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寺主亲历的山河岁月

◆ 张春晓

敦煌文书S.1475《沙州寺户严君便麦契》记录了一位沙州寺户严君,他于某年四月十五日以家资杂物为抵押,向灵图寺借麦立契,约定当年秋八月还足。文书末尾,分别落下保人和见人的签名,其中便有“见人唐寺主”。唐寺主,正是当时的灵图寺寺主唐悟真。这份文书的签署不过是悟真作为寺主的日常工作,时间大约在大和三年至九年(829—835)之间(本文唐悟真作品系年参考齐陈骏、郑柄林《河西都僧统唐悟真作品和见载文献系年》,《敦煌学辑刊》1993 年第2 期),那时唐寺主还很年轻,二十岁左右。沙州仍在吐蕃统治之下,他的业师洪辩被任命为释门都僧统,是河西地区职务最高的僧界领袖。悟真一定未曾料及,十余年后,日常寺务一度中断,他在洪辩与张议潮的推动下,不走寻常路,历经敦煌行至中原,亲历山河岁月之变迁。

安史之乱后,河西地区陷入吐蕃,成为唐代诗人们强烈的失地之痛。杜牧《河湟》诗对朝廷久无收复的不作为明显具有讽喻意味,诗云: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中道:元载曾经具体谋划,唐宪宗也曾起意,可惜都未能施行。而今失陷之地民心犹存,君王收复之意不再,所能引起关注者不过凉州的舞乐而已。唐宪宗在位时间为805 年至820 年,则诗作于820 年之后。幸运的是,杜牧在去世前一年,终于等到了河湟的光复。

大中元年(847),河东节度使王宰于盐州大败吐蕃。848 年,唐军相继收复了陷于吐蕃的原州、乐州、秦州等三州及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等七关。在此战绩的激励之下,早已有志的敦煌豪族张议潮揭竿而起,以归国为号,率领义军光复了沙州。张议潮得到洪辩的极大支持,僧兵们不仅征战沙场,而且凭借他们便于云游的身份,往来四方传递重要信息。

时势造英雄,唐寺主被洪辩派往军中承担起历史的职责。他作为沙州光复后同时向长安出发的十路信使之一,踏上漫漫征程,也是唯一抵达长安的一队。河西地区仍被吐蕃控制,他们无法从河西走廊直达长安。P.2748《大中四年状》记载了这批敦煌信使的经历:悟真一行往东北1300 公里到达天德军(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再南下近1000 公里,于850 年七月奉河西地图始到长安,报告了敦煌克复的喜讯,唐宣宗由此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大中五年(851)正月,张议潮的使团再次到达长安,拟于大中四年的稿本P.3770《敕河西节度使牒》这样界定悟真于此中往返的功绩:“入京奏事,为国赤心,对策龙庭,申论展效。”而悟真在张议潮幕府中的职能则在于“因我股肱,更为耳目”,“又随军幕,修表题书;
非为继绍真师,亦军务要害,□前勤效,切宜飘□”。既是得力助手,又是耳目、手笔,把握军务要害,唐悟真于张议潮军政的参与程度不可谓不深。如今更以能言善辩前往长安,担负沟通使命,以期为敦煌义军获得唐中央的最终认可。

唐悟真使命必达,也得到了令他一生引以为豪的荣耀。五月他从朝廷获得的《悟真告身》(P.3720)和《黄牒》均记云:“敕释门河西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洪辩、入朝使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等……或倾向天朝,已分其觉路;
或奉使魏阙,顿出其迷津。心惟可嘉,迹颇劳止。宣酬节义之效,或奖道途之勤。”都说明了官方对其师徒二人忠诚于国的节义操守,以及悟真道途之勤劳的嘉许之意。

第二次前往长安,使团所从事的活动要从容丰富许多,悟真不仅面见皇帝获得册封,还以僧人身份与京城佛教大德进行了交流和唱酬。千福寺辩章、宗茞、圆鉴、子言,京荐福寺栖白,崇先寺彦楚,报圣寺建初、太岑,保寿寺景导以及有孚、可道等高僧,均有赠诗,所谓“京城各寺大德美悟真献款诗”。其中栖白《奉赠河西真法师》云:

知师远自敦煌至,艺行兼通释与儒。还似法兰趋上国,仍论博望献新图。已闻关陇春长在,更说河湟草不枯。郡去五天多少地,西瞻得见雪山无。

前四句和大多唱酬诗歌相同,赞美悟真此行进献河西图籍、纳土归国的功勋。后四句笔锋一转,书写作者听闻悟真口中的河湟地区,水草丰美,土地广袤,而犹以雪山格外具有边塞风光的壮美。这是诸诗中难得一见可以证知悟真与京城大德们交流内容的作品,由此得知悟真对敦煌河西风俗的热情介绍,他口中的关外之美甚至引起京城大德们的向往。除了习见的赞美归国之功,亦偶见送别之辞,如景导诗题为《又赠沙州悟真上人兼送归》,一个“又”字,说明悟真与京城大德们的交游不止于一时浮光掠影。合以栖白诗中“艺行兼通释与儒”,以及比之博望侯张骞回报西域情形、天竺高僧法兰传法洛阳来看,令人足以想见这位坚韧的禅师跨越千山万水,凭借才华、学识和功业,怀着敦煌归国的忠耿与自豪,在京城时的气宇轩昂与踌躇满志。

据胡可先、虞越溪辨析,《悟真受牒及两街大德赠答诗合钞》中的《阙题四首》即悟真回赠京师大德的答诗第四首“龙沙西尽隔恩波,太保奉诏出京华”中的太保指张议潭。大中五年(851)八月,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这时除凉州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湟地区已然回归。曾经感慨失地的杜牧,这时欣然代拟了《沙州专使押衙吴安正二十九人授官制》,“男为戎臣,女为戎妾,不暇吊伐”可谓直承《河湟》诗意而下,而作为文体写作,终落于赞美敦煌义军的忠诚而赐以官位。

《阙题四首》第三首诗云:

悟真不仅以使者必达的信念,在当时的诗中留下“初霑圣泽愁肠散,不对天颜誓不归”的使命感和宠辱之心,亦在回忆中记录了在长安亲历的“千花座上宣佛教,万岁楼前赞我皇”的盛况。晚年他汇编生平资料时,题下《悟真自述》(P.3720)回顾这段时光:“大中五年入京奏事,面对玉阶,特赐章服。前后重受官告四通,兼诸节度使所赐文牒,两街大德及诸朝官各有诗上。”往返长安敦煌为入朝使数十年后,悟真对中年时的奋勇直前犹自追忆,毕生引以为荣。

唐寺主悟真眼中的英雄,是年长他十二岁,“怀机密而谋四方”的义军领袖张议潮。他不仅作为肱股、耳目为张议潮奔走四方,还以其手笔为张氏家族记录家世、宣讲功业,如今,都成为后人梳理敦煌历史的重要文献。

大中五年自长安归来,位在都法师之职的悟真为张氏家族撰写了两篇文章,一为《张族庆寺文》,一为《上河西道节度公德政及祥瑞五更转兼十二时序》。前者描述张议潮事功云:

变戎马之南郊,成礼乐之风俗。拥旌负节,竭力尽忠;
报主酬恩,丹诚恳切。所以握明条而开一道,怀机密而谋四方;
秣马三危,横行五郡。兵雄陇上,守地平原;
教武则剑气横空,搜练则阵云朝合。劬劳为战,决胜三处;
有死而荣,无生而辱。

如果说前者是中规中矩功德碑的意味,后者则试图以民间曲艺的形式,更加活泼生动地传唱张议潮故事。“五更转”与“十二时”都是民歌小调,“兼”字则如任半塘先生所言,确证了带过曲的名实。原有歌辞十七首,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序存辞亡。

序中首先肯定唐宣宗与张议潮“既有非常之王,必有非常之臣”的君臣同德,遂有张议潮的千载功业:“争亡吐蕃,终基汉室者,则我尚书之美也”,“讨凭陵而开一道,奉献明王;
封秘策而通二庭,安西来贡”。其次详言张议潮击退吐蕃、讨伐吐谷浑、收复凉州,光复河西地区的过程;
大赞“尚书量同海阔,智等江深。遂申一统之图,兼奏九戎之使”。再次言天子往来频繁的嘉奖鼓励,所谓“十道争驰,一时庆贺。于是君唱臣和,鱼水同心”。最后申言各种瑞相都是张议潮德政的感应。即如:

昔尚书曾赴逻婆,引道神人;
祭水河边,龙兴紫盖;
池现圣鸟,气运冲星;
阵上回风,击添雷电;
嘉禾合颖,麦秀两歧;
瓜瓤同心,梨杏孪结;
野蚕成茧,长幼歌谣;
草上阳晞,变成甘露;
观音独煞【洒】,助济人民;
佛晃神光,呈祥表瑞;
如斯盛美,人具尔瞻。

序中清晰可见弘扬主旨,若歌辞尚存,或许更具丰富的细节和铺排效果。由作为释门义学都法师的悟真拟就序言,一方面看到佛教宣讲方式对官方舆论宣传方式的影响;
另一方面因其在归义军中的特殊身份,我们可以探寻同样作为民间艺文的《张议潮变文》,与此文本在政教宣传上的贯通性。

《张议潮变文》残本记述了大中十年(856)至大中十一年(857)间的三次战役,极具说唱文学的描述性。第一次是吐谷浑进犯沙州,张议潮“号令三军,便须追逐。行经一千里已来,直至退浑国内”,决战大胜,“唱大阵乐而归军幕”。第二次是居于纳职(今新疆哈密)的回鹘、吐蕃抄掠伊州,张议潮“乃于大中十年六月六日,亲统甲兵,诣彼击逐伐除。不经旬日中间,即至纳职城。贼等不虞汉兵忽到,都无准备之心。我军遂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大败回鹘,自此厉兵秣马守卫边陲。第三次是对叛乱的回鹘部落兴师问罪,由于文本不全,不知战况若何描述。虽仅存变文残篇,其于守土统一的宣扬,对战无不胜的自豪,与《上河西道节度公德政及祥瑞五更转兼十二时序》正相吻合。

征战伊州之后,归义军高唱汉时军歌大阵乐而归军幕的情形,或在莫高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依稀可见。《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位于156 窟南壁,高108 厘米,长855厘米,图中近两百人物,有军乐歌舞,有仪仗赫赫,有兵种协调。张议潮身着圆领红袍,骑白马,手持短鞭昂然上桥,近前有引驾押衙二骑引马回首,身后有亲兵子弟拥“信”字旗追随。身畔一株柳树,桥上榜题书写“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就这样借着壁画,在千年后仍然让我们感受到那一支凯旋之师在博得山河无恙之际的昂扬与自信。

156 窟前室北壁有题记《莫高窟记》,学者们疑为悟真作品。其中记唐以下修建北大像、南大像等洞窟情况,款识为咸通六年(865)正月十五日。一以文字,一以图像,唐寺主与张议潮就这样并存于唐代所建洞窟之中。作为张议潮的重要智囊,唐悟真不仅誓见天颜、坚守使命,也在执守释门职位之际,借诸文字不遗余力地揄扬张议潮的事功。这不仅是回报知遇的个人情感,更是基于他们共同奔赴一统的信念。正如《新唐书》所记:“沙州首领张义潮奉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地图以献。始义潮阴结豪英归唐,一日,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余州。以部校十辈皆操挺,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防御使李丕以闻。帝嘉其忠,命使者裔诏收慰,擢义潮沙州防御使,俄号归义军,遂为节度使。”唐悟真的事迹早已融于张议潮的功业之中,他们彼此印证着力挽山河的人物风采。

唐悟真退出军政事务,作为河西地区的高级僧官回到寺主的日常生活,直至任职河西都僧统。他签署各寺的人事任免,书写着邈真赞中的音容。邈真赞是敦煌地区亡人下葬前,在寺院里做荐亡法会时所用的画像和赞词。真容像随亡人火化或下葬而去,“赞”则成为文字档案。悟真撰写的14 篇赞,记录了他们一起收复敦煌的伙伴,或有传奇,或见寻常,未被史传详载而曾经切实生动地穿梭在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们,遂借其赞笔,镌刻下一时一地之僧俗群像。

莫高窟156 窟南壁《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咸通三年(862)悟真升任河西副僧统,咸通五年撰写了《河西节度故左马步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阴文通邈真赞》(P.4640)。阴文通是敦煌大族阴氏家的子弟,阴嗣鉴的后人,他和李明振、索勋是张议潮的三位女婿。虽是出于利益的大族通婚,亦不妨碍阴文通本人是位年少有为的俊才,他担任的职务是节度使之下的最高级别。赞云:

美哉仁贤,忠孝自天。门承都护,阀阅晖联。名高玉塞,礼乐双全。佩神异,弱冠芳传。蕴习武略,奇特锋端。虚弦落雁,驾矢啼猿。将军之列,俊乂推先。三场入战,百胜心坚。名彰凤阁,敕授荣班。司空半子,超擢升迁。少年豪侠,物禁盛焉。蕞尔寝疾,针药无痊。晡西萱草,妖谢红颜。永辞白日,遽掩黄泉。功成身退,军府悲煎。图形缣障,仿佛毫篇。记功勋兮永古,播业术兮长年。

悟真是扼腕叹息的,他在赞文中叙说了这位阴家子弟的高贵出身、美好品质,虽然年轻,然而文韬武略兼备,不仅武艺超群,作为将军亦是百战百胜,跟随张议潮收复敦煌,千里征伐护卫伊州,收复凉州,统一河西。正是少年将军意气风发之际,却不幸病逝。回看156 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张议潮扬鞭跃马行走桥头,他的身边或许正有这位英年早逝的少年将军阴文通的最后身影。

大约在咸通八年(867),悟真撰写了莫高窟第85 窟的功德碑。是窟自862 年至867 年开凿完成,现窟中碑文已佚,甬道北壁第一身比丘供养人题名正是“都僧统兼京城内……大法律沙门□荣俗姓翟敬造”,即当时的河西都僧统翟法荣。这篇功德碑文显然是为翟法荣及其翟氏家族而作,如《敦煌石窟知识辞典》所介绍:“碑文主要讲述翟氏家族之历史渊源与在敦煌为官为僧等活动,着重记载了翟僧统法荣和尚在莫高窟建窟史实,详细描述该窟所绘各壁画内容。”

翟法荣病卒于咸通十年(869)八月十四日,张淮深遂举荐悟真继任,在《沙州刺史张淮深奏白当道请立悟真为都僧统牒并敕文》(P.3720)中留下如此赞美的文字:“悟真深开阐喻,动迹微言,劝导戎夷,实凭海辩。”是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悟真就职河西都僧统。

翟法荣去世十四天,悟真为他撰写了《河西都僧统故翟和尚邈真传》,文中有云:“南能入室,北秀升堂。戒定慧学,鼎足无伤。俗之褾袖,释侣提纲”,“五凉师训,一道医王。名驰帝阙,恩被遐荒。”可知翟法荣南北禅兼修,精通医术。一年后悟真还写过《沙州释门索法律智岳邈真赞》,称赞主“真诚洞晓,儒墨兼宣”,“寒松比操,金石齐坚”,“药闲中道,病释两遍”,又是一位兼擅儒释、德行高尚,出身世家索氏的医僧。僧人精深的知识修养,世家僧俗势力的相互配合,都在悟真的笔下流转为敦煌地方社会的缩影。876 年唐悟真为阎英达作邈真赞。阎英达曾和张议潮一起起事,当年是吐蕃治下的沙州副千户长。

悟真用他的文字送走了僧俗的权贵,生死之间,似乎也不愿落下对自己的总结与书写。880 年悟真七十岁,因中风半身不遂,深感来日无多,于是整理了后事和思绪,既有前河西节度掌书记苏翚执笔的邈真赞,亦自作了《唐和尚百岁书》十首叙述从出家至当时的平生经历,颇有为自己定论之意。

从《河西都僧统唐悟真邈真赞并序》(P.4660)可见世人眼中的悟真。他天资聪俊:“英灵神假,风骨天姿。夙彰聪愍,志蕴怀奇”;
他能言善辩:“纵辩泉而江河喷浪,骋舌端而唇际飞花”;
他风度翩然:“肃然有威,表众有仪”;
他文采蜚然:“裁诗书而靡俗,缀笺简而临机”;
他军功卓越:“军功抑选,勇效驱驰”,正是这许多令人赞赏的才华与能力,他被委以重任前往长安献图谋求“归国”,终于实现他最突出的功业:“大中御历,端拱垂衣。入京奏事,履践丹墀。升阶进策,献烈宏规。忻欢万乘,颖脱囊锥。丝纶颁下,所请无违。承九天之雨露,蒙百譬之保绥。宠章服之好爵,赐符告之殊私。受恩三殿,中和对辞。丕哉休哉,声播四维。”

P.2748《唐和尚百岁书》

惟在自题《唐和尚百岁书》(P.2748)中,略可知道悟真的内心流动。他在诗序中云:“年逾七十,风疾相兼,动静往来,半身不遂。思忆一生所有为实事,难竟寸阴,无为理中,功行阙少,犹被习气,系在轮回。自责身心,裁诗十首,虽非佳妙,狂简斐然,散虑摅怀,暂时解闷,鉴识君子,矜勿诮焉。”虽是一时解闷之作,却为我们展示了英雄暮年的精神世界。诸诗均以“一生身”三字为诗歌结尾,站在更高的人生境界上回看过去的事、愧对的人,反省曾经的不足,如第一首叙及人伦之情深感孝道亏欠,第二首叙述向学之路,第三首追悔旧时贪嗔。第十首是组诗的总结,也是创作的缘起,诗云:“岁有荣枯秋有春,千般老病苦相奔。从此更莫回顾恋,好去千万一生身。”如果说这十首诗是以极为谦逊的姿态“自责身心”,那么第八首回顾男儿事功却难免自矜:

男儿发愤建功勋,万里崎岖远赴秦。对策圣明天子喜,承恩特立一生身。

这是何等令他终身引以为豪的事业,无论出入僧俗,即使谦逊为人,堪破生死,这一笔终是一生中难以抹去的光彩。

此后十五年,唐寺主仍在忙于任免各寺僧官,审核各寺院的结算账目,为僧俗权贵写作邈真赞。他担任了将近四十年的河西地区僧团领袖,其充满光环的前半生经历,使他常常心生感慨,而他撰写的邈真赞在多年之后,仍是敦煌寺院中僧徒们手抄学习的范本。唐寺主悟真遂成为敦煌文书中保留作品最多的作者:诗歌20 多首,邈真赞14 篇,碑铭3 篇,另有一些未署名的疑似作品,一起为人们勾勒出细节更为充沛的敦煌往事。

猜你喜欢河西敦煌古代敦煌人吃什么读者·原创版(2022年4期)2022-11-09古代敦煌人吃什么读者·原创版(2022年4期)2022-04-14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学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敦煌之行学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亮丽的敦煌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敦煌,跨越千年的美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绝世敦煌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大河西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年10期)2019-03-04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

推荐访问:亲历 山河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