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痞的研究进展※

李清波 孔宪斌 李 雯 李 玉 王 栋 孟静岩△

(1.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1617;
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3.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天津 301617)

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长期不良的作息习惯,胃痞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痞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1 从脾论 根据胃痞的病名提示,其病位在胃,而脾与胃相表里,故病因病机与脾关系密切。李廷荃教授认为,胃痞发病的根本在于脾胃阳虚,脾胃阳气亏虚则生内寒,加之脾虚日久又会生湿或化热,导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发为痞满[2]。金妙文教授认为,胃痞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导致气机郁滞,水液运化失调,湿邪困脾,进而胃失和降而发病[3]。翟兴红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胃痞发病之根本,湿热蕴脾,或瘀滞日久,都会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进而导致胃络瘀阻,胃失濡养,功能失常,发展成疾[4]。汤一新则提出胃痞病证中脾阴虚证的证治机制,认为“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脾的功能主要通过阳气升运而体现,但阳气的化生与升运以脾阴濡润为基础,脾阴不足,脾功能失常,升运失司,中焦气机不畅则胃脘痞满不舒,发为胃痞[5],这一观点为胃痞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1.2 从肝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肝者,将军之官,决断出焉。”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生理功能。《景岳全书》中有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思虑过度和情志不遂都会导致肝气郁滞或太过,根据五行相乘理论,木乘土,肝属木,脾属土,肝失条达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木旺乘土”,引发胃痞。王道坤重视从肝论治胃痞,认为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导致肝气太过,横逆犯脾,都会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失常,而形成本病[6]。胡刚认为,胃痞致病因素多为情志不畅,病机为肝郁气滞而失条达,木郁土壅,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机不利,导致胃痞的发生,所以其多从肝论治此病,并且指出从肝论治的前提是患者须有肝气郁滞的症状,不可一概而论[7]。赵琦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加,情志致病在胃痞诸多病因中尤为突出,长期精神焦虑与抑郁容易导致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横逆犯脾,最终引发脾胃气机失调,而出现胃痞[8]。

1.3 从心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胃痞又称心下痞,胃与心在解剖位置上邻近,心居膈上,胃居膈下,二者仅一膜之隔,提示心与胃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又称心主神志,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加,思虑过度,暗耗心中气血,导致心气血不足。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火生土,火与土为母子关系,心属火,胃属土,两者属于母子相生关系,会出现母病及子的病理表现。此外,《灵枢·经别》中云:“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心与胃在经络上也相互联系。刘铁军教授通过心胃之间位置邻近、经络相通、五行相生等多方面的分析,并结合临床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异常症状,如急躁易怒、心悸、心烦、焦虑、抑郁、胆怯易惊、失眠等,认为“脾胃病,心理病,久而久之半疯病”,心神失养,或心气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引发胃痞[9]。

胃痞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西医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抗菌药物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增强胃动力等治疗为主,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副作用较大,并且容易复发。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10]中,将胃痞分为7个证候分型,分别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痰湿内阻证、饮食积滞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寒热错杂证,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很多医者对胃痞治疗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治疗方式也较为丰富。

2.1 辨证论治

2.1.1 虚证

2.1.1.1 脾胃虚弱证 此证型又可分为气虚、阳虚及阴虚3个方面。气虚偏重者,当以补脾益气为主,金妙文教授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补脾益气[3];
气虚往往出现自汗,故刘静生在参苓白术散基础上常合用玉屏风散以固表止汗[11];
脾主升,清气升而浊阴自降,则滞塞可通,故邵金阶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12]。阳虚偏重者,在温补脾阳的同时,应加以行气,李廷荃教授常用药对人参和干姜发挥温阳作用,配合药对半夏和厚朴发挥行气除满作用,再加以枳实、八月札、莪术增强行气功效,疗效甚佳[13];
江杨清用理中汤、吴茱萸汤温中补脾,再合香砂二陈汤加减行气,有异曲同工之妙[14]。最后,阴虚偏重者,汤一新常用益脾汤,运用性味甘淡药物,滋而不腻,补虚的同时不影响脾之运化,养阴的同时不生湿恋邪[5]。

2.1.1.2 胃阴不足证 此证型治疗当以清热养阴为主。龙银玖运用沙参麦冬汤加减以养阴润燥,方中生扁豆能够健脾胃而助运化[15],而冯全生喜选用益胃汤加减治疗,方中香橼可以发挥理气之效[16]。2个方剂在养阴的同时,调理脾胃气机,与胃痞气机不畅的病机相契合。

2.1.2 实证

2.1.2.1 饮食积滞证 此证型治疗当以消食导滞为主,其中焦三仙是消食导滞常用中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颜勤常以焦三仙为主药进行加减治疗,并且结合其经验加入蒲公英,具有增加胃肠动力的作用,使治疗效果更佳[17]。魏玉霞多选用不换金散、保和丸加减,同样配伍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加强消食导滞作用[18]。

2.1.2.2 脾胃湿热证 此证型治疗当以清胃化湿理气为主。欲清其热,先化其湿,而欲化其湿,当先宣畅气机,宣上、畅中、渗下并行,故魏玉霞选用三仁汤进行加减论治,上、中、下三焦并治,湿热上、下分消[18]。湿热之邪阻滞脾胃气机,在清热化湿的同时应加以行气除满,故杜晓泉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入枳实、佛手、白通草增强理气之用[19],相关临床试验也表明,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有效率和胃排空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20]。另外,湿邪重浊黏滞,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也应注意饮食清淡,才能防止疾病复发。

2.1.2.3 痰湿内阻证 此证型治疗当以化痰祛湿为主。芳香化浊湿祛除痰湿的重要治法,冯全生常用三香汤或薛氏五叶芦根汤加减,药物常选藿香、佩兰、荷叶、石菖蒲、苍术等[16]。痰湿内生会阻滞气机,故国医大师徐景藩主张化湿与行气并用,选用二陈汤加减治疗[21]。

2.1.2.4 寒热错杂证 此证型治疗当以辛开苦降,散结除痞。来要良等[22]采用由半夏、黄芩、干姜等组成消痞通降汤治疗此证型,能够促进患者固体胃排空和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胃满不适的临床症状。

2.1.3 虚实夹杂 肝胃不和证,此证型治疗当以疏肝和胃为主。临床上多选用柴胡类方剂进行治疗,如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散、当归芍药散等。此证虚实错杂,疏肝同时应健脾,王伟明教授选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此证,疏肝理气同时健脾益气,标本兼治[23]。肝气郁滞,日久生瘀,刘春龙教授应用柴胡茯苓饮加减治疗,在疏肝理脾的同时,兼顾活血化瘀[24]。

2.2 经方治疗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痞最常用的经方,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配伍严谨,寒热平调,辛开苦降,补泻并施,对于寒热错杂型胃痞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被历代医家广为沿用。温艳东认为,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时,应重点把握其辛开苦降与寒热并用的组方思想,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灵活加减,胃脘隐痛者可合用失笑散,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反酸烧心者可合用左金丸或配以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胁肋胀痛不适者可合用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
食积重者可配伍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情绪抑郁或低落者可配伍郁金、佛手,以行气解郁;
虚烦不寐或多梦者可合用酸枣仁、远志,以安神定志;
热象较重者可配伍石膏、山药,以清热而不伤脾胃;
寒象偏重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益气;
恶心嗳气者可配伍紫苏叶、紫苏梗,以降逆止呕[25]。贾民主任在治疗上热下寒型痞满时,常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合用温胆汤加减,疏通少阳枢机,使三焦通畅,水火正常升降[26]。临床上亦常见肝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证,故苏娟萍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合用四逆散辨证加减治疗,寒热平调加以疏肝解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7]。

除半夏泻心汤外,其他经方在临床上也取得良好疗效,包括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黄芪建中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附子泻心汤适用于寒热错杂伴有下焦虚寒的患者。陈婕认为附子泻心汤温阳泻热,疗效甚佳,在内服汤剂的基础上,睡前使用汤剂三煎去滓所得泡脚,可进一步温通下肢经络并可助阳气升发,效果更佳[28]。芍药甘草汤适用于胃阴不足的患者。李轲运用芍药甘草汤,取其酸甘化阴之法治疗胃痞,每获良效[29]。《伤寒论》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代赭汤适用于胃气上逆较为严重的患者。王兰青在临床上常用旋覆代赭汤合保和丸治疗胃虚气逆的患者,疗效显著[30]。黄芪建中汤适用于中焦虚寒的患者。刘铁军教授常用黄芪建中汤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胃痞,可取得良好疗效,同时应兼顾气机不畅的病机[31]。瓜蒌薤白半夏汤也可用于治疗胃痞,《金匮要略》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此方原为治疗痰盛瘀阻所致胸痹,而王键认为此方体现以“通”为本,与胃痞中焦气机不畅病机相契合,治疗应该以通为要,病方相应[32]。

2.3 自拟方治疗 在胃痞的长期诊疗过程中,一些医者不局限于现有方剂,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现代社会特点,自拟出一些具有良好疗效的方剂,治法上包括健脾益气、疏肝理脾、健脾化瘀等,并随证灵活化裁。徐建众治疗胃痞的自拟经验方八仙汤(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白术、仙鹤草、陈皮、厚朴、枳壳、柴胡、白芍、鸡内金、隔山撬、淫羊藿、莪术、川芎、炙甘草),兼顾健脾行气与疏肝理肺,同时佐以活血、安神、养阴、消食之法,随证灵活调整,适用于胃痞多种证型治疗[33]。李合国针对脾虚血瘀证胃痞自拟和胃方(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姜半夏、黄芪、醋三棱),全方以健脾祛瘀为治疗大法,临证时根据患者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阴虚情况灵活加减变化[34]。王道坤自拟化瘀消痞汤(药物组成:生晒参、干姜、白术、炙甘草、枳实、黄连、姜半夏、黄芪、茯苓、麦芽、厚朴、三七)治疗胃痞,并根据临床经验常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仙鹤草、藤梨根、半边莲、半枝莲等药物加减,清解胃中邪毒,治疗脾虚气滞、瘀毒互阻的胃痞患者效果良好[35]。冯五金对于胃痞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自拟方,平素脾胃虚弱者常用体质平调方(药物组成:党参片、麸炒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黄芪、巴戟天、浙贝母、黄连、干姜、附片、莲子、芡实、焦三仙、草果、炙甘草)加减以平调体质,肝郁脾虚者常用导滞消痞汤(药物组成:大黄、枳实、厚朴、川楝子、莱菔子、青皮、蒲公英、连翘)加减以疏肝理脾[36]。王生义认为,胃痞以肝胃不和最为多见,自拟疏肝理气和胃汤(药物组成:党参、当归、柴胡、茯苓、木香、白术、砂仁、半夏、郁金、荔枝核、炒白芍、广藿香、乌药、炙甘草)加减治疗,柔中有疏,肝脾同治,气血兼顾,取得良好疗效[37]。

2.4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也是胃痞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着起效迅速、绿色方便的优点,尤其适用于拒服用中药汤剂的患者,取穴时以脾胃经的穴位为主。储浩然教授认为,胃痞的病机在于脾胃的阴阳失调,治疗时也应以“和”为贵,并根据现代生活特点与临床经验,辨证论治,喜食肥甘厚味之人,多为痰湿蕴脾,治以化痰除湿健脾,宜补三阴交,泻丰隆;
盲目节食之人,多为气血亏虚,脾胃虚弱,宜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合灸;
嗜食辛辣刺激之人,多为中焦火热内盛,宜泻内庭、太白;
学业工作不顺利之人,多为气机郁滞,宜泻内关、膻中;
素来暴躁之人,多为肝气乘脾,宜泻行间、期门,补太溪、三阴交[38]。李金玲等[39]认为,胃痞治疗重点在脐关与膈关,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四关主治五脏”理论,同时结合高树中教授的四关理论,即腕、踝、膈、脐,对腕、踝、膈三关穴位进行针刺,脐关进行脐灸疗法治疗,颇具特色。

2.5 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相对于针刺与汤剂治疗,减少了疼痛和味觉的刺激,让患者更加容易接受,依从性较好,疗效较佳。应用敷贴疗法治疗胃痞时,也应根据临床表现确定患者所属证候类型,坚持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的原则,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贴敷药物,灵活运用。马红学主任运用穴位贴敷辨证治疗胃痞,将其分为5个证型,脾胃虚寒证选脾俞、胃俞、关元、中脘,药用干姜、肉桂、制附子、吴茱萸贴敷;
脾胃湿热证选中脘、合谷、内庭,药用黄连、木香、延胡索贴敷;
肝胃不和证选中脘、胃俞、肝俞、期门,药用木香、川芎、郁金、醋香附、延胡索贴敷;
饮食内停证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庭,药用炒谷芽、炒麦芽、六神曲、莱菔子贴敷;
胃阴不足证选三阴交、胃俞、太溪、足三里,药用麦冬、沙参、生地黄贴敷[40]。

2.6 其他治疗

2.6.1 针药结合 针灸和中药治疗胃痞都有一定疗效,但单纯使用一种治法往往疗效有限,故临床上常有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者。薛凯玲[41]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针灸(取穴足三里、阳陵泉、中脘)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痞。结果显示,较单纯西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胃功能,并且安全性较高。高新建[42]采用针刺(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联合汤剂(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蒲公英、佛手、紫苏梗、白芷、白芍、广木香、白茯苓、白术、焦山楂、炒麦芽、焦神曲)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痞,能明显改善患者上腹胀满、胃部烧灼、嗳气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2.6.2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清霞等[43]采用耳穴埋针法(取耳穴胃、脾、神门、肝)治疗胃痞肝胃不和证,显示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预防疾病的复发,并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容易被患者接受。

2.6.3 五音疗法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五音治疗疾病的观点,近年来音乐治疗也受到重视,有学者也开展了五音治疗胃痞的研究。刘莉等[44]采用中医五音疗法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肝气郁结证听角调乐曲《江南丝竹乐》,肝气犯胃证听商调乐曲《寒江残雪》,脾胃气虚证听宫调乐曲《秋湖月夜》,湿热滞胃证听角调乐曲《广陵散》,寒热错杂证听宫调乐曲《秋湖月夜》,总体疗效优于单纯多潘立酮治疗,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6.4 情志与生活调摄 中医学认为,除了药物、针灸等常规治疗手段外,情志与生活调摄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的养生之道同样适用于胃痞的治疗与调护。在饮食方面,患者应做到按时进餐,饮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才能使脾胃的运化功能保持正常,减少疾病的反复,避免疾病的加重。刘静生教授具体指出了胃痞患者不宜进食的食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小米制品、韭菜、生蒜以及油炸辛辣生冷刺激食品,同时应该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11]。在生活起居方面,患者应该顺应天时,按时起居,避免熬夜和晚起,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从而促进全身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周晓虹教授提出,在季节更替时应注意衣物的厚薄,特别是脾胃虚弱的患者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受寒邪而疾病反复[45]。最重要的是在情志方面,患者要敞开心扉,或与人加强沟通,或进行自我排解,或运动减缓压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宣泄心中不良情绪,使肝气得疏,心神得明,对于胃痞的好转至关重要。金妙文教授提出,胃痞治疗不仅要依靠药物的治疗,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是治疗关键[3]。

2.6.5 防治幽门螺杆菌 在胃痞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幽门螺杆菌对本病的影响。魏玉霞临床发现,胃痞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多有胃脘或脘腹灼热、胀痛、痞闷、舌红、苔黄厚腻等临床表现,因此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具有“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可在黄连温胆汤的基础上配伍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同时运用三联、四联疗法治疗,疗效较佳[18]。王小龙[46]采用平痞汤(药物组成:法半夏、苍术、香附、陈皮、枳壳、黄芩、薏苡仁、黄连、生姜、炙甘草)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损伤,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

胃痞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脾胃系疾病,临床治疗手段十分丰富,学术观点不断发展与创新。纵观近年来中医临床治疗胃痞的文献可以发现,中医治疗胃痞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方面效果显著,并且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优势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辨证分型较为繁杂,多是根据医家自身经验治疗,部分内容有交叉,临床指南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和推广;
有关中医药治疗胃痞的现代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有待多开展基础方面研究,明确发病机制。

猜你喜欢泻心汤半夏脾胃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云南农业科技(2021年6期)2021-12-30好脾胃 养出来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基层中医药(2021年10期)2021-06-05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1期)2016-01-06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0期)2014-03-01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中医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