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及集团就业分析 浅析就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就业观与就业行为、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职业报酬观、职业环境、用人单位类型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求职次数与就业机会的获得,求职目标是否清晰与就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因此,应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树立明确职业目标和合理职业报酬观,以及正确职业苦乐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 就业影响 实证研究
  
  就业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判断就业单位好坏的标准和是否选择该单位的潜在驱动力。就业观总是先于就业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业观念决定着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以及就业满意度。笔者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展开调查,并结合具体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满意度,以期从中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与就业之间的联系。
  
  研究假设及研究方法
  
  研究假设。假设一,理性人假设。笔者将就业主体――高校大学生假设为理性人。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初步形成一个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就业设想。假设二,就业观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就业观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大学生评判就业单位好坏和选择是否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假定当前的外部环境――国家经济形势、就业政策、产业结构、用人单位等要素不变且每位同学均了解,那么,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因素就是就业观。假设三,就业观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就业观作为一种主观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业结果是否满意与就业预期密切相关,符合预期则满意,不符合预期则不满意。另外,就业预期是就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假设就业观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界定。自变量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因为就业观是主观感受,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隐蔽性的特点,所以,在实施调查前,分析之前多次与求职大学生进行访谈的内容,选取了大多数同学反复提到的影响因素作为就业观的重要内容。在调查中,笔者将就业观具体分为职业发展空间观、职业报酬观、职业环境观、职业美誉度观和求职成本观。职业发展空间观是指是否符合自身兴趣、是否专业对口、是否有上升空间、是否具有工作挑战性、是否有培训机会;职业报酬观是指对工资报酬、福利保障的重视程度;职业环境界定为工作是否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程度、工作单位所在地域;职业美誉度界定为用人单位性质、用人单位规模、用人单位知名度和职业本身的社会地位;求职成本界定为求职次数、求职方式、求职途径、求职自主决定权。
  因变量为大学生就业机会获得与就业满意度。首先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即就业机会的获得;其次是就业满意度。其中,就业机会获得通过最终是否签约来衡量,就业满意度通过毕业生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对比以及对就业结果是否满意来衡量。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60份,有效问卷为452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460名2011届应届毕业生,不包括报考研究生(免试就读研究生)的同学;调查时间为2011年6月。在问卷进行整理、筛选和核对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
  
  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收回452份有效问卷。基本资料如下:男生357人,女生95人;城市学生127人,城镇学生110人,农村学生215人;已签约学生人数426人,未签约人数26人。
  就业观与就业机会获得的关系。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为自变量,以是否就业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从各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度来看,对大学生是否就业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职业报酬观、职业美誉度、求职代价。细分到各个具体因素,并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求职次数、工资报酬、工作单位性质、用人单位规模、用人单位知名度。其中求职次数与就业结果呈显著正相关,工资报酬、工作单位性质、用人单位规模、用人单位知名度对就业结果呈显著负相关。结果显示,对工资报酬、工作单位性质、用人单位规模和知名度要求越高,获得就业签约的可能性会降低。
  就业观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以就业观为自变量,分别以就业后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评价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与就业签约后月收入有显著相关性的就业观变量是求职目标、就业前的目标月收入期望值、工作单位性质、就业区域选择。其中就业前的目标月收入期望值对就业后月收入的影响最大,职业目标是否清晰其次、工作单位性质和就业区域选择随后。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就业满意度的分析结果来看,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是工作环境、签约后月收入、工作的挑战性。其中签约后月收入有正向影响,工作环境和工作的挑战性具有负向影响。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是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越强调对就业满意度就越低。
  
  调查结论与探讨
  
  从Logistic模型的数据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职业报酬观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工作报酬对就业签约机会的获得和签约后的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说明大学生十分看重显性的经济报酬;第二,职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显著影响,呈现负相关,说明越是追求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规避工作的挑战性,获得签约机会和就业满意度都会降低;第三,用人单位类型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呈负相关,说明同学们仍然追求大企业、国有企业、知名企业,不愿意去私人企业、小企业;第四,求职次数对就业机会的获得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能正确对待求职过程、具有抗压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五,求职目标是否清晰与就业满意度有正相关,说明在大学期间明晰自身发展目标的大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就业满意度;第六,在问卷中设计中其他因素,如个人兴趣与职业的匹配、能力与职业的匹配与就业签约机会的获得、就业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大学毕业生还未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与职业间的关系进行了解与重视,并未作为就业的考虑因素。同时,专业对口与否与就业签约机会的获得和就业满意度之间也没有显著相关。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与建议
  
  人的行为受其观念支配,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观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帮助大学毕业生在理想与现实、需要和想要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确定适合自己的就业标准,制定可行的就业路径,才能实现有效就业。
  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从调查分析看,仍然存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非常看重企业的性质、类型和规模,常常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高校应该帮助学生们认真地对未来工作世界进行分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种类型的用人单位都有其优缺点,不应所有毕业生都去挤知名大企业、党政机关单位的独木桥。通过为大学生做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传递就业形势信息、用人单位信息等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外部环境,便于作出更为合理的选择。
  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从调查分析中可知,学生基本依靠学校招聘会和家庭关系找工作,对于自主开辟渠道的非常少。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细致辅导,使其摆脱一味依赖学校和家长的思想,摆脱“等靠要”的被动思想,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开拓就业渠道;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改变一次应聘就签约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从调查分析看,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就业满意度更高。目前高校已基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专题讲座,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帮助大学生制定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为求职及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报酬观。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非常看重工作报酬,同时也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高度相关。高校应严格向大学生指出,不要将报酬作为影响自己判断决定的第一要素,而应当将目光集中在从工作中能得到哪些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无更好的空间等要素,充分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苦乐观。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于偏远地区、具有高挑战性的工作选择比例较低,同时对于创业大多数同学是敬而远之。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过分追求舒适、稳定、物质报酬等因素,特别是追求与自身阅历、经验、能力不相符合的享受,首先会影响其签约就业,其次也会影响其就业满意度,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苦乐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苦与乐、当下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苦乐观,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浅析 大学生就业 影响 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