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想

丰家雷

扬长与控短——由丁谓的黑白人生说起

丁谓(公元966-1037年),字谓之。北宋时期宰相。此人才华横溢,精明强干,是个难得的干才,同时,他又是一个谄媚皇帝、迫害贤良的奸臣。从史书记载来看,可以说,这是个标准的治世能臣与奸佞权臣集于一身的双面人。成语“一举三得”的主人公是谁?就是这位丁谓。

“丁谓造宫”的故事耳熟能详,可谓工程学上的神来之笔。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皇宫失火,许多建筑被焚毁。皇帝命令丁谓负责玉清昭应宫的修建。重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宫殿,除了钱财之外,还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建筑需要许多泥土和砖瓦,京城开封城内空地稀少,取土要到郊外,路途遥远;
二是大量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需要从外地运来,而码头在郊外的汴河上,离建筑工地很远;
三是失火后皇宫里原有的破砖碎瓦等建筑垃圾需要运出京城。三件难题,费时费力费钱,如此颇费周章的难事让众人唉声叹气,束手无策。丁谓经过缜密思考,提出了周密翔实的计划,三招妙棋,步步为营,环环紧扣,完美地解决了这三道难题。首先,在施工现场,向汴河方向挖了几条大深沟,从沟里挖出来的土用于烧砖瓦。其次,将城外汴河里的水引入大沟,相当于将运河挖到了皇城根,从外地运来的建筑材料不用在码头卸船,直接运到了建筑工地。这样就解决了运输问题。最后,等材料运完,工程竣工,把沟水排干,再将建筑垃圾填入沟内,使大沟再次恢复为平地。就这样,三道难题迎刃而解,工序严谨紧凑,压茬协同推进,有条不紊,一气呵成,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更是节约了时间,原来估算工期至少需要15年,丁谓只用了7年就完美收官。

丁谓不仅为建筑工程学上创造了一个经典案例,同时也为中华词库留下“一举三得”这个成语。丁谓不但精于工程管理,在稳边固边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在四川主政期间,丁谓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多稻米少盐,为了稳定边疆,采用以盐换粮的办法,既安抚了因缺盐骚乱的边民,又解决了当地驻军粮食不足的问题。他又奏准黔南边民养的马可以到市场上自由交易,增加收入。政府主动购马,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驻守四川五年,边疆一直宁静无事。宋真宗曾问丁谓,如何才能使边防永久安宁?丁谓回答说:“只要朝廷所派的官吏不邀功生事,以安静为胜,就能平安无事。”

实事求是地讲,丁谓是个天才式人物,机敏聪颖,多才多艺,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书过目辄不忘”,几千字的文章,读一遍便能背诵。他为官勤勉,在多个方面都有建树,为国家做出过很多贡献。然而就是这位才能卓著的干才,却是后世人眼里的北宋“五鬼”之一,是个大奸臣。“德”与“能”,竟如同冰炭同炉一般全都集中在他身上。这其中又有何玄机呢?触摸历史的细节,方知其奥秘。聪明强干、能力超群的人很可能因为错误的价值观而变得恐怖邪恶。丁谓为士大夫所诟病的行径主要是阴险狡诈,为了权力的欲望改变了初心,扭曲了灵魂,丧失了道德底线。他的种种努力,初衷并非是忠君报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是为自己邀宠固位,阿谀顺旨,讨好皇帝,做事“多希合上旨”,对皇帝“东封西祀”好大喜功的行为,不加规劝,反而绞尽脑汁筹措经费加以实施,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他还勾结太监,处心积虑地陷害寇准、李迪等国家忠义重臣。抓住寇准工作中的失误,与刘皇后合谋,三贬其官,最后,丁谓取寇准而代之,升任宰相。“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独揽朝政,为所欲为,把寇准贬到雷州。并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当时的老百姓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欲得天下兴,须拔眼中丁(丁谓)。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寇准)。”

现在人们说曲意逢迎,刻意讨好,谄媚他人为“溜须”,这就是他俩之间的典故。宋真宗时期,寇准为宰相,丁谓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寇准是北宋的大功臣,也是一代名相,起初对丁谓很是欣赏,有提携之恩,丁谓对他是毕恭毕敬,唯命是聽。某日,他们在一起用餐,汤水淋漓,污了寇准的胡须。丁谓站起来为之揩拂,即溜其须。寇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邪?”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便是“溜须”的由来。丁谓与寇准,也就成了奸邪和刚正的极端范例。对于丁谓的人生悲喜剧,历史早已盖棺定论,为他贴上了专权误国、败坏朝纲的标签。对此,我们无意做过多评价,但对于这样一个黑白特点都很突出的人,应该怎么样安排才能扬其长控其短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生在唐太宗时代又将如何呢?

管子曰:“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唐太宗李世民其文治武功光耀古今,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他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依靠群星璀璨的文臣武将,功德兼隆,开创了“贞观之治”。就用人而言,唐太宗李世民与宰相封德彝有过这样的对话。当时太宗命他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人。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并以“岂借才于异代”来责问他。用人之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同样,“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管理者就是要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人无完人,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世间没有诸事皆能的全才通才,万万不可求全责备。“明主无弃士,良匠无弃木。”

不但俗世凡间如此,佛国仙界也是这样。去过佛教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寺庙大门,正面供奉的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满脸威严拿着金刚杵的韦陀。但是,相传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其实并不在一起,他们各自掌管一个寺庙。在弥勒佛掌管的庙里,因为弥勒佛圆面大耳,长相慈悲,天生一副乐天派,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每日笑脸相迎天下客,这座寺庙宾客盈门、香火旺盛。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什么都不在乎,大大咧咧,粗枝大叶,不善于理财。在管理上也是稀里糊涂,虽然来的人很多,但依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而韦陀掌管的寺庙,正好相反。韦陀菩萨整天没有笑脸,天生一副严肃表情,无论见谁都像别人欠他钱似的。庙里来的人越来越少,门可罗雀,冷冷清清。但韦陀这边的账目却管理得十分清晰,寺庙里的事情也安排得有条不紊。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把这两所寺庙合并在一起,并做了分工,弥勒佛负责公关,坐在大门口,笑迎八方宾客。韦陀铁面无私,一丝不苟,则让他负责财务和管理寺庙的纪律。两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从此,寺庙管理得井井有条,香客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佛祖依据弥勒佛和韦陀的特点,并恰如其分地利用了他们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把他们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很多时候,精彩都是搭配出来的。分槽喂马,合槽喂猪。人才的成长,同样需要环境的造就。我们很难想象,在唐太宗的人才团队里,难道个个都是十全十美的“圣人”吗?这等幸运的美事怎么可能都扎堆降临在他们头上呢?人才济济,精英荟萃是集体,是团队,但就个体而言,又有长有短,各有特点,最关键的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能够因人而异,量才适用,将这些人依其专长特点运用到最合适的岗位,“集众人之长,补一己之短。”在集体里,个人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拉长;
而个人的劣势,则有效地得到抑制,形不成祸端。每一位成员,在这个集团里都能尽其所能,发挥优势,经营长处,控制不足,书写人生华彩篇章。唐太宗带领核心团队,君臣一心,励精图治,雅人容物,相互补台,不走极端,形成最优组合,实现最佳搭配,“合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功”,进而让整个国家步入了政通人和的贞观盛世。

丁谓就没有得到这么多幸运的眷顾,那么他的人生尴尬究竟拜谁所赐呢?非得让他当“坏蛋”吗?如果能让他生于唐太宗时代,且不说丁谓的聪明才智必然有更广阔的舞台,就是他的短板、劣势也可能会被淹灭掉,不让其有显露的空间。倘若如此,“小人”丁谓或许就不会留下千年骂名,也真有可能以一个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吏面目出现在历史上了。可惜,世界上没有这么多“或许”。人生,有时也真的很难说。

知止——从大禹绝旨酒到张金拔教子绝仕说起

世间喧嚣纷扰,充盈太多诱惑。要是能够在诱惑面前“知止”,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官,必然都能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平顺。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仪狄擅长釀酒,大禹的女儿请仪狄把酒进献给了大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面对美酒这种甘之如饴诱惑的时候,头脑冷静,及时“知止”,终究成就了这位中华民族光照千古、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人。做到“知止”是很难的,因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自己要给自己“叫停”,要心中有“界”,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要“忍得住”,要“有定力”,要“不动心”。如同喜欢抽烟的人戒烟一般。就像宋代朱熹所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止者,必善自律。“惟圣妄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如果动了妄念就是狂人,狂人如果克制住自己的不良念头不动,就能进入圣人的境界。圣贤与凡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知止”。

纵观史籍,凡青史留名、为人称颂者,无不是头脑清醒,循理依法,逢利必思害,遇福必虑祸。这些历史精英都能够很好地规避人生风险,使自己少走弯路,少涉险滩。成长,就是一个知错即改,不断化危为机的过程。正所谓“知足者富,知止者久”。在清朝就有这样一位“知止”者,他就是张金拔。张金拔是道光年间的进士,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人,一生为官清廉,强毅正直,恪尽职守,重教尚贤,政绩卓著。也正是由于受到这位从土楼里走出来的进士的影响,这个闽西南偏僻小山村民风淳厚,敬贤重教,书香世家延续数百年至今。张金拔中进士后,出任甘肃省宁县县令,他清廉为官,勤于政事,当了一年县官,却倒赔了300两银子。除夕回家过年,对家人说:“官不好当,既操心又赔钱。”他的长子也中过举人,就对他说:“您年纪大了,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当官,劳累不堪,还是儿子替您去当吧。”据说,儿子代他当了一年县官,年底回家带回了3000两雪花纹银。张金拔一见,怒气冲天,大声怒斥:“你听说过这句老话没有:‘一辈子贪官,三辈子绝户。像你这样为官,岂不是让我张家断子绝孙吗?”张金拔责令儿子把多出来的银子退了回去,并从此不准他出去做官。“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张金拔无疑是清醒的,自古当官发财两条道,想戴官帽就别想鼓腰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让儿子绝仕,极有可能少了一个贪官,为家族的千里之堤堵上了一个蚁穴,扫除了一个潜在的隐患,让他勤于读书治学,则多了一位博学多才之人。究其一生来看,张金拔虽然没有大开大合的激荡人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对家乡的影响如溪涧的潺潺流水,润物无声,厚重而深远。他在家乡创建了“曲江文会”研讨学问,鼓励后代发奋读书,用自己的心智点亮了他所生活的世界,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家族的走向,堪为标志性人物。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他身体力行,孜孜以求,德行敦厚,操履清洁,善始善终,让当地耕读传家,蔚然成风。时光流逝,数百年来,文脉在传承守望中发扬光大,这个地方人才辈出,绵延不绝。他本人也应了孔夫子所说的“大德必得其寿”,80岁而逝。时至今日,“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深耕沃土植新苗,崇文尚德振家声”等家训楹联,仍悬挂在张金拔故居南欧村植槐楼中厅内,已经浸入了这块土地的血脉,成为后世之人传承的文化基因,恐怕这才真的是这方热土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智勇多困于所溺。”与动物不同,人是会感到无聊的。即使生活所需已备,总是还有富余的关注力。人都有自己的情趣、禀赋,都有自己喜好的兴奋点。对于一般人来讲,小的爱好、特长,陶冶情操,打发富余时光,无伤大碍。但,智者必不给“诱惑”以心起涟漪的机会。好“赌”的人常在赌场里闲逛转悠,贪“财”的人去掌管钱财,爱“酒”的人看管酒库。人性使然,这种安排恐怕不容易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好的办法就要像大禹一样,疏仪狄,绝旨酒。像张金拔一样不让儿子走仕途,一辈子做学问。不给这个负能量的诱惑留下任何发酵、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心若“失衡”,行必“失守”。

历史上,经不住诱惑而败事毁家亡国身死的人比比皆是。三国时期,吕布勇武过人,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但他唯利是图、反复无常,一而再再而三地“认干爹,杀干爹”,是个“小人”的写实版,沦为“三姓家奴”,最后欲改换门庭而不得,落得被吊死白门楼的下场。北宋宰相蔡京位极人臣,身居高位,权势熏天,却迷恋金钱,贪婪成性,骄奢之极,人品奸恶,且“贪益甚”,几十年如一日地贪污,拥有巨额财富,整日锦衣玉食、宝马雕车仍不满足,甚至挖空心思做假账,领双份俸禄,最后结局如何呢?子孙被杀,本人80多岁在贬谪途中活活饿死。这种人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与齐人之女“欲东家食而西家宿”又有何异呢?大唐名臣狄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政绩卓著,但一世英名却因教子无方而蒙上污点。史书载:狄仁杰有个自命不凡的儿子狄景晖,他为官贪婪暴虐,声名狼藉,劣迹斑斑,以致境内民愤鼎沸,怨声载道。狄仁杰将其罢官削职。后来,不少大臣求情,狄景晖也跪地表示悔过自新。谁知,狄景晖官复原职后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气焰熏天,骄横跋扈,为人猖狂。深受欺压的老百姓因此迁怒于狄仁杰,以致将记载其一世英名的“德政碑”当众砸毁。“德政碑”是狄仁杰以自己的官德人品赢得的丰碑,却因儿子居官无状而被毁。其实,知子莫如父,狄仁杰在儿子问题上功败垂成晚节不保的关键,就是明明知道儿子志大才疏,德不配位,根本就不是从政为官的材料而非得让他走这条路。一手好牌,都是自己打烂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人生的平安符,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政者最好的底牌。“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居安思危,做好防范,以备不测。对国家如此,对个人又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适度方能气度,安分才得安生。

人生犹如河流,都是从过去走到今天通往未来的。要想让人生的一湾碧水清澈如许,那么奉行“知止”的本色不就是“源头活水”吗?

猜你喜欢丁谓寇准“溜须”典故的来历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31期)2021-09-05“眼中钉”的由来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1期)2020-03-30名臣的遗憾民间故事选刊·下(2018年6期)2018-06-22寇准与水晶饼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7年10期)2017-11-08『趋炎附势』来自于一根筋山海经(2016年1期)2016-03-28北宋名臣寇准与邯郸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2-27寇准的胸怀人生十六七(2015年28期)2015-11-16学会变通,远离职场“冷宫”百家讲坛(2012年16期)2012-02-11拂须之谄文苑(2011年7期)2011-08-15名臣的遗憾感悟(2009年5期)2009-06-03

推荐访问: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