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主体建设探究

曲 成,王 淇

(黑龙江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的教育职能使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产出地、灌输地、示范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是否完成传道铸魂的教育使命,关系到是否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维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第一要义是强化主体力量,三大主体桴鼓相应,共同体现教育、管理的职责。

高校聚集了一个时代最优秀的青年,是社会价值导向的思想源泉,代表着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战略性、持久性的重大工作。

1.高校是青年人才的汇聚地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在校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大的行动力,渴望实现理想抱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能够自觉调动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才智,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正是因为青年人所具备的潜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校的大学生也是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能够积极接受学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主动为适应社会做好思想准备,为服务社会锻造实践能力,致力于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因此,高校是青年人才的汇聚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青年人才。

2.高校是社会价值导向的思想阵地

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往往体现着未来社会的价值趋向。西方社会也把分化、腐化、愚化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作为渗透西方价值的目标,不断向青年大学生兜售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娱乐至上主义等腐朽思想。如果西方社会错误的思想观念入侵到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将难以占领思想高地。如果非主流意识扎根青年大学生的意识中,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难以发挥思想“总阀门”的作用。因此,青年大学生只有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思想基准,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科学社会主义蓬勃的生命力。

3.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

西方社会瞄准了我国高校承担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认同的重任,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区,借助学术探讨、学术论坛等文化活动,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侵染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些同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左右青年教师、青年学生的判断,极易引发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极大地威胁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高校坚持除浊扬清,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引领校园舆论,高校成为了镇守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积极应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出发,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主动争夺意识形态主阵营,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发声、传播。

1.有助于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现实反映。

从实际情况上看,西方社会利用意识形态斗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妄图使政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抛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人民质疑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西方敌对势力始终寻找机会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香港“占中事件”“修例风波”本质上就是西方敌对势力以香港为突破口,企图将“港独”思潮带来的共振效果推向大陆,对大陆进行“颜色革命”。

从理论层面上看,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乎到民族、国家的安全。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要素,在统一思想、维护政局稳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是实现国家安全的助推器,在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防范和平演变,构建国家政治安全,奉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为此,高校恪守意识形态教育职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思想根基,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引擎;
带领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系统而全面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
助力大学生通过意识形态教育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觉以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抗不良社会思潮。

2.有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校是多种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地带,是复杂多样的思想观念交汇地。高校站稳办学立场,旗帜鲜明地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矢志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关键所在,根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

高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顶层设计,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结合,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以实现理想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以强大信念催生大学生的行动力,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锤炼先进道德品格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价值判断与选择,通过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广大大学生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

3.有助于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随着我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号召力不断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妄图用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够丰富,认知水平不高,辨别能力不强,判断能力有限,同时又满腔热情,极易冲动,在错误思想观点的侵染下,容易走进西方社会设下的圈套,偏离社会主义轨道。有害思想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境地,导致思想偏差,产生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行为,这些表现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够完善,应着眼于意识形态安全主体、环体、介体、载体等方向建设,建立健全主客体协同机制、预警机制等相应的机制体制,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构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营造风正气清、昂扬进取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在沐浴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端正政治态度,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激发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潜力。

学校的领导主体、教育主体、管理主体形成“三位一体”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体。高校党委是意识形态安全的统领者、策划者,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发挥着领导主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则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组织者、践行者,成为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教育主体。以高校宣传部门为代表的行政人员成为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执行者、监督者,承担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体责任。三大主体协同并进,通力合作,共同发挥管理、教育、服务的作用,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合力。

1.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导主体职责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等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党管宣传思想工作、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新时代高校党委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核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负责人,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政治高度谋划意识形态工作新思路,提升意识形态政治鉴别能力;
主动从政治上观察意识形态工作动态,增强意识形态政治敏感度,洞察意识形态工作隐患,提升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在准确理解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科学落实具体策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方略的落实能力。

首先,落实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责任,发挥党委政治导航作用,组建政治水平高、信仰坚定、业务精湛的领导集体,提高领导集体政治站位,重视每一位党委成员的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强化学校党委领导集体率先垂范的作用。

其次,巩固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意识形态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并重,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带头形成党委与行政共商定、共部署、共推进的格局。

最后,高校党委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建设,引导各行政部门、各院系共同参与意识形态工作,形成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各尽其职的工作机制,依据“谁主办,谁负责”的宗旨,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清单,融入干部监督考核体系,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责任化,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范式。

2.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任务

教育主体遵循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的路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线,联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工团等相关部门,形成多部门、多院系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育人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落实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固守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全面统帅学校意识形态教育。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以真懂促真教。一方面,教师根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悟真理,在深刻透彻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诠释新的实践条件产生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融入教材、融入课堂,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树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仰,以真信促真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以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鼓舞学生,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将创造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统一起来。通过教师的“思”与“信”促进学生的“学”与“用”。

专业课教师以传送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培育职业道德为职业追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频共振,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4]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应深入挖掘、全面提炼、系统总结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形成知识体系、思政元素体系,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课程本身的思想讲出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物理思想和物理思维,等等”[5]。

辅导员主要在课堂外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辅导员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从工作性质上看,辅导员与大学生直接联系,便于沟通,同时,大学生对辅导员具有依赖心理,往往第一时间向辅导员反映问题,辅导员扮演了大学生生活导师、心理顾问、裁判员等角色。多重身份使得辅导员能够随时掌握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行为举止,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思想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促使大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理论,实践中外化行为。

党政工团等部门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体现在党课培训、青马工程、党的重大会议精神宣讲等活动中,以最新的政治理论引领时代发展,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提供行动指南,以先进的理念推动青年与时俱进,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可缺失的枢纽。

3.凸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主体职能

管理主体在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充分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整合、运用校内资源及社会资源,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管力度。

首先,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主体树立战略思维。高校将意识形态工作放置战略性的高度,从大局出发,着眼未来,审视国内外最新形势,预测发展趋势,主动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形成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意识形态工作战略论述。

其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主体树立防范意识。宣传部等行政部门和各院系领导必须时刻关注校内师生思想动态,鉴别并排除非主流意识形态,果断处理意识形态领域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出台预警方案,提高对危机问题的应变能力。

最后,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主体积极建立全面而系统的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一是创建协同制度,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系统,需要多方协调,共同推进。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仅需要校内各部门共同发力,而且需要校外公安、监察等机关的帮扶。建立协同制度就是在校内形成意识形态安全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结构优化,形成校内各方齐抓共管,校外职能部门协调组织,内外互通的协同机制。二是健全意识形态监督考核制度,党委组织各行政部门、各院系负责人制定监督考核的详细内容、具体方法、完整程序,促进监督考核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宣传部门负责监督考核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明晰职权的基础上,加大监管力度,包括着重监查三大主体的政治立场、政治觉悟、政治能力,加紧督查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严格把关意识形态工作质量,持续监督课堂、互联网、学术讲座等意识形态阵地的运用情况等。三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领导干部晋升、选拔应依据其意识形态工作成果,优先考虑政治素养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强的干部职位提升,教师评定职称也应考虑其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为意识形态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赏,按照党章党纪严惩未能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职责、破坏或阻碍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

形成“三位一体”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主体架构,明确三大主体职能,是高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领导主体、教育主体、管理主体协同并进,相互促进,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领导权,铸牢抵御社会思潮的思想防线。

猜你喜欢马克思主义主体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探究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