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民国史值得看吗【值得一读的《民国书法篆刻史》】

  我认识孙洵老师已经20多年了,一开始,是在专业的书法报刊上读到孙老师的文章。后来,他接连出版了《民国篆刻艺术》《民国书法史》《乾嘉学派与书法》等专著。孙老师为人随和,不保守,年龄虽长,但才思敏捷,反应尤为灵敏。讲话时,声若洪钟,老远就能听到他的议论……他讲课之时,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听来颇有情趣。
  2009年深秋,在南京市文联小剧场,孙老师主讲《“民国书法史”的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从讲课开始直至结束前,他两次讲到撰写的《民国书法史》和《民国篆刻史》这两本书的缺误、失载与评论不当的地方。我心中想,任何一部专著的写就,都如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天下哪个妈妈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看在眼里怎么都舒服,怎么宠着都不嫌过分。为何这位老人却老是数落自己两本书的缺点呢?
  原来有出版部门经过市场调研,这两本书早就脱销,想再版。可是怎么说,孙老师也不肯1+1=2。他想统一两书的体例,重新“洗牌”,重新组合,从头撰写。所以,借这次办讲座,想听听家乡父老、书法篆刻界朋友们的意见。他寓意深刻地说:“要写好《民国书法篆刻史》最好还是由一位南京学人来承担。”很多在场听众都笑了,说:“那肯定是你了。”讲课结束后,他悄悄告诉我:“都快完稿大半啦!”
  书稿完成后,孙老师让我帮助审读一遍,望我多提建设性意见。上编是《民国书法史》,经修删补正之处就有1254处,大部分原来的人物肖像、文献与书法作品都换成“新”的,颇有“老店新开”让人眼睛一亮之感。比如辛亥革命前后与孙中山齐名的黄兴(人称“孙黄”)有楷书七言联入书,实在是很罕见的。原书中误收的逐一删去,失载的悉数补上,可见其功力。下编《民国篆刻史》从上层的外交使团向派驻国呈递“国书”(由政府首脑签名盖章)、中医师的病历与处方、民间所有经济性质的合同、契约等,凡签名者必须钤盖姓名印。于是,出现了自上而下、从城市到农村的“木头戳子”“牛角戳子”(印章)及有钱有身份者的金戒指姓名印(书中附有实物与彼时“印章盒”的照片),颇具民族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
  作者既介绍了“父传子”“师传徒”的历史延续,也详尽叙述彼时艺术院校开篆刻课的专业师资与特点。对民国时期社会底层以楷书入印兼刻篆书的“刻字匠”与文人学者介入的篆刻创作并存的生存状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估。在印史印论上,此书只是简要的引证。比如黄宾虹对古玺�的研究,作者在注释里说明具体书目,出版单位与出版日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阅。这样一来,既方便研究者,也节约了史书的版面。他把有限的版面都尽量用在必须考释与阐述的专题上,如“黄牧甫(士陵)他既非高官,又不是院校教授,本人还没有活到民国,可是除两位亲炙弟子外,很多名家都按自身条件去‘私淑’黄牧甫……”。
  《民国书法篆刻史》现已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孙老师在后记里说:“此时此刻,我仍然惶恐不已,写的是否合适要由广大读者与业内人士的认同才是。诚然,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人生暮年,做了一件实事。”孙老如今已年届76岁,却仍保持着谦逊的君子之风。这部艺术断代史,确值得诸君一读。

推荐访问:篆刻 民国 书法 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