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芯片封装的微系统模块PDN,设计优化

袁金焕,王艳玲,殷丽丽,杨 巧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54)

随着微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设计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基于芯粒(Chiplet)的集成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延续摩尔定律的解决方案,将传统的系统级芯片划分为多个单功能或多功能组合的“芯粒”,然后在一个封装内通过基板互连成为一个完整的复杂功能芯片[3]。IC 裸芯片管脚数目、基板上集成的裸芯片和无源元件越来越多,基板层数、布线密度、传递的信号频率均迅速提升[4]。微系统性能提高使得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PI)和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SI)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性能和工作可靠性。一款微系统设计完成后,为了尽可能确保设计一版成功,版图设计阶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完整性仿真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必须提升设计分析技术来保障微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实现设计即所得[5]。

完整性分析包括由于互连、电源、器件等引起的所有信号质量及延时等问题,故重在分析无源互连通道、电源分配系统(Power Delivery Network,PDN)、器件性能等优化设计。由于芯片的开关速度提高和芯片功耗增加,在很大的高频瞬态电流需求的情况下需要满足PDN 系统的噪声需求,既困难又重要。发送芯片—信号通道—接收芯片是一个系统概念,芯片封装设计需考虑系统级应用的影响[6-7]。封装是芯片与PCB 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设计出高性价比的封装是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8]。TSV 硅基板和管壳要协同进行PI 分析和优化;
对于复杂的分部件均需要建模,并需要分析3D堆叠结构中如何更接近实际情况方可达到仿真精度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电源直流和交流分析,总结合格判定标准等。

此案例微系统模块采用2.5D TSV 硅转接板、HTCC管壳工艺、3D 立体封装,集成的IC 芯片有:1 片CPU(LCDSP1601ARH)、6 片JFM29LV641RH(分两组,每组3层堆叠)、1 片54HC138RH、1 片JFM29LV160RH、1 片LC801E。其中,CPU 先倒扣焊于TSV 硅通孔TSV 板,再连接到管壳,其余芯片通过引线键合(Wire Bonding,WB)到管壳。该微系统模块应用到样机PCB 上后,CPU的核电电源网络V1V2 的PDN 的完整路径为:样机PCB板供电芯片→PCB 的PDN→微系统模块焊盘→HTCC 管壳→TSV 板PDN→芯片电源pad,见图1。针对核电V1V2 电源网络低电压及大电流(1.2 V,16 A)特点,进行PDN 设计优化。

图1 LCDSP1601 硅基板、管壳、样机PCB 板示意图

其中,TSV 硅基板和HTCC 管壳PDN 包含电源/地平面、电容、过孔、走线、键合线或者凸点(solderbump)、焊球(solderball)等连接线;
样机PCB 板PDN 包含电源/地平面、过孔、磁珠、电容等。

仿真分别从TSV 硅基板级、管壳级、样机PCB 板级三个层级进行分析。通过电源直流压降(DC IRdrop)仿真分析,总结出不同层级下电源直流仿真的标准,以及TSV 板、管壳跨层级综合仿真的优点;
通过频域PDN 阻抗分析、基于LCDSP1601ARH 的芯片功率模型(Chip Power Model,CPM)的电源时域纹波分析和去耦网络优化,实现PDN 的宽频带低阻抗设计。

TSV 硅基板能够使芯片在三维方向堆叠的密度大,外形尺寸小,大大改善芯片速度和降低功耗。但在布线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平面层分割、不理想的电流路径、过孔和印制线路板上的信号线分布,PDN 的直流供电会受到很大的影响[9]。由于核电源较大,需要尽可能降低回路阻抗从而降低电压降。核电源均采用覆铜平面进行引出,并分配足够数量的TSV 孔和引出PAD[10]。通过DC IRdrop 仿真可以分析直流供电网络的损耗情况,考察电源平面层的载流能力,仿真结果体现为:电源平面层的直流电压跌落、电流密度与电流方向、过孔电流等。LCDSP1601 硅转接组件TSV 板为5 层板,3D 模型及叠层见图2。

图2 LCDSP1601 硅转接组件的3D 模型图及叠层

根据负载芯片电流消耗情况,供电电压1.2 V,电流16 A,初次仿真TSV 板的V1V2 电源网络的DC IRdrop结果:最大压降5 mV,最大电流密度1 030 A/mm2,最大过孔电流TSV-30X2 过孔,需通过电流227.8 mA。此时电流密度和过孔电流都较大,采取优化措施:对仿真数值结果较大区域增大铜皮覆设面积、增加过孔数量及过孔直径等,重新进行仿真,最大压降为0,最大电流密度187.6 A/mm2,最大过孔电流在TSV-30X2 过孔,需通过电流62.65 mA,满足设计要求,见图3。TSV 过孔电流判定见表1。

表1 TSV 板中Siwave 软件中过孔电流判定

图3 TSV 板V1V2 的电流密度、最大过孔电流

TSV 板和管壳合并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工程,其中TSV 板为5 层板;
管壳设计有3 层DIE 层,25 层金属层,其3D 模型见图4。

图4 LCDSP1601 硅转接组件和管壳组合的3D 模型

仿真过程中,如果TSV 板和管壳按照分部件分别进行仿真,分部件处凸点、焊球的电压源作为pin-group 进行操作,电流源是平均分配到每一个管脚进行操作的;
若TSV 板和管壳Attach 合并操作,则作为一个整体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电流和电压仿真时把连接处的凸点、焊球作为中间路径,这样仿真模拟的电流路径通过情况和实际工作情况更贴近。

2.1 DC IRdrop 设计优化

同样对TSV 板和管壳组合V1V2 电源网络进行多次优化,仿真最大电流密度为224.1 A/mm2,过孔电流最大处为178.6 mA,见图5。DC IRdrop 满足设计要求。管壳过孔电流判定见表2。

表2 管壳中Siwave 软件中过孔电流判定

图5 TSV 板和管壳组合V1V2 电流密度、最大过孔电流

解决直流压降核心原则是尽量增大供电路径上的过流面积,尤其对于过流瓶颈位置要仔细识别并认真处理[11],常用的措施有:加宽电和地平面的宽度、使用更多的过孔、在其他层添加金属层并用通孔相连、减小电源到芯片的距离等。

由于微系统模块在三维方向堆叠的密度很大,故在硅基板和管壳阶段进行电源DC IRdrop 分析尤为重要,从过流能力、压降、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考察电源平面层的载流能力。

TSV 板的DC IRdrop 仿真通过后,进一步进行管壳DC IRdrop 分析。采用TSV 板和管壳集成仿真,可以更精确分析TSV 板和管壳连接处的凸点、焊球这种瓶颈处的过流能力、压降、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

与有机基板相比,硅基板具有先天优势[12]:硅基板与各个芯片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热膨胀系数,热匹配好,热应力小;
硅材料的导热系数远大于有机材料,可提供良好的散热通道。设置合理的铜箔厚度和层叠结构,选用不同基材,控制好介电常数(DK)和损耗因子(DF),从而使封装的性能在成本优化的前提下达到最优[13]。但是,低频范围和高频范围,信号损耗分别受到TSV 周围SiO2及其节距和Si 层厚度影响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不同[14-15],需要根据仿真进行均衡。根据电流密度结果、热仿真、样机测试运行结果以及近些年加工调试成功的多款微系统模块,总结出硅基板和管壳材质情况下,仿真电流密度经验最大值为800 A/mm2。后期,根据工艺参数的实测数据积累,对此值再进行修正。

2.2 电源网络阻抗分析

电源网络阻抗分析:考察电源分布网络的阻抗是否过大,不超过目标阻抗。

通常采用基于频域目标阻抗的方法来评估电源网络的性能。目标阻抗的定义如下[11]:

一般来说,Power_supply_Voltage 是电源平面的值;Allower_Ripple 为允许的电压波动,通常为5%;Current是芯片正常工作时的瞬时电流,一般按照最大电流的一半估计。设计目标就是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电源网络的阻抗不超过目标阻抗Ztarget。阻抗对电压波动示意见图6。

图6 阻抗对电压波动的影响

PDN 互连基于各部件影响的频率范围,可划分为4个区段,如图7 所示。

图7 PDN 的不同部件起作用的频段范围

在最低频率范围内,稳压模块和体去耦电容器在100 kHz 范围内对PDN 阻抗起作用;
最高频率则取决于片上电容,因具有最低的回路电感,通常在吉赫兹以上。

封装中PDN 的等效串联电感将始终制约着模块向板级PDN 看过去的最高频率。假设一个典型封装的PDN 设计中有10 个并联的电源/地引脚对,那么等效引脚电感为0.1 nH,当频率超过10 MHz 时,电路板阻抗基本大于10 mΩ。

由于PCB 板、元器件的特性以及封装等效串联电感等寄生参数的影响,PCB 板级阻抗的最高有效频率上限往往低于100 MHz,而对于低电压大电流(如0.9 V-8 A、1.2 V-16 A)控制器等元器件,根据式(1)计算出的目标阻抗较低,该频率通常为30 MHz。当超过该频率时,从芯片看过去的阻抗与封装和芯片有关。一旦超过由封装电感制约的最高频率,则需要依靠封装内电容和die 上电容决定。

TSV 硅基板和管壳的PDN 阻抗分析包含电源/地平面和退耦电容、过孔、电源铜带、键合线或者凸点(solderbump)、焊球(solderball)等连接线,由于LCDSP1601ARH芯片电流较大,稳压模块无法实时响应负载对于电流需求的快速变化,故在芯片周边放置储能电容作为储能从而防止电压出现跌落。管壳上附加的电容有7 颗,容值为0603-10 µF 的电容,其谐振频率为1.8 MHz,寄生ESR为0.003 9 Ω,分布在芯片周边,见图8。根据V1V2 电源网络电压1.2 V,电流16 A,计算出目标阻抗值为7.5 mΩ。此时仿真出的阻抗曲线见图9。

图8 管壳结构及电容放置图

图9 管壳阻抗曲线图

TSV 硅基板和管壳的设计中增添了电容,故PDN 分析同时要进行DC IRdrop 和阻抗分析,而阻抗分析则根据工程设计中所加电容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此处由于管壳空间有限,故可不进行阻抗优化,更高频段阻抗控制在PCB 样机及片上电容去实现,在样机PCB 板级阶段进行电容去耦策略分析实现阻抗优化。

样机PCB 板的PDN 路径见图10,从电源芯片供电端到微系统模块焊盘,进行V1V2 电源网络PDN 的DC IRdrop 和阻抗优化设计。

图10 样机PCB 板V1V2 电源网络PDN 路径

3.1 样机PCB 板电源DC IRdrop 分析

对样机PCB 板V1V2 电源网络进行DC IRdrop 仿真分析,产生18 mV 压降;
最大电流密度为57.4 A/mm2;
过孔电流最大处为器件DVPL0520S 输出引脚的一个通孔PAD52_CIR72,需通过电流为13.07 A,满足过流能力,DC IRdrop 满足设计要求,电流密度、过孔电流见图11。

图11 样机PCB 板V1V2 电源网络过孔电流图

按照国际标准QJ3103A-2011 给出的PCB 载流数据:

在PCB 印制板阶段,仿真结果分析中,对于大电流高密度管脚如控制器、FPGA 等BGA 封装器件,电流密度经验标准为不能超过142.8 A/mm2,一般布线情况下通常不应超过68.71 A/mm2。过孔截面为金属圆环,展开可近似为矩形截面,类似于走线截面,过孔壁取常规20 µm 厚,在允许温升20℃时典型过孔允许的最大电流统计见表3。

3.2 样机PCB 板电源网络阻抗设计优化

根据通用的目标阻抗设计方法对该样机板V1V2 电源网络进行阻抗分析,V1V2 使用的电流为16 A,电压1.2 V 波动范围为5%,得出目标阻抗为8 mΩ,此时未加电容,仿真V1V2 电源网络的阻抗曲线见图12。

图12 无电容阻抗曲线图

在PCB 阶段需要在电源层和地平面层之间放置电容器,以使得PDN 的阻抗在中频阶段低于目标阻抗。此处,去耦电容仿真采用Multi-Ploe(MP)选择并放置,即放置不同容值电容,可采用例如Three per decade[11]方法,即按照10 倍数选择多种电容,同时阻抗曲线也能很好控制并联谐振峰,并且考虑封装寄生效应应距离微系统模块供电引脚就近放置。放置电容时还需要考虑用电芯片电流较大,稳压模块无法实时响应负载对于电流需求的快速变化,故在芯片焊盘四角处放置大容量储能电容从而防止电压出现跌落。电容规格型号见表4。

表4 V1V2 电源网络的模块端电容配置

重新仿真阻抗曲线,见图13,20 MHz 频率范围内,供电给LCDSP1601A 的V1V2 电源网络平面阻抗低于目标阻抗8 mΩ,但是在44.8 MHz 处有一个阻抗尖峰点,为避免此尖峰点对应的信号高频谐振情况发生并影响到信号[16],可通过增加①谐振频率点为42 MHz,寄生电阻为6 mΩ 的3 个电容C2225C153②谐振频率点为38 MHz,寄生电阻为6 mΩ 的3 个电容W2L1_224_A③谐振频率点为29 MHz,寄生电阻为4 mΩ 的3 个电容C2225C273 消除,如图14 所示,此时阻抗曲线比较平滑,无阻抗突变点。

图13 添加电容后阻抗曲线

图14 电容优化后阻抗曲线

由于特定的微代码和应用程序不同,电流会在几乎任何频率处发生扰动[2],负载电流因受PDN 阻抗影响而表现为电压值,且电压纹波与PDN 阻抗成正比例,采用芯片电源模型CPM 在时域情况下,可以更直观观测电源纹波。

联合V1V2 电源网络路径:PCB 板、TSV 板和管壳两部分的S 参数数据,应用CPM 模型从时域角度观测电源噪声优化效果。分别提取样机PCB 板VRM 端到微系统模块、TSV 板和管壳Attach Package 后的V1V2 电源网络的模型参数,然后在仿真软件Designer 中搭建V1V2 的时域电路图,在模块端接入LCDSP1601ARH 的CPM 模型,见图15。

图15 应用CPM 模型进行CPS 协同仿真电路图

在模块端V1V2 网络上分别分析有电容和无电容两种情况下模块前端的电压值,见图16。其中黑色虚线为采用CPM 模型精确优化微系统模块管壳的高频去耦电容,并协同优化PCB 中频去耦电容后的电压波形;
黑色实线为未添加去耦电容网络时的电压波形,优化后芯片端电源纹波降低了46 mV。可见,无电容情况下,电压已经超过了1.2 V 对波动小于5%(即1.14 V~1.26 V)的要求(实线);
在增添去耦电容后,电压1.2 V 波动范围满足对其5%的要求(虚线)。这与3.2 节中的PDN 阻抗频域分析中增添去耦电容后其PDN 阻抗下降相吻合,此处进行的时域纹波电压经过阻抗优化后也随之下降。

图16 模块前端电压值(虚线为改善后波形)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芯片封装系统协同对微系统模块的PDN 进行设计优化的方法,对于不同部件TSV硅基板、HTCC 管壳、PCB 提出了不同的设计重点。TSV板和管壳阶段进行电源DC IRdrop 分析尤为重要,管壳和PCB 设计阶段需要增加电源阻抗分析,阻抗满足的最大频率点往往和使用的电容特性息息相关。同时结合芯片CPM 模型,在时域情况下更直观分析观测出电源设计优化后满足波动要求,由于电压纹波与PDN 阻抗成正比例,这与频域降低阻抗曲线从而优化PDN 效果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管壳样机基板内嵌陶瓷电路板的PCB 基板制备及其LED 封装性能发光学报(2022年7期)2022-08-05基于ADAMS虚拟样机的门座起重机动力学仿真研究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2年4期)2022-07-08某机载行波管一体式管壳加工工艺研究商品与质量(2021年43期)2022-01-18基于三维数字样机的运载器装配工艺规划技术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4期)2020-12-25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拆卸问题与建议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8年11期)2019-01-08苜蓿蠕变特性的虚拟样机仿真研究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管壳式冷油器浮动端密封结构分析电站辅机(2016年4期)2016-05-17打印机基板大型注塑模具设计中国塑料(2016年7期)2016-04-16便携式正渗透净水袋原理样机的耐用性能研究环境科技(2015年4期)2015-11-08硬盘基板制造工程用洗净剂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14年9期)2014-12-01

推荐访问:封装 模块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