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古村落保护和创新研究——以洛阳市老城区土桥村为例

高婉璐,刘刚田,霍芳勤,杨路菲,张 义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建设确立为国家战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建议把农村建设统一起来。这表明我国农村地区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着力开发乡村,做到全党,全社会团结一致发展,是促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从分析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入手,探讨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使之成为促进经济、文化、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传统村落负载了民众思乡情怀,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村落既是农耕文明的见证,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历史上的古村,就是“活化石”,是人类文化遗产。

1.1 理论意义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我国的古村落保护问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此后,有不少学者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在2000 年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在此期间,除了民间自主保护,不少相关专家给予专业性指导保护,并且有相关保护机构成立。2012 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新农村”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最终形成了以“传统村落”加以区分的古村落保护机制。

在目前学术界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对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市乃至文化大省河南省此相关研究却不尽如人意,理论研究相对匮乏。通过对土桥村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丰富河南古村落的有关理论,为其发展提供借鉴。洛阳市土桥村是豫西地区比较丰富的窑洞文化区域,其保护与开发对整个村落的发展有独特的意义。

1.2 现实意义

通过对土桥村的调查研究分析,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该地区资源,结合地域文化,把窑洞文化与洛阳文化优势相结合起来,助力土桥村发展壮大牡丹产业,创建具有特色的牡丹窑洞文化,提升其知名度,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带动旅游业,增加高收入劳动岗位,让走出去的人才走回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实现土桥村的可持续发展。土桥村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传统文化项目。对土桥村进行长远发展规划、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完善其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以确保土桥村的规划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1 古村落的历史沿革

现土桥村是原来的立仁村,而立仁村是原来的东陡沟村。1955 年前属洛阳市,次年洛阳市郊区成立,土桥村改名冢头乡,1985 年改为邙山人民公社,1985 年撤销市郊,土桥村改名为洛北人民公社。1959 年8 月,市郊重新设置,并改为邙山人民公社。1961 年1 月,邙山人民公社与土桥村合并为邙山区。1962 年6 月,再改为市郊,属中沟公社。土桥村于1965 年3 月合并为营庄人民公社。1995 年12 月26 日,邙山乡撤乡建镇。2000 年之后,市郊被撤消,土桥村与邙山镇合并为旧城区。

2.2 古村落的空间状况

土桥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毗邻洛阳北郊的机场,周山大道和王城大道交汇处,处于邙山腹地,为洛阳西郊要塞。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周边的旅游资源丰富,距老城区中心13km,距洛阳市区15km。但是,土桥村发展相对滞后,“空心化”、内生动力不强、对历史遗留的窑洞文化缺乏认识,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缺乏与土桥村的整体景观相协调(图1)。

图1 土桥村废弃房屋现状

2.3 古村落的人口状况

土桥村建于隋唐,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坐落于邙山镇西南的老城区。西至红山乡后李村、蒋沟村、孟津宋苓村、北至邙山镇冢头村,1912—1949 年,总人口3600 余人,耕地8600 亩,人均2.5 亩的李家凹村;
东至邙山镇望朝岭村,邙山镇中沟村以南,全村共有2700多人,6 个村民小组,土地二千多亩。

2.4 古村落的建筑状况

土桥村作为洛阳城区贯通南北的咽喉要道,村中土桥更是有数千年修建和使用历史,但随着1949 年后洛阳周边花卉种植业发展迅速,占用耕地,开发荒地热潮,加之村民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在对土桥村进行实地考察中发现,当地传统建筑遭到破坏,窑洞被废弃,土桥被规划掩埋,大量房屋建筑破旧被搁置。

3.1 整体规划原则

将土桥村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综合处理,从整体上解决了村庄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尊重生态原则[2],保持村庄原有的人文景观,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多采用本地的建筑材料,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和保持植被的多样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浪费行为,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注重可持续利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避免盲目跟风或照搬国外先进经验,力求符合本土实际情况。

3.2 保护乡土文化原则

在保持土桥村原有的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街道、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其纳入土桥村的保护和规划中。从村民的角度,结合乡村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根据历史街区及自然环境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同时还保留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习俗,让土桥本就质朴的民风得以传承。从而达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提高村子整体魅力,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3 利用地域文化原则

洛阳土桥村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给牡丹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并且有着丰富的牡丹文化,同时也有着栽培资源。近年来,土桥村牡丹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销售总量亦随之增长,眼下不少土桥村民纷纷携带种植培育等技术,在周边新建牡丹种植基地以点到面,可带动周边地区牡丹产业发展。

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村落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解决好资源、环境和经济等问题,实现村落牡丹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村落长期发展的有效途径[2]。通过对土桥村的保护和创新研究,让土桥村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保持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1 土桥村总体区域划分

依托土桥村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土桥村的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维持原有古村落空间肌理,将土桥村建设成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乡土风貌为特色[2],以牡丹产业发展为保障的新时代村落,建设成山水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的古村落。

根据调研村庄的实际情况,将村庄分为5 个区域[3]:民宿文化区、原生居住区、牡丹培育区、牡丹广场区、窑洞博物馆(图2)。

图2 土桥村功能区域划分

4.2 项目研究设计方案

4.2.1 民宿文化区

民宿文化区——土桥村原建筑北半部,亦为土桥村距离飞机场最近的部分,以原住民为蓝本,参考当地古窑洞,改造建筑墙面,装修,道路铺设,加大道路节点的绿化力度,新增窑洞文化景墙和乡土小品。土桥村墙壁上悬挂着历史文化相关挂画,房间里还融入窑洞元素,运用现代化设计手法,为来此观光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4](图3)。

图3 土桥村民宿效果

4.2.2 原生居住区

原生居住区——土桥村原有建筑的东半段,是当地居民搬迁后的主要居住区,计划对原有建筑的改动程度要低一些,主要是为了提供原有的住宅,对该地区的建筑墙面、装饰、道路等进行修补,对建筑风格不统一的地方进行再改造。

4.2.3 牡丹培育区

牡丹培育区——土桥村是牡丹种苗的集散地,这一区域是土桥村最原生态的景观。对部分区域进行规划保留、线路改造、道路沿线种植特色牡丹品种。土桥村常年为国花园以及全国各地人民的花卉种植提供各类牡丹苗圃,这为未来更好地绽放牡丹国色风采奠定坚实的基础。

4.2.4 牡丹广场区

牡丹广场区——土桥村以牡丹为特色经济产业,牡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牡丹广场区是土桥村规划的最南端,为村民提供居住、接待游人进村休闲、观赏的场地。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洛阳地区牡丹特色,结合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创新改造,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牡丹广场是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并设置牡丹展示区、牡丹阁以及牡丹长廊等景观景点。可容纳多人,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从文化与自然的角度,挖掘洛阳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传统民俗、现代文化及现代科技在此设计出一个集观赏与娱乐于一体的牡丹广场(图4)。

图4 土桥村牡丹广场

4.2.5 窑洞博物馆

窑洞博物馆——位于古村落中央,是土桥村振兴创新的所在,通过博物馆展销会的形式发展当地牡丹产业和保护宣传传统文化,为当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窑洞博物馆位于古村落的中央,博物馆中采用窑洞和牡丹结合的方式来展现传统文化。该博物馆共分牡丹展览馆、牡丹产品展销厅、牡丹文化室、窑洞文化宣传厅四大板块。博物馆中融入了古村落的窑洞和牡丹文化特色进行创新设计,打造一个独特具有新意的博物馆来吸引游客。利用土桥村原有的文化特性来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土桥村本身的价值,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要复兴,农村也要振兴。土桥村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同时又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生态的建设意义重大。在目前国家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过程中,保护好特色“土桥村”发展尤为重要。同时提出以乡土资源作为基础,结合现代元素打造富有地方特点的新型村落空间形态。借助土桥村自身自然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土桥村,保持地方特色优化产业,使村落结构完善,功能完善。希望以洛阳市土桥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保护与创新,强化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造血功能,为洛阳其他古村落的发展和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发掘人文精神,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支撑,使土桥村庄呈现出一派生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窑洞古村落牡丹“窑洞对”里的镇江人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三不够”牡丹节学生天地(2020年2期)2020-08-25培中古村落文化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炎黄地理(2017年10期)2018-01-31牡丹的整形修剪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浙江林业(2017年8期)2017-11-13绿牡丹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陕北窑洞民居学苑创造·B版(2017年3期)2017-05-03“牡丹”情北方音乐(2016年12期)2016-08-23论窑洞的建筑艺术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35期)2016-04-09

推荐访问:洛阳市 为例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