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悬念教学法”尝试_语文悬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20-02      所谓悬念教学法,就是以前一课为基础,提出引人入胜的疑问,留给学生去思考、研究,使学生进入探索的情境之中,在后续课中,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通过不断地设疑,解疑的链状教学,可以不断地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浓厚、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悬念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第一堂化学课,学生普遍感到很好奇,作为一名化学老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好奇心,有目的地做一些有趣味的小实验,比如:“清水变牛奶”、“水中冒火花”、“铁变铜”等实验,不用说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感到很惊讶,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的设置悬念,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从第一堂课就给学生设下他们想知道的悬念,使学生带着他们感兴趣的悬念进入后续课的学习之中。如果经常带着这样或那样值得探究的悬念下课,学生会感到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极大的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悬念法能承上启下,它既给上一课做出了精彩的结尾,又给下一课埋下了伏笔。例如,在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当熄灭蜡烛火焰后,学生很清楚的观察到有白烟产生,这时再让学生去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发现白烟可以燃烧。那么这白烟是什么?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不用问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组织学生讨论,而是等这一节课顺利完成之后,在下课之前,把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现象再重复一遍,提出“为什么?”这样一来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使学生课后主动地、有趣地去研究,去思考。
  悬念法通过前后呼应,由此及彼,互相关联的研究问题的训练,会深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这节课时,教师可开门见山的提问:“怎样制取氧气?”当然这一问题对于初学氧气制取的学生来说,教师很难得到较满意的回答,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哪里有氧气?”学生恍然大悟会异口同声回答:“空气里有氧气。”“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为原料制取氧气呢?又怎样制取呢?”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地,细致地分析思考,学生很自然得出利用空气为原料,可采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这正是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至于怎样分离空气得到氧气,可把它作为另一悬念留给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解决。随后教师再提出实验室又是怎样制取氧气的?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拉瓦锡制氧气的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让含氧化合物发生分解。这种通过层层设置悬念步步深入的方法,可极大的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起来。
  悬念法能沟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上课时留下的悬念,学生课后必然饶有兴趣地讨论研究,动脑动手,从而活跃了课外学习的气氛。
   例如,为了使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有个全面较深的了解,在学习了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后,教师就出示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下课之前用这一装置演示制取二氧化碳,并和同学一起观察讨论,指出这一装置的缺点,最后教师启发大家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把这个装置改进一下,使其需要二氧化碳时反应进行,不需要二氧化碳时,反应就能停止。这样通过课外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在探究制取二氧化碳反应装置时,课的“主角”就很自然的完全由学生来“扮演”。
  总之,悬念法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沟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悬念法的关键在于从课程的内容出发,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提出有难度而又能解决的问题。重点在于利用悬念的启发性,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解决悬念的连续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霞,张绍异.创新思维培养与“设疑式”教学法改革[J].重庆医学,2010,(18).
  [2]尹筱莉.化学专家―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特质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尤光荣.启发式卡片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化学教学扑克简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3).
  [4]富春安.研究教学法,提高中学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质量[J].化学教育,1981,(2).

推荐访问:教学法 悬念 尝试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