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丝绸之路驿村中和街民居建筑群的保护与开发_丝绸之路

   摘 要:中和民居建筑群是“三普查”中发现的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建筑群,是南方丝绸之路驿村的组成部分,与西南地区发展紧密相关,为研究驿道聚落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文章阐述了中和民居建筑群与南丝路灵关道的关联性,发展变迁历史,主体建筑形制,凸显的价值,如何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关键词:丝路驿村 中和街民居建筑 保护开发
  
   云南的驿站、驿村都与西南丝绸之路密不可分。先秦时就已开通的南丝路灵关道是一条与西南地区发展紧密相关,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民族迁徙、宗教传播、使节过往、民俗濡染的“人文廊道”。 以成都为起点几经辗转越金沙江进入云南永仁、大姚,与南丝路东线在大理会合,继续西行至永平,翻博南山、渡澜沧江、怒江,出腾冲至缅甸。中和街民居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永仁县金沙江支流万马河畔的中和镇老街子,是灵关道支线上侧重于盐布运输的一个驿道集散地,在地广人稀的山区,一直鲜为人知,是“三普查”中发现的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建筑群。
   1.中和街的发展变迁
   中和街古时为云南大姚县管辖的北部地区,位于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支线上侧重于盐布商贸的驿道聚落。其形成主要源于大姚石羊盐业发展,清康熙年间,石羊盐业达到典盛。食盐是人类日常生活用品,从石羊经过中和发散到永仁、丽江、昆明、四川,销售市场很大,中和街是中转站,姓夏人氏看准契机,在这条路中段依山临河劈山筑寨,铺街建房,因地处石羊与仁和的中间且是商品中转和集散地,故取名“中和”,并沿途架设桥梁,使石羊的盐大量屯集中和街,然后发散到金沙江以北地区,南出灵关道过金沙江入四,东出永仁,经元谋、武定上昆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和街是中共地下党秘密活动的重要地方,党组织派席以祥、谢天慈等到中和街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民青”,建立地方政权。解放后,大部分房屋分给居民使用。1961年永仁县从大姚县分出时,将中和地区划归永仁县管辖后,集市仍然热闹非繁。1999年出于发展需要,政府在西南一公里处修建新街道,中和老街才结束了集市贸易的使命。
   2.中和街民居主体建筑形制
   中和街民居建筑群为驿道聚落,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筑群主体保留了清末及民国时期民居建筑,临街两侧建筑群一层皆为商铺,顶层阁楼为客房,现在仍然保留有许多自开街之时沿用至今的商铺、马厩。街道由青石板铺就,五尺铺台全由条石相扣,户连户,房连着房,整齐有序。两旁的商铺建筑已大部分变更为农宅,房屋保留原有结构。楼板、墙壁、门窗均为木质,饰有山水风光图。板壁、门窗上保留有大量大跃进、文革时期的标语、语录。房屋依地势建盖,由下而上逐级递升,柱石相扣,上下层走廊互为贯通。照壁、耳房、墙头饰以飞檐翘角,把汉族四合院,白族走马转角楼,彝族一颗印、西式教堂的多种风格加以融和互补,中西合璧,取之所长。
   3.中和街民居建筑群凸显的价值
   3.1中和街民居建筑群的历史价值。中和街是清代滇盐运往川、藏等地的驿道商业集镇,是商贸往来中转集散地。中和街保留了大量与古代盐业运输和贸易相关的文物, 如原街道的布局、商铺、马厩、客栈、关门等古建筑,是川滇南丝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物证。
   3.2中和街民居建筑群的科学价值。中和街为代表的民居建筑群是云南地区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雅外秀、形态规整、依山就势灵活布局,空间丰富、层次分明,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把彝族人民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集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为一体,并把�地文化、边疆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精美绝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3.3中和街民居建筑群的艺术价值。“建筑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中和街民居建筑构件上的彝族舞蹈、服饰、龙虎、花木、蝴蝶等图案,寓意象征对天地的喜爱和崇拜,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突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反映出各个时代与民俗民风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相适应,融为一体的本土特色。这些本质和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文脉,是优秀文化遗产。
   3.4民居具有旅游价值。旅游离不开文化底蕴。中和街民居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反映,有着极高的旅游价值。民居的构成和材料选择等均遵循着美学法则,使得民居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对民居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到此吃、住、游、购、娱,满足游客“怀旧”与“回归”的心理需求,带来经济效益,弥补保护中资金缺乏问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使民居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4.保护与利用
   丝路驿村经历各朝代的发展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色逐渐鲜明起来。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盲目的开发建设致使驿站面临着严峻的特色危机。揭示驿道文化、异域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保护为数不多的驿道聚落和建筑文化遗产已为人类共识。如何利用已有的传统文化优势来展示和提高丝路驿村的文化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挖掘民居的潜在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村镇发展的积极意义。笔者认,地方政府应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十六字方针,树立丝路驿村保护观念,将民居保护的思想贯彻到规划上,树立“丝路驿村保护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的思想,并贯彻于规划中,遵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合理进行旅游开发,引导民众的参与和保护意识,使民居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因地制宜发挥丝路驿村建筑特点,把中和街民居保护性建设与古驿道文化线路、节日文化、自然景观、旅游产业与小集镇建设加以整合,将驿村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机结合。以保护为主、综合考虑其他功能,真正实现对民居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推荐访问:建筑群 丝绸之路 民居 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