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素至孝 [清代旅蒙晋商孝思想研究]

  摘 要:旅蒙晋商兴起于清初,他们秉承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团结互助等思想,通过在蒙古草原的商业贸易,迅速获得成功。他们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践行孝道思想,赢得世人的称赞。就旅蒙晋商为人称道的善事父母、尊祖祭宗、传宗接代及竭诚尽忠等孝思想进行分析,努力剖析其当代意义,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旅蒙晋商;孝;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12-02
   旅蒙晋商是清代至民国初年持有官方发放的票照来往于内地与蒙古草原经商贸易的山西商人。旅蒙商始于清康熙西征噶尔丹时期,他们利用地理优势,捷足先登,兼为清军运粮与贩茶于一身,成功地进入蒙古草原。旅蒙晋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营理念,勇于开拓,勤劳节俭,称雄商界数百年。
  旅蒙晋商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勤奋敬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团结互助等为人称道的晋商精神,本文就旅蒙晋商为人称道的孝思想进行剖析,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1 善事父母
  孝最基本的伦理意义就是善事父母,它是一种内在精神上的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基于血缘亲情关系上形成的,是在对父母的自然亲情的推动下做出的。有民谣称:“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这句民谣反映出旅蒙晋商外出经商致富后回家盖房置地孝敬父母、供养子女的传统观念。由于旅蒙晋商在外获得财富,首要目标就是回乡买房置地,供养父母、子女,所以,善事父母往往体现在深宅大院中。在明清山西大院里,有许多设计精巧的砖雕、石雕、木雕,它们既体现了主人的审美情趣,又表达了对长辈、对家族的祝福之情。这些承载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艺术作品,以意、形、音的方式,暗喻吉祥富贵,五福捧寿(福寿安康)、麒麟送子(贵子临门)、五子登科(光宗耀祖)、猫蝶闹春(取耄耋之谐音)。善事父母最基本、最通常的责任就是赡养父母。孝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的,对父母的爱,不仅仅是内心的情感信念,更是行为意志的体现。
  孝不仅包含爱,也有敬的意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因此,善事父母不仅仅指父母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要顺从父母的意志,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章句上》)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在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旅蒙晋商家庭中,长辈拥有至高的地位,晚辈必须顺从长辈的意志。
  2 尊祖祭宗
  在古代,宗庙祭祀往往寄托着孝这一伦理道德观念。“夫祀,所以昭孝也。”(《国语・用语上》)肖群忠认为,尊祖祀宗的伦理精神在于:“报本返始、慎终追远、继志述事”。旅蒙晋商在致富后,将经营财富用于建祠堂、修会馆、义庄、置祠户、族田、叙族谱、开办书院、义学等,以此来光宗耀祖。在清代,捐输官位非常普遍,有经济实力的旅蒙晋商通过捐输使其由普通的商人一跃而成为具有功名的仕宦之家,从从六品到正二品比比皆是。他们捐官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为商业发展铺平道路,更体现了光宗耀祖的世俗追求,满足了商人的孝道思想,实现了尊祖祭宗的精神寄托。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继承先祖遗志,完成父兄未尽的事业,称之为追孝。孝即肖,也就是像。就是要效仿先祖、父兄创业维艰,积极进取,努力不懈的刚健精神。它要求子孙继续前进,而不仅仅是崇拜祖先所留给后人的恩泽,在其余荫之下祈福纳祥。旅蒙晋商在这种观念下,一代代生生不息,前赴后继,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道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寄托了中国人的追求抱负,它通过强调继承先人之志,表现出旅蒙晋商所特有的那种为家庭、为民族乃至为国家负责,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精神。
  3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章句上》)生儿育女是在延续天地生生之德,只有生命的延续才能继承先人之志,一切理想抱负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在古代,孝作为保障人口延续的一种道德约束,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生儿育女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否则就会受到社会歧视和舆论的谴责。
  旅蒙晋商由于严格的号规和经商的需要,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新婚之后便匆匆离家外出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自幼学习经商,十年都不曾回家娶妻生子。于是,有很多父母劝儿子回家延续香火的信件,或续嗣文约或卖子文约。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外出经商的儿子的信,希望儿子早日回家娶妻生子,延续香火。“自你外出生理,不觉数载光阴,……室内幼妇,子女无一,比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子有孙,时刻忧心,银钱自有命定,非人所能强为。倘若客中稍暇,即可急速旋里,家中居住一年半载,再出外生意未迟。”这封信言辞诚恳,无不表现出对生儿育女的焦虑与期盼。在处理生儿育女与事业这对矛盾时,旅蒙晋商通常很理性。年少时,往往以事业为重,待到一定年纪又果断舍弃经商,回家延续香火。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这句话是说,身体是父母给的,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不能轻易的损伤,这就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首要的孝,它既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又表现出对祖先生命的延续。
  4 孝的政治延伸――竭诚尽忠
  古人经常将忠孝连用,曾子将孝思想全面深化,使其具有普遍的意义,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全部和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准则,进而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并使之成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的统一体。曾子将孝与忠君联系起来,他说:“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忠君已经是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忠是孝的一部分。就这样,孝就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还包括社会中人们对君主的忠诚。“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固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孝经・士章》)
  人们常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旅蒙晋商中的许多人却选择将巨额财富作为自己优秀道德表现得物质基础,在富足之后主动让渡个人财富积极回报社会,他们中不乏对国家竭诚敬忠的优秀商人。作为清初八大皇商之一的范家,曾数次为清朝运送军粮。“康熙年间,清军数次出征西北,每次都是几万人或几十万人,加上路途遥远,粮草运输一直是个大问题。范家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主动提出为朝廷运送军粮。由于他们一直就在塞外经商,熟悉沙漠荒途运输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经过详细核算,深思熟虑之后,自愿以前几次出征三分之一的运费低价运送军粮。范家远途运粮,风险很大,曾遭受过重大损失。一次前线失利,范家运送的13万石谷米落入敌手,雍正皇帝得知实情后,准其据实报销,但他们却辞谢了皇帝的恩典,再拿出144万两白银补运损失的军粮,全力支持朝廷。”范家为朝廷运粮,历尽艰辛,却不图回报,做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使臣如犬马,则臣事君如国人;君之使臣如土贱,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章句下》)在清朝初期,旅蒙晋商受朝廷的恩惠,享有随军贸易的权利,在获得利润之后,始终热心公益,关心国家社稷。他们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的价值追求的驱使下,常常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甚至做出自我牺牲。
  5 结语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佳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还在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也要有一定的去处,以使父母放心,并使父母能够找的到,也好有个归期。旅蒙晋商抛弃了传统道德中的愚孝愚忠等消极观念,采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投身于商界,不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努力践行孝道,对我们当代人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8).
  [2]�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3]�穆雯英.晋商史料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3).
  [4]�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
  [5]�张正明.晋商兴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7).
  [6]�张正明.明清晋商及民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8]�卫东海.明清晋商精神的宗教伦理底蕴[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8,(3).

推荐访问:清代 晋商 思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