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袁淑文

合肥市气象局,安徽合肥 23004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气象服务的猛烈冲击,气象专业服务能力虽在精细化服务上有所提高,但传统的公益类气象服务效益仍呈持续下降趋势。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专业气象服务将成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大方向。如何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化变革,做好新形势下专业气象服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合肥市气象局于2002年挂牌成立,专业气象服务工作起步晚,人员少、规模小,创建初期专业气象服务由省气象台和省局相关处室共同承担,人员、项目、资源分散,“各自为政”。气象服务产品形式单一,决策服务、公益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混为一类,信息时效性不强,客户满意度低,专业气象服务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受市场冲击比较大。尽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始应用新媒体气象服务,但仍没有顺应新形势拓展专业气象服务市场。

1.1 品牌意识

以往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职责、名称模糊不清,承担的业务项目有限。2018年合肥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投资成立了“合肥集辰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淝之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整合了下属四县一市气象公司为合肥集辰云分公司,组建了专业气象研究服务团队,树立品牌意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转型,将业务开发作为首要任务,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服务人员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团队通力合作参与投标,大力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讨市场动向,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围绕市场需求,打造用户感兴趣的新产品,逐步将企业做大、做强。

1.2 部门协作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是直接面对客户需求的最终产品,开展专业气象服务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配合完成客户所需产品。气象台向服务团队提供精细化预报产品,装备保障中心提供软件技术和设备支持,农业气象实验站提供农作物气象数据分析,法规科先行规范执法并给予法律援助,业务科对项目实施进行规范指导。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有序推进各项业务的开展,围绕用户需求,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协作,打造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1]。

1.3 技术手段

传统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单薄、品种单一、深加工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2018年新组建的公司成立后,组织技术人员走访调研,深入客户了解服务需求,丰富服务产品内容,注重个性化和针对性,着重做精做细,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项目合作,聘请各行业专家对团队人员进行培训,使气象服务产品多方位、全面化与市场接轨,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的产品订制赢得了客户的赞誉,增强了专业服务团队的信心,增强了引进技术人才的决心,更加重视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先进技术的引进。

1.4 人才队伍

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创建初期仅有3人。且他们不具备专业化知识,且多年没有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思维和工作方法落后、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个人能力也慢慢弱化。2018年组建新公司后,优化整合人才队伍,引进一批懂技术、懂市场的年轻人。目前,有高工2人,工程师3人,团队平均年龄39岁,建立了与业绩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业务人员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无论办公环境、新技术应用、人员配备,优先考虑专业气象服务团队人员。同时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完善人才队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奖励制的薪资待遇,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加快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人才队伍的成长。

近年来,合肥市气象部门探索创新专业气象服务机制体制,不断提高专业气象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形成特色化、专业化、可持续的气象服务,为合肥市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许多项目从无到有,从合作共建到独立完成,承接了一批省级项目,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市场变化的新的专业气象服务之路,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2.1 合肥市地质灾害气象监测服务

合肥市地处江淮波状平原区与沿江丘陵平原交界处,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形态以平原、丘陵为主,在空间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切坡地带、河湖堤岸等区域。针对合肥市的地质地貌,专业气象服务团队通过与安徽省测绘院专家共同展开实地调研,结合本部门汛期雨量统计分析数据报告,判定每年5—9月为地质灾害多发期,引发突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为强降水和连续降水,主要因素为人类工程建设活动。

“合肥市地质灾害监测平台”项目是根据合肥市6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布局,合理搭建的28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气象实况动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数据库,入库“合肥市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判断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风险区。该项目开启了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新篇章,是专业气象服务迈入市场竞争的新征程。所属总项目“合肥市2018地理国情监测”获得“2021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铜奖。

2.2 合肥市电网电力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因素对电力安全生产有着显著的影响。日益扩大的电网规模、不断增加的电网容量、日趋复杂的电网结构,以及逐渐增多的远距离输电工程,使越来越多的电网设施暴露在大气环境中,电力生产各个环节遭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的频率和程度也随之增加。夏季高温酷暑、冬季严寒低温,都是用电峰值期,雷暴、大风、电线结冰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影响很大。如何开展气象服务保障城市电力生命线的稳定运行是当前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2019年专业气象服务团队来到合肥市供电公司,开展“气象+电力”精细化专业服务合作调研,深入了解了电力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预报预警、应急联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合作。在提供针对性的预报服务和气候预测产品的同时,为电力负荷预测系统提供区域网格化的气象数据产品分析资料。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研究,分析电网事故发生的气象条件及电气设备安装、维护和正常运行的气象指标,设计电网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功能模块,建立了气象综合影响等级规范,提高了服务精度,对建设和促进电力系统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3]。

2.3 合肥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评估

合肥市正处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 年《合肥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6—2022 年)》出台,提出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专业气象服务团队积极与环保部门对接,了解新政策的发展方向,把握新形势下气象部门工作重点。

“合肥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评估”项目的目的在于对合肥市气候变化事实、影响的敏感领域、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难度系数较大,经团队人员共同商议,采取联合体投标的方式,取得该项目的最终分析权。该项目编制完成的《合肥市气候变化对社会影响评估报告》《合肥市脆弱性总体评估报告》和《合肥市气候变化影响监测与风险类评估报告》是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气象专业知识实现跨部门推广应用的重要体现。

2.4 城市气象灾害影响评估

多年来,合肥市气象部门对每次重大天气过程都做了详细的总结分析,但一直未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专业气象服务团队通过对大量天气过程分析案例研究发现,用传统气象过程的统计和方法,结合研究对象的整体化和层次化特征,以灾害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可以建立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体系。多元化的信息既可以丰富和完善城市气象灾害评估内容,又可以满足损失评估的客观需要。

2020年受肥东县人民法院委托,合肥气象服务团队为提供了合肥科达电炉有限公司与合肥特优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因大风造成财产损害赔偿责任纠纷这一案件的有力凭证。团队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厂区范围及周边的地势和气象因素,建立了“喇叭口”地形的强风特征气象模型,结合事发地点附近的气象自动站、雷达、云图和视频监控等数据,准确推断出受损处的风力值,对案件的最终判决起到重要作用。这份风灾评估报告是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的又一次大胆的尝试,将气象服务融于生产生活,可以利用气象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

2.5 合肥市通风廊道评估与规划编制

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达1 000万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总量的提升,气候变化导致的热岛效应、雾霾等“城市病”也日益严重。为了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等问题,提高人体舒适度,改善城市气候环境,2019年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团队和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评估与规划编制。

根据城市内部原有布局、周边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等,对城市通风廊道进行了有序的规划设计,包括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卫星遥感图片、建筑、环保、城市规划等部门的资料。利用各种观测资料,结合卫星影像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计算城市热岛强度,并划分强度等级,绘制全市热岛强度等级分布图;
结合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统计分析全年和不同季节的空气质量,获得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划分污染物的不同敏感区。再利用城市的高铁、高速等交通干道、水体、绿地、高压走廊、低密度通透建筑群及其他空旷地,在城市用地类型现状或规划分布图上叠加背景风环境、通风量、地表通风潜力、城市热岛、大气环境、绿源空间分布图,综合分析最终形成主通风廊道和次级通风廊道。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是一项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工作,涉及气象、规划、环保、城乡建委等多部门,需多部门协作,共同担负起使命。考虑到城市现状和规划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合肥特色的破立并举、引风穿城、以流定型,构建合肥特色的“四网融合型”通风廊道体系。并以此次通风廊道评估研究的结论为参考,优化了合肥市主城区范围内的相关规划,并将相关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虽然近些年合肥专业气象服务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22年5月合肥市政府印发《合肥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明确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立体综合气象监测体系,初步建成保障合肥城市生命线运行、城市建设、旅游康养、生态环境等气象影响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在气象发展方针和政策的框架下,如何将公益性为导向的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与灵活的商业化运行机制结合,将是未来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的重点方向。

3.1 做好气候服务,助力城市发展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成因复杂,其背景更是与气候变化有关,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应急体制等面临严峻考验。2020年的超长降水造成巢湖局部洪涝,对合肥市区的安澜构成严重威胁,2022年超长高温对城市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安全运行提出极大挑战,做好城湖融合型城市专业气象服务是未来布局的重点方向。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团队应针对不同气候变化的影响,面向城市不同行业需求,制定服务精准的气候服务产品,发挥气象服务的价值,“诚于服务、服务于城”,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2022年汛期高温少雨,气象干旱突出,各县(市)严密监测天气变化,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实施人影作业,优化作业站点布局,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重点区域的抗旱、防雹作业力度。人影工作市场潜力巨大,政府购买服务的意愿十分强烈,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减少干旱和由于干旱少雨引发的森林火险等级升高、空气污染度提升,是地方政府考虑的深层次问题,更是专业气象服务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低碳服务

在降碳目标的驱动下,对于交通、农业、能源、保险、零售等领域而言,气象服务都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国内新能源气象服务市场是目前专业气象服务市场中最大的一个领域。

2021年10月,中国气象局印发了《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业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截止2025年,我国将大幅提升风能太阳能气象业务的核心科技支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初步建成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目标的风能太阳能气象业务体系和服务布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支撑。针对合肥地区新能源产业的新需求,应尽早开展太阳能发电预报、预测,风能发电塔选址等项目的专业气象服务。

目前,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团队已和中国能建电力设计院初步达成光资源开发合作意向。虽然针对能源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尚在起步阶段,但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磨合,终将打开本土化的能源气象服务市场。

3.3 探索健康气象,预防公共疾病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反反复复,病毒一次又一次的变异暴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新冠病毒与气温的关系也多次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可以通过各种直接、间接途径和复杂机制影响人类健康。因此,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卫生防疫部门对健康气象服务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

打造“气象+健康+医疗”气象服务新模式是成为未来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的重点方向。积极推动气象与卫生、环保、科研院校建立长效信息合作机制,将原有的健康气象服务产品优化升级,多学科、多技术融合开展科研攻关,推进气象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共享整合,研发健康气象服务产品,构建健康气象服务新业态。

(1)做好专业气象服务对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可以为合肥新一线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加速推进合肥市专业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合肥地区新兴产业的新需求,把握市场脉搏,提高专业气象服务精准度。

(3)持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气象服务模式,全面推动气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合肥市气象专业气象树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22年24期)2022-06-18醒狮红蜻蜓·低年级(2022年3期)2022-03-16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内蒙古气象(2021年2期)2021-07-01送你一盆小多肉红蜻蜓·低年级(2021年3期)2021-03-18合肥市朝霞小学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6期)2019-07-03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大国气象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46期)2018-04-20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

推荐访问:合肥市 气象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