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以,H公司为例

王 丹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主要存在下面两个比较权威的定义:一是强调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经济后果;
二是盈余管理事实上是企业管理层对外披露财务报告时有目的地进行控制的过程,实质是服务个人利益的“信息管理”。

盈余管理可以概括为两类: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指的是公司依据构造实际的交易活动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包括股票回购、关联交易、处置以及投资长期资产等。但是,应计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对盈余做出调整,这类方法不会对盈余的总额产生影响,而仅仅是对盈余的分布做出改变,二者相比,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更加隐蔽,不易被发现,是多数上市企业倾向于使用的方式。而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由于会计估计和政策不产生盈余,也更加准确,所以是学者们热衷去研究的。

H公司是一家国企,该公司于1998年上市。2007年,公司抓住船舶工业大发展和资本市场“双牛市”的历史机遇,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实施资产重组,收购ZC集团下属WGQ公司、ZC公司等核心民品资产,公司更名为“H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船舶制造、船舶修理、动力设备、机电设备及海洋工程等各类全产业链船舶业务的上市公司,一度成为两市第一高价股。

H公司设计的相关设备远销海外,通过打造自身在研发和生产上的优势,逐步成长为行业先进企业,占据民用船舶市场较大份额。H公司拥有五个子公司,分别为:JN造船、WGQ公司、ZC公司、HD重机、GC国际,以上五个公司在国际船舶市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H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船舶制造、船舶维修、动力设备制造、机电设备制造和海洋工程等几大板块。其主要的经营原则是“高质量发展”,用以帮助集团公司完成四大产业的布局。H公司同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科研创新能力、良好的管理水平和顶尖的制造工艺,引领中国的船舶工业走向更高的发展。

多数上市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往往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即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调节公司真实业务等手段影响公司盈余。但这样的操作行为并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成果,进而危害企业的公信力。企业热衷于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税收动机,本文结合H公司实际盈余管理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董事会结构不稳定未发挥相应职能

1.董事会人员结构不稳定

从H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中不难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公司高管人员离职。由于董事会有权做出重大决议并负责战略方向和整体布局,同时,董事会需要立足于公司整体考虑兼顾所有董事会成员及全体员工的利益,因此董事会结构的不稳定会给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造成巨大影响。并且H公司在2014年到2018年更换公司董事的情况时常发生,致使内部治理结构更加不稳定,也无法对公司的整体经营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2.专门委员会未发挥作用

H公司上任董事会的组织架构中,设立了4个不同委员会,分别管理审计、战略、薪酬、提名等方面。两名独立董事在战略委员会,且主任委员由董事长担任;
审计委员会由两名独立董事和一位财务负责人组成,由于审计委员会特别要求,H公司审计委员包括财务部长,由独立董事对委员会人员行使任职权;
公司的人力部长和1名独立董事担任提名和薪酬委员会主任;
另外还发现H公司的专门委员未公布过委员会内部会议信息。可以看出H公司的专门委员会背离了设置的初衷未发挥原有的职能,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又是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短板,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盈余管理空间。

(二)监事会监督失衡

股东大会通过选举产生监事会与董事会,监事会与董事会与地位相同,均对股东大会负责。由于股东、董事会、经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层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监督,监事会无权对成员和董事会任免,所以,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也只能在事后[1]。

(三)管理层与股东信息不对称

H公司管理层具有公司内部人员身份优势,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优势。甚至可以说,H公司管理层是H公司发布者或第一手信息接触者。然而,H公司大股东主要直接通过股东大会了解H公司的重要事项和经营状况,H公司中的小股东则更多是依据H公司对外展示的财务数据与信息,了解公司经营状况,这样在对H公司信息掌握方面,H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存在差异性,H公司管理层在信息掌握方面更全面、更及时。再加上H公司管理层拥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使H公司管理层处于有利地位,这使H公司管理层有机会操纵H公司相关信息和财务数据的披露情况,使H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2]。因此,由于企业连续亏损影响管理层薪资与职位晋升,H公司管理层此时有足够的动机和空间去调节企业盈余,达到对管理层自身有利一面,通过盈余管理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

约束上市公司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方式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是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此提出相关建议,期望上市公司能够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真正意识到公司持续通过盈余管理是不可能长久发展下去,企业要拒绝利益诱惑,具备长远发展眼光,更要注重企业的产品改革,提高企业盈利质量。

(一)企业要拒绝利益诱惑,放眼长远发展

无论是H公司还是其他ST企业,主要管理者都应当在面临可以使用不合理手段达到公司盈利和获取自我利益的情况下,坚持遵守相关规则与规范,坚持原则,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即使是面对公司内外部给予的压力下,也应当坚守个人原则与正确的价值观,不能一味地想着逃避法律和法规的约束,更不要心存侥幸。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且能够把坚持原则,做到知行合一,贯彻领导垂范原则,从高层管理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率先垂范,加强内部自检自查,这样钻法律法规漏洞的行为就能从源头上减少。真正地认识到盈余管理的本质,了解盈余管理的各种方式,意识到盈余管理的弊端,从思想源头上杜绝盈余管理这种短视行为的发生,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对于公司来说,既要坚持公司内部治理原则,更要把内部治理落到实处,拒绝为一己私利做出影响公司发展、扰乱市场发展的行为。要严格自查、自检,才能更好地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驱力。

(二)企业要注重产品革新,提高企业盈利质量

对于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来说,注重企业产品改革,提高企业盈利质量,才是实现长期发展的正确方式。盈余管理只能短暂地提高企业利润,并不具有持续性。公司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主营业务为企业发展的根基,用新技术等手段对公司的主要产品进行升级和改造。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节流对自身的成本进行控制,以减小自身成本费用,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3]。首先,如果涉及产品生产,企业需要针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管控,企业获得收益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产品质量是决定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通到市场将产生一系列后果。其次,要加强对过程的管控,各部门必须各司其职,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加强对自身主业的重视,上市公司通过全力专注于主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提高。公司可以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对自身的优缺点及内外部环境进行合理判断,科学地制定符合公司需求的发展战略,在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管理层盈余董事会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中国机械工程(2022年22期)2022-11-25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中国机械工程(2022年21期)2022-11-21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中国机械工程(2022年18期)2022-10-08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中国机械工程(2022年9期)2022-05-17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年9期)2021-10-14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13期)2015-12-19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推荐访问:动因 盈余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