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境应成变革传送带]

  金正日去世之后,中朝边境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的记者在中国边境城市观察与采访,边境除了短时间关闭之外,并无异常。边境保持平静与稳定是好事,但是对于长久的和平而言,仅仅如此,还不够。中朝边境须成为朝鲜变革的中转站和传送带,唯有如此,才符合中朝两国的利益。
  
  中朝之间拥有1416公里的边境线,在边境上有丹东、珲春、图们等中国边境城市,这些城市也是中朝交流的中转站,鸭绿江大桥成为中朝友谊的纽带。饱经沧桑的大桥见证了中朝边境的历史变迁。
  
  中朝边界线首先具有军事政治的含义,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两国作为现代主权国家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勘定边界之后双方边防军进驻,各自守卫着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从大历史来看,这是中朝边界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此之前,中朝之间的界线并不严格,朝鲜半岛长期以来是明、清帝国的藩属国家。中国在历史上也曾多次为保护朝鲜半岛安全而出兵,明代出兵抵抗丰臣秀吉;清代出兵抵抗明治的日本,两次战争最终导致明、清帝国的衰亡,历史的经验是:一个强大的中国是朝鲜半岛稳定的基础。
  
  金正日去世之后,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中朝边境,关键在于观察作为军事政治存在的边界变化。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应该怀疑中国维护朝鲜半岛稳定的决心与能力,吊诡的是,核武器时代使得朝鲜半岛作为军事战略缓冲区的价值在下降。如果单纯从军事政治层面来看,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会成为中国的战略负资产。
  
  从地缘政治来看,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是中国前出海洋的两个支点,朝鲜半岛的稳定对于中国的意义自不待言。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的中国崛起,朝鲜渐进式的改革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朝鲜的改革不仅需要外部的资源,还需要改革的经验与知识,从目前来看,中朝边境是朝鲜输入变革能量的唯一通道,南部的开城工业园区在三八线附近,这一地带成为世界上兵力最密集的地区,不稳定的南北关系使得开城工业园区的象征意义多于实质意义。
  
  中朝边境需要成为一个和平区、经贸区,这样既符合中国东北振兴的目标,也是朝鲜改革的动力与依靠。
  
  对于朝鲜而言,经济改革似乎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了。当年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扬帆起航,朝鲜需要新的治国方略了,一个没有粮食和电力的国家是难以迈上“强盛大国”之路的。
  
  经济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金正日生前曾经推行过经济改革,收效不大,不了了之。2010年以来,金正日多次访问中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金正恩也随同访问。金正日希望通过了解与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推动朝鲜的经济发展,虽然朝鲜官方并不承认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但是中国的经验的参考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2011年6月,中朝两国共同建设两个经济贸易区,即罗先经济贸易区和黄金坪-威化岛地带。2011年11月,朝鲜派驻官员前往中国的吉林大学进行研修,学习经济特区的管理经验。当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深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开始的,短短30余年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然,改革的道路并非坦途,改革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经济特区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试水区。
  
  朝鲜的改革开放与中国东北地区的振兴是紧密相连的,中朝边境的图们江流域开发自1987年提出以来,雷声大雨点小,近来中国政府批复了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整合吉林省资源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开启改革风帆的朝鲜有望搭上这一快车,与此同时,没有出海口的吉林省也可以借道朝鲜出海。朝鲜的改革开放将极大地改变中朝边境,尤其是图们江流域的经济社会面貌,鸭绿江大桥将成为互利共赢的贸易之桥,而不仅仅是援助朝鲜的通道。
  
  中朝边境能否成为变革的传送带,根本取决于朝鲜是否接受中国的建议,开启改革的大幕。经济贫弱的有核朝鲜对于中国而言,更像难以舍弃的鸡肋,市场经济已然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有义务为另一个国家的不改革、不进取而提供长期背书。中国给予的援助应该是以朝鲜改革为前提的,亲兄弟尚且明算账,何况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呢?
  
  朝鲜新领导人推进改革开放具有天时地利之便。朝鲜最高领导人已经更换,留学瑞士的金正恩应该对市场经济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领导人更替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时机。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是朝鲜进行改革开放的依靠,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开发与振兴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固步自封,还是锐意进取,不仅关乎朝鲜一国命运,也关系到东北亚的安危。中朝边境的景观会成为商铺林立的经贸区,还是哨卡士兵丛集的军事重地呢?这是朝鲜新领导集体需要思考和回答的。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者

推荐访问:传送带 边境 变革 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