患者肘关节长时间无法进行正确的屈伸活动,造成僵硬、肿胀以及疼痛更为显著[11,13]。而在完成骨性结构稳定的同时,及时对关节侧副韧带进行修复固定,能够改善关节面的匹配程度,一定程度上帮助骨折部位尽快愈合恢复,同时加强了术后早期的关节稳定性,减少屈伸活动中的不当碰撞,降低功能锻炼中的疼痛感,缩短周围肌群肌力恢复及适应时间,促进关节功能的尽快恢复,加强手术效果[14]。

综上所述,修复侧副韧带+肘关节固定治疗用于骨折后出现肘关节不稳定的患者,在提升疗效,降低术后肘关节肿胀、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确切效果,同时能够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肘关节韧带支架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给支架念个悬浮咒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1年8期)2021-11-20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临床骨科杂志(2021年4期)2021-08-20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保健与生活(2021年6期)2021-03-16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20年1期)2020-12-20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9年4期)2019-01-03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年3期)2016-07-10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6年3期)2016-01-23运动疗法联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24期)2016-01-14

推荐访问:肘关节 预后 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