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研究

李玉翠

(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描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1年1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影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影视艺术优势,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

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影视剧也热播于各大卫视及网络视频平台。2020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 《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各级电视台特别是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加大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购买、排播力度”[1]。从 《花繁叶茂》《一个都不能少》《山海情》到 《我和我的家乡》《十八洞村》……一批批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火爆破圈,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单日收视率“破2”,《山海情》“破1”,豆瓣评分达9.4分[2]。这些影视剧立足中国现实,将国家视角中的脱贫攻坚主题与平民视角中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为人们呈现出了具有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本文以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为样本,以创作内容与共情传播为切入点,审视与剖析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是如何书写新时代乡村变化、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光辉图景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文艺工作者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影视剧创作工作的重要批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进程中,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努力创作出了诸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第一,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为观众全面展现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传统媒体、新媒体都在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做强做亮脱贫攻坚主题宣传,但是,贫困状况、建档立卡、精神扶贫、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问题涵盖内容很多,涉及面也很广泛,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并不能非常全面、形象地予以宣传报道。而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影视作品可以通过故事化的叙事,将脱贫攻坚中国故事融入到创作当中。比如,电视剧 《花开山乡》讲述了“空降”到芈月山村的“第一书记”与当地村主任之间相互对峙,最终带领村民保护山村环境、共同致富的故事;
电视剧 《在希望的田野上》讲述了青年大学生下乡扶贫、振兴乡村教育的故事;
在电视剧 《山海情》中,观众可以看到“移民搬迁”的艰难曲折;
在电视剧 《最美的乡村》中,观众可以看到建档立卡评定过程中村民之间的争夺、退让,以及背后的民心百态……正是因为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的播出,人民群众不仅对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对这类影视剧的创作也产生了广泛认可与热烈回应。

第二,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真实讲述了发生在扶贫一线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自知自觉、自力更生的农民形象,用剧中小人物的成长和改变来反映时代变化。关于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参与是基础,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3]在电视剧 《山海情》中,以马得福、马得宝、李水花等为代表的村民,在种菇致富过程中经历了从迷茫无为到自知自觉再到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他们积极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思想,勇于实践,敢于作为,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新风貌。比如,李水花跟着凌教授学种菇,在他的帮助下成为了种菇能手,并且积极帮助其他村民,在这一过程中,李水花越来越独立自信,不仅帮双腿残疾的丈夫开起超市,还借助医疗假肢让丈夫重新站了起来。在电视剧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教育局局长李世涛带领张楠等人下乡扶贫,振兴乡村,指导白果村村民种植车厘子,从克服车厘子冻、虫害到打开销售市场,他们凭借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收获了成功。

图1 电视剧 《山海情》剧图

影视剧的虚构叙事如何找到影像叙事的着力点,使观众通过影像话语实现叙事上的认同,是创作者面临的难题。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的叙事模式主要为:立足“扶贫”与“被扶贫”,依托“扶贫”这一条主线,讲述“第一书记”们响应国家号召,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故事。

第一,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叙事空间的选择特别注重“在地性叙事”的呈现,使得每部作品都具有实实在在的叙事空间。比如,《山海情》的叙事空间是宁夏西海固地区、《花开山乡》的叙事空间是河南南阳、《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叙事空间是贵州铜仁、《金色索玛花》的叙事空间是四川彝族聚居区……空间作为叙事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人物塑造和情节递进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逻辑建构功能,即使剧中所涉及的地域名称并非真实,观众依旧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相对应的地点,并与现实世界中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叙事相连接。此外,“在地性叙事”还呈现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比如,《金色索玛花》中的彝族火把节庆典、《江山如此多娇》中的山歌对唱和摆手舞等,这些地域文化元素深入细致地与故事情节相融,为观众呈现了更直观、更具审美性的观赏效果。

第二,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直击脱贫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新问题、新痛点,展现了精准发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满怀希望的主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帮助贫困群众摒弃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的观念,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
扶智就是通过科技培训、帮扶指导等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务工经商的技能,组织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他们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比如,电视剧 《在希望的田野上》全面呈现了“生产容易、销售难”“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难”等问题,剧中扶贫干部带领白果村村民盖大棚种植车厘子的实施过程,以及开展扫盲班和技术培训班的扶贫故事,是乡村真实发展状况和扶贫办法的客观展现;
电视剧 《山海情》真实反映了当地村民一开始对吊庄移民、异地搬迁、种蘑菇的抵触,揭示出扶贫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精神贫困问题。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共同推进,不仅加深了人民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知,也使贫困群众认识到只有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才能真正摘掉贫困帽子。

图2 电视剧 《在希望的田野上》剧图

“共情”这一术语最早运用于心理学范畴,主要表现为主体与对象情感同化后所产生的共鸣,指“观众对艺术作品或其他视觉形式的积极参与,是其身体与感知对象之间相互交流的体验”[4],这一体验活动往往是在无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共情的产生需要传播活动来完成,共情传播是“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景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行为过程”[5]。笔者通过分析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在叙事风格、人物塑造中所具备的共情审美,解读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如何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共识,从而为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共情效果的互通和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递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第一,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在增强观众观看欲望的同时,形象地呈现出推广普通话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首先,轻喜剧的叙事风格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趣味。比如,电视剧 《花繁叶茂》中王迅饰演的村主任唐万财便是一个略带喜感的人物,他讲着一口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以贴近生活的表演将这个外表憨厚实则满脑子主意,虽好吹牛却又踏实肯干、充满责任心的农村干部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有趣。其次,地方性方言增加了剧情的喜剧效果。比如,《花繁叶茂》中经常出现的方言“跑得快”“马脑壳”“搞哪样”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山海情》中所有演员都使用方言进行表演,陈金山所讲的福建普通话更为整部剧增添了喜剧效果。最后,巧妙运用方言产生的“梗”来凸显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比如,《遍地书香》中,椿树沟村旅游开发项目的开工仪式上,村民李化边在政策宣讲过程中因为山东地域特点的普通话造成了“叙事梗”,暗喻了在扶贫工作中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第二,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在创作中,刻画了一批贴近现实生活,能够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鲜活人物形象。近几年热播的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的主要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均可找到原型,比如,《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为福宁村原村支书谢兴昌,现实中谢兴昌的移民奋斗史要比电视剧中艰苦很多;
《花开山乡》中白朗的原型是淅川县毛堂乡银杏树沟村的第一书记王涛,从繁华的北京到偏僻的小山村,王涛用满腔热情、敢打敢拼的精神带领当地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电影 《十八洞村》立足当下“精准扶贫”政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最终成功脱贫的励志故事……

第三,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立足乡土文学的创作,不仅让观众对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产生了更多的认知,也使观众与影视剧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卷入。首先,主创团队的调研使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创作达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在国家广电总局推荐的部分重点脱贫剧目中,大多数剧目的创作团队都深入到扶贫一线,对原故事人物、事件进行了大量调研后,才将真实的扶贫材料融入到影视剧的创作当中。比如,电视剧 《山海情》在拍摄前,主创团队前往西海固地区采访时,由于此前吊庄移民户的经历曾被表演过舞台剧,但是并未受到观众喜爱和关注,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十分配合。随后,《山海情》的编剧之一王三毛提出,放弃常规的主题类型剧主线,将拍摄主题由西海固的变迁转为14万吊庄移民户的心灵史,而恰恰是吊庄移民户们搬迁的经历和心理变迁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其次,脱贫攻坚主题影视剧在影像呈现中,不仅注重打造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具有年代感的细节,也打破了当下“颜值崇拜,颜即正义”的错误观念。比如,《山海情》中黄轩、张嘉益、热扎依等演员都是脸蛋黝黑、脸颊带有一点高原红,再加上当地方言,真正实现了人物与环境场景的完美统一。

扶贫是新时代真实发生在观众生活中的中国故事,这样的重大主题在创作中,不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在新时代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使命,也为脱贫摘帽、实现共同富裕注入了精神力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赢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影视工作者围绕重大宣传节点,将焦点对准“脱贫攻坚”主题,努力还原了脱贫攻坚的时代史诗画卷,这些影视剧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于人民群众,以贴近观众审美趣味的叙事态度,实现了观众与影视作品在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

猜你喜欢 山海共情影视剧 丝路•山海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山海涧》青年文学家(2022年2期)2022-03-17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2021年6期)2021-05-23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山海添色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一湾山海融“四美”商周刊(2017年24期)2017-02-02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