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13个革命根据地有哪些

  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转业后,有幸分配至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江西省横峰县,先后在该县民政局和文化局工作达40余年之久。由于从事民政工作,会经常深入到乡村去搞社会调查,几乎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泡在乡村与村民打交道。每到一个地方,善良淳朴的村民都会娓娓道起当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同志闹革命的故事,话语中透射出骄傲,眉宇间传递着自豪,那神情更像是一种不曾远去的思念。有些村民甚至还会拿出精心珍藏的苏区时期的各类凭证、票证等实物来展示。我因耳闻目睹许多苏区时期的革命旧址和文物,又通过阅读横峰党史文献等资料,终于明白了:老百姓内心珍藏的正是对人民革命和革命前辈的无限怀念和阶级深情。
  一张入社证的由来就是一个激动的话题,一枚红票背后就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我在横峰县这个当年的革命根据地工作和生活的日子里,曾一次次被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一回回被苏区人民的崇高精神所鼓舞。怀着对方志敏、黄道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者的无限敬仰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一往情深,在当年苏区百姓的引领下,我满怀景仰之情、虔诚之心,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革命文物收藏的殿堂。而且在收藏革命文物之路上一走就是30余年,至今仍然乐此不疲,并对“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常常会赞不绝口――
  这是一个艰苦创造的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源于弋横根据地,经历了“由戈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的历史发展过程。其鼎盛时期,先后由赣东北、闽北、化婺德、信抚、皖赣、皖南大小共6块苏区组成。包括赣、闽、浙、皖四省边界的50多个县,人口100余万,建立中共县级组织58个,县级苏维埃政权32个,正规红军两支(红十一军和新红十军),另有独立师、独立团、独立营等地方武装,主力红军3万余人,地方武装6万余人。它是我党在全国建立较早相对较稳定的六大根据地之一,由于其独特和富有成效的工农武装割据形式,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在《“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阐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了在没有正规武装作基础的条件下,依靠党的工作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过农民起义也能建立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在根据地的内部建设方面,无论是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文教建设,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闽浙皖赣边界落后的农村,造成了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建成了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方志敏等领导人在指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中,能够摸索出战争规律,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赣东北特点的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如“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围点打援,截断给养,扎口子,打埋伏,斩蛇头,切尾巴,打小仗,吃补药,打不打操之于我,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等。发动群众创造了“眺高、守夜、打号铳”、“空室清野”、地雷战等武装斗争战术。还创办军政学校,培养军政干部,创建红军医院,开办兵工厂等军事附属机构。他们艰苦创造的这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这是一个清正廉明的根据地
  当年,发展党员不仅在根据地内进行,还到相毗邻的白区去秘密发展,提出了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一系列独创性的党建原则。1928年方志敏组织并亲自参与编写的党员读物《怎样做一个好共产党员》,提出了党员必须遵守的22条具体要求。赣东北省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县、区、乡、村及红军部队中师、团、营、连、排都设有党组织或党代表。对党员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注重实践和锻炼,经常开办短期干部培训班或送党校、军校培训提高。方志敏十分注重对苏区党政干部的廉政教育。1931年9月,他组织制订了《关于苏维埃工作决议案》,支持工农检查部从严查处出现的各种贪污腐败行径。同时还能模范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不断壮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以增强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1935年方志敏被俘后,敌人从他身上搜到的只有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正如他在《狱中纪实》一书中表白的那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都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这是一个民主法制的根据地
  在这块这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由基层组织发展至县级组织,自下而上、逐步完善的。方志敏曾担任过四年的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他坚持把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方志敏亲自撰写了《苏维埃干部和群众关系问答》等小册子,系统地阐明了苏维埃的性质、任务、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并模范地带头实行。赣东北的苏维埃政权非常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先后颂布了《土地法》《信江特区苏维埃土地临时使用法》 《赣东北苏维埃政府土地分配法》。1932年2月省苏发布《赣东北省苏维埃关于发展耕种运动的决议》,鼓励开荒,1933年7月省苏颁发了《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土地税征收法》。方志敏还主持制定了《信江苏维埃政府临时组织法》 《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施政大纲》等法律,并创造性地制定了有关工商、外贸方面的政策和法令,有效地推动了闽浙赣苏区经济的全面发展。闽浙赣省苏区在中央临时苏维埃政府的指导下制定的法律、法规达15件之多,门类齐全,初步形成了赣东北根据地的法律体系。闽浙赣苏维埃政府结合实际建立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实现了“妇女在经济上法律上教育上社会地位与男子绝对平等”。
  这是一个激情创业的根据地
  方志敏等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苏区经济建设的首位,通过反对惰农、组织合作生产、开展劳动竞赛、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十多项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1933年的农业产量,在赣南闽西区域比1932年增加了15%,而在闽浙赣边区则增加了20%。为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各级苏维埃政权发动苏区军民艰苦奋斗,创办苏区工业,活跃苏区贸易,创建苏区财政金融体系。1928年冬,他们在横峰县上坑源首先成立了枪支修械所,1931年迁到德兴洋源村,拥有工人800多人,能生产子弹、炮弹、地雷、小钢炮等武器。与此同时,各地民用工厂也遍地开花,创办了规模不等的煤矿、铁矿、发电厂、锅炉厂、铁砂厂、木炭厂、造纸厂、制糖厂、榨油厂、织布厂、织袜厂、被服厂、硝盐厂、制药厂、农具厂等,基本形成了适应战争和军民生活需要的工业体系。1931年在上饶县创办的造纸厂,所产纸张除供应苏区外,还大量出口。为了解决食盐奇缺和弹药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全省兴办了1335家硝盐厂,年产硝盐1000万斤。为繁荣和保护商业贸易,苏区制定了保护私营商业的政策和法令,允许外国企业重新订立租借条约继续生产,中国资本的企业仍保留在旧业主手中,允许商业自由。1931年省级各单位和各县成立了“贩卖部”,区、乡普遍建立了合作商店。1933年1月,省苏执委会发布了《关于建立贮粮合作社组织问题》的通令,建立了贮粮合作社。为发展苏区的外贸,还建立了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局,以优惠的政策吸引白区和灰区商人,用苏区的土特产换回根据地急需的食盐、煤油和药品等。根据地内不仅实现了自给,保证了军需民用,还不时地支援中央一些经费,成为中央苏区“有力的右翼”和“东北屏障”。苏区还开创性地建立自己的财政金融体系,1930年10月16日,在弋阳芳家墩创办了第一家农民群众自己的银行――“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1931年11月迁往葛源并改名为“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在各地设立分行,实行统一的货币发行。1932年开创性地发行100万股银行股票,农民银行股票采取群众集股的方式在各县、乡认购,股票每股一元。这一尝试,创造性地解决了根据地的财政困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欢乐和谐的根据地
  赣东北根据地内各项社会事业颇具特色,在粉碎敌人围剿、发展苏区经济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教育、群众文艺、体育卫生事业。1929年信江苏维埃设立了党的宣传部和政府教育委员会,管理文化教育工作,创办学校,编写教材,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31年创办了红色教员速成学校,后改成列宁师范学校。苏区省会葛源办有省属列宁小学,各乡有列宁完小,各村有列宁劳动小学。苏区政府规定15岁以下儿童入小学学习,各级列宁小学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苏维埃政府实行扫除文盲教育,广泛开办工农夜校和识字班。1930年底赣东北苏区创办了妇女职业学校――省三八女子职业学校,走在了全国苏区的前列。苏区非常重视发展群众文艺,积极创办群众文化娱乐场所――红色俱乐部。以乡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位,共建有俱乐部400余个。经常开展读报活动、教唱革命歌曲、演文明戏等。1931年10月,省苏维埃还组建了工农剧团,演员从机关、学校、乡村、军队中抽调,深入到各个乡村和部队及医院进行慰问演出。方志敏曾亲自登台出演由自己创作的话剧《年关斗争》,被苏区传为美谈。苏维埃十分关心群众卫生和健康,多次强调要灌输卫生常识于一般劳苦群众,经常组织卫生运动,开展卫生检查,发卫生宣传单。指示各地积极开办工农药店,要求红军医院尽可能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为增强人民体质,方志敏发出了“要尽量发动群众的运动”的号召,接连几年春季和秋季,省苏都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全省、全军或儿童体育运动会,充分显示了苏区军民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方志敏还在百忙中亲自设计和筹划修建了供地方干部群众休闲的列宁公园、游泳池和红色广场,努力营造欢乐和谐的氛围。
  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根据地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能舍弃一切。”身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方志敏一生都在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实现了他的“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的夙愿。从农民运动到开展土地革命,开创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含辛茹苦,奉献的是对事业的坚定赤诚以及革命家的胆略智慧;在闽浙赣苏区日益盛兴的年代,他顾全大局,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奉献出了自己亲手创建的红十军;为解中央苏区经济之困,他决定和自己的同志进一步节省各项开支,接连数年将积累的资金上交中央;1934年11月,他临危授命担任红十军团政委,率中央抗日先遣队离开赣东北向敌人的腹地挺进;当所率的大队人马陷入敌军重围而自己已过封锁线时,他仍然不顾战友的劝阻,重又冲入包围圈去尽力解救大部人马……方志敏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一次次将生的希望让给同志和战友,而将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在他的无私奉献行为的感召下,闽浙赣根据地的人民军队走上了北上抗日的先遣之路,为牵制敌人、保存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作出了最彻底最无私的奉献。
  这是一个引以自豪的根据地
  方志敏等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开创的辉煌业绩是我们党的骄傲,更是赣东北人民的自豪。中华苏维埃政府赞扬它“在打击进攻苏区的敌人方面,在深入土地革命方面,在苏维埃建设方面,在白区工作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成绩。”毛泽东同志赞誉:“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方志敏红星勋章一枚,嘉奖他“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所立下的卓越功绩。1934年1月,赣东北根据地被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称赞闽浙赣省为“苏维埃模范省”。1935年12月共产国际把方志敏的名字与朱德、毛泽东并列称为“中华苏维埃和中国红军的领导者”。“苏维埃的民主精神”“苏维埃的创造精神”“苏维埃的进步精神”“苏维埃的刻苦精神”“苏维埃的自我批评精神”是闽浙赣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精辟概括。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根据地,怎不让后辈引以自豪呢?
  我生活在赣东北老区46年,切身感受到老百姓对苏区、对方志敏的拥护、怀念和敬仰之情。为坚定收藏赣东北苏区文物之路,我不由自主地萌发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进行探究的念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激励着我不断扩大对革命文物的收集范围,数十年如一日地陆续收集了几乎涉及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一些革命文物,它们在某一侧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革命最艰苦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从其中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不折不挠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精神。
  昨天,我为见证赣东北苏区曾走遍了苏区的每一个角落,为获取一张珍贵票证而历尽千辛万苦;今天,我又如数家珍地将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展示出来,并以此作为缅怀革命先烈和对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最好颂扬。
  (责编 雷蕾)

推荐访问: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