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赵国麟铭石渠澄泥砚】石渠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用绢袋淘澄汾水河泥,放入适当的添加剂,干固以后,入窑中烧成砚材,然后雕琢成砚。其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加之取材方便,故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原料及烧制火候所致,故澄泥砚有各种不同的色泽,有朱、紫、黄、绿等色。澄泥砚起于唐,兴于宋,在宋代已总结出一套澄泥砚制法,见著于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及米芾《砚史》。制作地区有山西汾河沿岸的绛县,河南的虢州、相州,山东的柘沟镇,河北的滹沱河沿岸等地,明代以后南方亦有制作。澄泥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就出现了多种形式,自然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及特殊原料制作的文化产业。
  这方清代赵国麟铭石渠澄泥砚(见图拓),呈正方形,鳝鱼黄,砚池凸出,石渠深凹,砚体不大,却有敦实古朴之感,双面雕作均为石渠式。正面周缘浮雕夔纹,夔龙或相背,或平视,或站立,形态各异。背面砚首题篆书:“在水一方”;砚堂内隶书铭:“磨而不磨,涅而不涅。慧珠呈润,白雪效洁。组织锦心,吞吐莲舌。得未曾有,何先人灭,地老天荒,青磷碧血”。有“国”“麟”篆书方印。砚堂的外侧有行书铭:“康熙庚辰(1700年)秋七月二十八日制,乾隆庚申(1740年)冬十二月五日追铭”。从砚堂外侧铭得知,此砚作于康熙庚辰年,四十年以后,乾隆庚申年赵国麟才在砚上刻铭。砚上铭文分别以篆书、隶书、行书书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底蕴,而隶书尤显功力,砚堂里的隶书铭文是其心志的流露。存世的赵国麟铭砚也大多为隶书,诸多博物馆收藏的作品,皆有赵国麟的隶书铭,可与此砚互读。配有红木天地盖。
  赵国麟,字仁圃,号拙庵,山东泰安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授长垣县令,兼管内黄县事,后升永平府知府、福建巡抚、刑部尚书、礼部尚书,乾隆四年(1739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乾隆七年(1742年)因事罢职,次年还居乡里,不久恢复其礼部尚书衔。赵一生潜心治学,著有《文统类编》《大学困知录》《书院口授讲义》《云月砚轩藏稿》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86岁病逝。古砚中经过赵国麟收藏题铭者,大多均为佳品,颇为难得。
  据清代朱《砚小史》中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沙,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朱砂澄泥之尤妙。”可见,澄泥诸色中鳝鱼黄为最佳。今呈这方澄泥砚,整砚鳝鱼黄,色泽鲜明,引人注目。其质地坚润如石,细腻精良,造型古朴,线条流畅明丽,雅致可爱。从此砚的工艺上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砚已经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已由实用转为艺术欣赏了。作为书写用的砚,早在战国时即已出现。而澄泥砚的制作,则是我国古代制砚工艺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方澄泥砚构思精巧,雕工完美,纹饰豪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制砚工艺的高度成就,确实是一件质地、造型、雕刻、书法俱佳的艺术珍品。 (责编:石晓)

推荐访问:石渠 清代 赵国 澄泥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