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谈音乐的发展]

  摘 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艺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历史贡献不容置疑。历史证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奠定了中国文艺的方向,推动了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而且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性文献。本文阐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对音乐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思想;音乐发展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94-0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指导延安解放区文艺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在当时的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政权以后,更是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和面貌。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战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各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海内外许多知识分子和作家来到延安和各根据地。这些地区陆续成立了各类文艺团体,出版多种文艺刊物。在根据地的民主气氛之下,文艺运动呈现出活跃的景象。先后来到根据地的作家创作了一批新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新的发展。群众文艺活动也开始蓬勃发展,各地组织了许多农村剧团,编演反映根据地军民生活和斗争的戏剧。群众性写作活动,也得到热烈的响应 但当时取得的这些成就,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从城市来到根据地的作家,一般存在不熟悉工农兵生活,不懂他们的语言,以及作家所运用的文学形式与工农兵群众在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上有隔阂等问题。对于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当时延安文艺界还存在一些思想分歧,诸如应该首先努力表现根据地的新生活还是为“大后方”服务,怎样处理歌颂根据地的光明面和批评其阴暗面的关系,怎样对待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学习政治理论是否妨碍创作情绪等问题。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思想
   1942年5月毛泽东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合影延安秧歌运动的场面。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同时也发动了文艺整风运动。1942年春,毛泽东亲自找延安部分作家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5月,毛泽东和凯丰联名邀请在延安的作家、艺术家举行座谈会。应邀出席者约百人。在5月2日的第一次大会上,毛泽东发表《引言》,说明开会的目的在于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他提出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学习问题,是当时关系革命文艺发展因而应该解决的问题。随后一些作家、艺术家在座谈会上围绕这些问题,相继发表意见。5月23日第三次大会上,毛泽东做了《结论》,指出为了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特别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在回答如何为群众时,提出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原则。他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一些理论、思想问题,毛泽东作了剖析,并且提出文艺界开展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思想斗争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发表的《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延安文艺座谈会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一)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完整体系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完整体系,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毛泽东从新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出发,指明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正确的途径,等等。
   (二)音乐作品的创作题材发生很大变化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延安根据地文艺家门在文艺整风中普遍受到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思想教育,他们积极深入工农兵,表现工农兵,自觉地把描写工农兵的生活斗争作为自己的使命。民族的、阶级的斗争和劳动生产成了作品中压倒一切的题材,工农兵在文学作品中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作为封建农村的基本矛盾的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得到较充分的表现。如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等)、《赤叶河》(阮章竞)等,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经济上的严重剥削和政治上的残酷迫害;歌剧《刘胡兰》(魏风等),描写了在对敌斗争的血火洗炼中成长的英雄;陕北说书《刘巧团圆》(韩启祥)、新秦腔《血泪仇》(马健翎)等新的曲艺形式出现,用以表现新生活。这时的作品一般都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农民在新历史时期心灵变迁的生动过程。
   (三)音乐作品抓住时代“脉动”,发挥出极大的社会功能
   1945年二月,鲁艺赶排大型歌剧《白毛女》,准备向七大献礼。6月10日,鲁艺向七大代表演出。当剧演到高潮,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唱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歌声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同起立鼓掌。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传达了中央书记处的三条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的创造是成功的。传达者还解释说: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所谓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剥削问题。这个戏反映了这种矛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斗争必然尖锐起来,这个戏既然反映了这种现实,一定会广泛地流行起来。不过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他,这反映了作者们的右倾情绪,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广大观众是不会答应的。1946年《白毛女》在张家口演出,“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痛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抗战胜利后,人们看了《白毛女》,对群众开展反霸斗争、土改斗争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部队干部战士起了一定的阶级教育作用。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艺文工团在锦州演出《白毛女》,剧至高潮时,台下“为喜儿报仇!”“枪毙黄世仁、穆仁智!”“打倒封建地主恶霸!”“打倒蒋介石!” 的口号声震耳欲聋。一个积极报名参军和支援前线的壮观场面,也随着《白毛女》的演出而进一步推向高潮。“为白毛女报仇!”一个时期内亦成了部队杀敌立功的口号之一。
   (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发扬民族文化
   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他以音乐为例说:“隋朝、唐朝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是西域音乐,还有高丽、印度来的外国音乐。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自己的音乐消亡了,我们的音乐继续在发展。外国音乐我们能消化它,吸收它的长处。”他强调“中国文化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这些思想对音乐发展方向,无疑是深刻而富有教益的。
   (五)音乐作品展现出延安文艺“民族化、大众化、中国化”的艺术境界
   1939年3月,冼星海运用优美的江南小调。陕北民间曲调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时代素材,创作出《生产大合唱》。3月下旬,冼星海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谱曲。他把西洋音乐与中国音乐创造性地结合,历时6天完成了这部杰出“音乐史诗”的创作。5月11日鲁艺公演,结束时,毛泽东激动地连说了几声“好”。这部作品,“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卑吝全消,发出崇高的情感。”周恩来从重庆回延安听了《黄河大合唱》,7月8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评价:“星海兄去延安,大后方的一切声音差不多都沉没了。而《黄河大合唱》却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从北方吼唱了起来。”之前,张寒晖运用河北省正定地区妇女哭坟的曲调,创作出如泣如诉的《松花江上》。总之,以《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为代表,一批杰出的时代文艺作品,展现了抗战初期延安文艺“民族化、大众化、中国化”的艺术境界。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讲话》号召:“中国革命的文艺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讲话》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讲话》依然是要推进我国文艺事业持续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进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2]毛泽东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6.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推荐访问:延安 会谈 座谈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