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丽莎娜的秘密 [宝宝的蒙,有秘密]

   女儿3岁多时,喜欢跟我讲夜里做过的梦。开始的时候,讲出来的梦境是一句两句的,不过是“妈妈,昨天我梦见自己有了一个大大的棒棒糖”“昨天晚上做梦,桓桓让我爬到树上去,还让我倒着爬下来,你说他坏不坏?”之类的,每次我都会饶有兴趣的听,并伺机跟她互动,后来我渐渐发现,这样一天天讲下来,小家伙做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讲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长。
   比如,4岁多的时候,她就告诉我:“妈妈,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去杂技团,有个哥哥在变魔术,然后,我的球不小心掉到窗外去了,等我捡回来的时候,那个哥哥竟然把杂技团变没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我到公园里玩,遇到一个小虫子,我问它叫什么名字呀?它说不知道,我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叶叶,然后我们一起玩,然后,我该回家了,就找了片树叶,把它放在树叶上当小床,放在河里让它飘走了……有一天,我又在公园里玩的时候,叶叶又来了,长得好大好大,这么大。”小家伙边用手比划边继续说:“原来,它是一个小姑娘虫子,都上小学二年级了,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听到这里,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话题:宝宝的梦,其实也蕴藏着教育契机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自己的观点――
   首先,对宝宝来说,讲述做过的梦,其实是锻炼语言表达技能、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在想办法把梦到的东西组织成句成篇的过程中,其实宝宝要调用合适词汇的同时,也需要开动小脑筋、调动逻辑思维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一边思考一边表达时,开始往往会说得不是那么连贯,让成人听起来甚至有点笨拙,但对他们来说,确是一个努力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就像女儿,正是在这样尝试着主动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从一句两句的表达,慢慢过渡到多句甚至一段一篇的表达了!
   其次,宝宝的表达过程,其实伴随着记忆力和想象力的运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探索。
   陪宝宝看过书的家长都知道,有时候从书上看到“看图说话”的训练,让宝宝把几幅画的意思连起来表述一下,宝宝未必乐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图片的内容未必是宝宝所熟悉的,让他难以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链接,让他体验到一种无力感;另一方面,也可能这种布置任务式的教育活动,会让宝宝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而这并不是他所喜欢的。
   但自己的梦却不一样,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熟悉的,宝宝更容易产生主动表达和分享的欲望。另外,在表达时,需要宝宝反复追忆已经过去的梦境内容,不停地接触梦中的那些表象,这对宝宝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记忆策略的自发训练,对于丰富他的想象素材,也大有裨益呢!
   再次,梦境是探究宝宝心理的好机会,也是亲子沟通的良好载体。
   经由精神分析流派的推广,梦对于解释心理现象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可,只是技术不是很好掌握。我们且不从这么复杂的专业角度去对宝宝的梦追根究底,单单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简单意义上,宝宝的梦,其实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解读他心理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回应宝宝梦中表达的东西,则可以让他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理解。
   比如,女儿说梦到棒棒糖时,正是她非常想吃棒棒糖,但我担心对牙齿不好而不愿意给她买,她就在梦里表达了这种愿望。听女儿讲了这个梦之后,我就共鸣她说:“妈妈知道你想吃棒棒糖,妈妈也想给你买,但妈妈也知道,棒棒糖对牙齿不好,很担心你会有龋齿。”女儿在感受到我的理解后,对棒棒糖的欲望反而不那么强烈了。
   再比如,女儿梦到桓桓让她倒着爬树,其实她已经讲过好几次桓桓在幼儿园“欺负”她的事情了。桓桓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小朋友,在幼儿园,两个人经常会发生小摩擦。我就安慰她:“妈妈知道桓桓小朋友比较皮,让你受惊吓了。”这样,可以让女儿体会到我对她的情感支持。
   女儿做梦跟小虫子玩,一方面的确跟她比较喜欢小虫子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宝宝“万物有灵”的精神世界,需要我们予以鼓励与尊重,以便强化宝宝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当然,不是所有的梦,都会让我们读懂宝宝的什么心理,但只要我们认真体察,也许就在不经意间对他多了一份了解!
   看来,教育的契机,还真是无处不在呢!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借机利用一下这个教育素材,如果宝宝主动讲,就认真听,用心听,及时回应和鼓励;如果宝宝没有讲梦的习惯,也可以试探地问一句:“昨天晚上妈妈做了一个梦,你做梦了没有啊?”调动宝宝讲述的欲望。当然,如果宝宝不配合,就不要强求,以免产生逆反心理。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推荐访问:秘密 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