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传播的话语特征_文化传播公司转让

  摘 要:大众文化是工业化、都市化、市场化发展的产物,是全社会大众教育程度提高的结果,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网络文化既植根于大众文化的土壤,又以流行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它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具有形式多样、浅薄媚俗、自由开放、丰富独特的审美性、人文精神缺失等特征。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播;话语;特征
  
   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在我国出现。网络以它的科学技术的尖端性、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参与者的互动性、虚拟世界的亦真亦幻性,掀起轩然大波。在网络这一令人心醉神迷的虚拟天地里,时空距离不复存在,大众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声音、图片、视频、行为等话语符号,在虚拟世界进行精神创造活动,生产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特例正在全方位且深入地影响大众的观念、心理、行为、工作、学习、生活。网络文化植根于大众文化的土壤,同样以流行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它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具有形式多样、浅薄媚俗、自由开放、丰富的审美性、人文精神缺失等特征。
   一、话语的形式多样
   诸如:有在网络发表的具有影响力、娱乐性、炒作性、轰动性的、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门”事件,如艳照门、老虎门、日记门、旋转门等等;有在网络上写作并在网络上发表、具有小说创作特点的前途无量的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告别薇安》、《悟空传》等等;有运用过激言辞、忿恨咒骂且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进行的人身攻击,如人肉搜索等等;有令有的人欢天喜地、有的人“见光死”、有的人伤心欲绝的网络恋爱;有具有创造性、方便性、娱乐性、形象性、狭义性、易逝性等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如给力、hold、虐心、我爸是李刚等等;有雅俗并存、五花八门的网络视频;有敢于、乐于造就网络红人的网络推手,如他们打造的凤姐、二月丫头等等;有简便迅速地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意、人生态度、看法主张等的博客、微博现象,如日记博客、文学博客等等;有蕴含着交易的、丧失公德诚信的网络代写,如代写作文、代写论文等等;有仿造力强、模仿性大、具有草根性质的网络山寨文化,如山寨剧、山寨春晚等等。
   二、话语的浅薄媚俗
   现今我国的网络文化存在“三俗”即低俗、庸俗、媚俗泛滥趋势。
   网络文化的制造者们借助虚拟的网络平台在尽情“狂欢”。他们中有的居心不良,毫无遮掩地传播各种淫秽色情图片、视频以及暴力画面、文字等阴暗信息以袭击受众;有的素质低下,随心所欲爆料虚假、错误信息以误导受众;有的突发奇想,发掘、杜撰一些错字、怪字、别字甚至让人看不懂、难理解的符号的所谓的网络流行语以干扰受众;有的莫名其妙,肆意创造五花八门的“网络红人”以刺激受众;有的扭曲心灵,摒弃优美与崇高以侵害受众;有的唯恐关注不够,搔头弄首地不遗余力“秀”自己以吸引受众。不一而足。
   三、话语的自由开放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自由性和开放性,打破了大众的防范心理,激起了大众的发泄欲念。同时,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单向接受的局限,而是通过虚拟的互动平台,让大众自由、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让大众畅所欲言、表达心声、宣泄情绪、张显魅力、攻击别人、文学创作、信息共享。此外,大众还能够同时扮演多个虚拟的角色,说自己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其中,没有制度、没有次序、没有限制、没有干涉。心灵像插上翅膀悠闲飞翔。
   尤其是网络游戏,这一话语的交互性、动感性、刺激性、娱乐性、冲击性、震撼性、竞争性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无穷的诱惑力。只要你愿意或喜欢或迷恋,你就会日夜呆在网吧或家里的电脑前,你就可以玩得压力缓解、可以玩得天昏地暗、可以玩得心志迷离、可以玩得怅惘绝望……
   四、丰富独特的审美性
   当人类进入电子文化时代,被称为“第四大媒体”的网络借助于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文化所一贯强调的审美观念,突破了纸质文本的审美感受的传统性、单一性、被迫接受性,改变了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感悟方式,而在网络建构新的审美境界,审美空间则凸现直观化、符号化、幻像化。但是,不容置疑,网络文化具有娱乐、消遣的审美趣味,也具有新奇、刺激的审美感受。
   借助“门”事件、推手造就“网络红人”、网络游戏、明星做秀、博客与微博等话语传播的网络文化,无不具有浓重的娱乐、消遣的审美趣味,才引诱得如此多的大众乐此不疲、趋之若鹜。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同样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情绪和思维。网络的存在,而将受众牵引到一个无拘无束、妙趣横生、新奇刺激的审美天地,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同一平台尽情互动。
   代表现象之一,网络小说创作。网络小说可谓是网络文化的一枝奇葩。
   无论是蔡智恒、安妮宝贝、宁财神、今何在、李寻欢、邢育森、桐华、慕容湮儿等有名气的网络写手,还是任何其他的人,只要你点击鼠标、敲击键盘,谁都可以用飘忽、调侃、疏离的话语建构属于自己的“小说殿堂”,让受众备感新奇、刺激,如痴如醉。
   代表现象之二,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成功与影视“联姻”。例如:《山楂树之恋》改编为同名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泡沫之夏》、《倾世皇妃》、《后宫・甄�传》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等等。所有这些,无疑给大众带来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
   代表现象之三,网络流行语的建筑。词汇是词的总汇,包括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一般词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而相应产生出来的。网络流行语属于一般词汇。有的网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建筑了包括文字型、汉语拼音缩写型、英文字母缩写型、数字谐音型等的网络词语,给人以新鲜活泼、妙趣横生的感觉。
   五、人文精神的缺失
   当今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身陷扑朔迷离、纷纭复杂的新的社会氛围中,既感到新鲜、好奇、刺激又深感无所适从。由电脑及网络技术创造的幻像世界,又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提供给了年轻人尽情发挥的自由,他们利用帖子、图片、视频、作品、玩游戏等毫不遮掩地表达对物质的欲望、对现实的叛逆、对生活的失望、对情爱的迷恋、对享乐的崇拜、对感官刺激的快感、对友情的背叛、对社会责任的逃离;充分体现出自尊、自卑、自恋、自弃的消沉颓废的情绪;充分凸显媚俗、放纵的世俗表象。由此,使得网络文化严重缺失人文精神。
   网络文化则显示出:网络淫秽、虚假信息的传播,污染社会风气,造成社会恐慌;网络代写的不诚信行为,剥离了社会公德的合理性、价值性;网络游戏的吸引力,诱惑、控制着青少年的灵魂、意志和心理,以致可能危害社会、危害家人;网络小说的年轻写手们利用私人话语书写告别、流浪、死亡,表现欺骗、谎言、报复,讲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结果,消歇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销蚀了纯真、高洁、知耻慎行的美德,消逝了济世情怀。
   总之,网络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话语的使用会给社会和大众带来难以估量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因此,话语应当健康、纯净,才有助于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胡经之、王岳山.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周宪.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推荐访问:文化传播 话语 特征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