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_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补充素材的使用

  【摘要】   素材原义为文学或艺术中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引申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非课文内容的外来材料,及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有益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响资料、影像资料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素材的巧妙使用已显得日益重要,发挥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素材;运用 �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96-01
  
  
  1 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是有很多地方是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我们去讲、去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徜若我们用点相关索材辅助一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作者重点叙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事情,因此他们之间在共同的目标上建立了一种伟大的友谊。但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作者并没有展开来介绍他们之间是如何帮助的,因此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三段文字资料:①马克思为了革命,被迫流亡,生活极其困窘;②恩格斯为了在生活上资助马克思,宁愿到自己十分讨厌的资本家的公司工作;③马克思去逝后,恩格斯帮马克思整理、补写完《资本论》。让学生先自由阅读,再谈谈读后的感受。这样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对马恩之间那种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永远奋斗的精神产生了无比敬重之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 创设情境的需要�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中对各种索材的使用就更加注重了,她能通过一个个索材来创设一个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如置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有一种走进了真实生活的感受。如李老师在教学《荷花》一文第四小节时是这样做的:�
  师: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教师说到这里就很自然地表情朗读第4节,读后教师提问学生。)�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很认真。�
  师:对,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神情的词有哪些?�
  [出示句式:我(地)看]�
  生:我(久久地)看。生:我(默默地)看。�
  生:我(出神地)看。生:我(目不转睛)地看。�
  生:我(凝神地)看。生:我(深情地)看。�
  生:我(全神贯注地)看。�
  [在学生理解“深情地看”的感性上,紧接着教师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着荷花。�
  [教室里播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神地看着图画。而教师呢,也似乎看到一池真的荷花一样,轻轻地说……荷花翩翩起舞了……]�
  师:你们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荷花变活了。生:我仿佛看到荷花突然长高了。�
  生:我自己好像也摇摆起来。生: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
  师: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要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黑板上挂着一幅插图,另一边逐一出现的板书)�
  学生这么深情地看着“荷花”、“凝神地看着”。在眼前、耳边相似的情境的交相作用下,视觉感受“形”的美,听觉同时感受“声”的美,感知强度增加。此情此景,促使与儿童大脑中已经积累的相关情境沟通迭加,于是,对课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中的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也可称为一“虚境”),变得可见可闻了。这种真切的感受必然产生相似的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同时课文中“一阵风吹来”、“风过了”的叙述顺序上的结构特点也理解了。音乐的情感渲染,挂图的感观刺激,使孩子们已置身于满池的荷花中了。
  3 语感训练的需要�
  “语感”即是对言语的敏感程度,是对语言文字的最丰富的了解。抓住语感便抓住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应该说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想象的丰富以至情感的陶冶,主要是通过语感教学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他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去创造这种气氛呢?是靠老师讲,是靠学生自己去读?我看不一定都行得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多时候要依附于外来素材的感观刺激方可达到训练语感的效果。�
  如二年级《大禹治水》一文第一小节的教学,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张大水淹没村庄的图(教师自己画的),让学生观察从哪里看出水很大,把全村都被淹了,然后把剪纸“大禹”贴在图上,启发学生讨论:看到这样的情景,大禹会怎么想?于是学生便能理解文章中描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大禹治水决心的语句。对词的敏感度增强了,朗读起来也就能抑扬顿挫、情真意浓了。
  4 培养创新思维的需要�
  新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找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利用补充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造的灵感。�
  如第十二册《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一段教学录像(影片《地道战》部分),欣赏完录像后请大家谈谈观后感,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相机出了一条练习: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战士,现在别的村里也想挖一个地道来抗击日本鬼子,你能否为他们设计一个地道。要求画出草图,并附上简单的说明。由于影像素材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不到十五分钟,一个个机关重重的地道设计稿诞生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补充素材的激发下,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试想一下,如果只靠课本文字的介绍,学生怎么能够设计出这么富有战斗性的地道呢?
  5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求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切入口在哪里呢?有时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有时可以通过具体情境,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素材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鲸》一文我们可以放一段鲸的录像资料导入新课;《蟋蟀》一文我们可以捉一只蟋蟀或拿一个蟋蟀的标本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第五册《第八次》一文可以从挂图来开始讨论;再如《月光曲》一文可以首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来导入新课。可见、可听、可闻的感观素材的使用,将会大大提高自主教学的质量。�
  只要我们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语文的特点,巧妙地使用补充素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推荐访问:浅谈 小学语文 素材 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