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中的小孩 [《完美的世界》中关于人性的不完美结局]

  [摘 要] 电影《完美的世界》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3年的作品,影片采用的是导演惯用的好莱坞式剧情电影风格,在逃犯与儿童之间通过情节的层层递进,引发出观众对于邪恶与善良、人性与现实之间的反思与叹息。本文通过对电影主人公布奇的人物性格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来审视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角色定位里所寻求的完美世界,以及难以均衡和难以实现的完美结局。
  [关键词]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完美的世界》;人性
  一、电影《完美的世界》简介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好莱坞著名的兼具导演和演员双重身份的电影人,他的作品在美国剧情类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本文中介绍的《完美的世界》以外,导演还有享誉世界影坛的多部作品,奥斯卡在1995年授予他特殊荣誉,并在2007年,凭借《百万美元的宝贝》再次荣膺奥斯卡最佳导演。电影《完美的世界》是导演在1993年的作品,从电影的剧情和内容上来讲,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突破或者创新,警匪、越狱、枪战、公路、西部牛仔这些都是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元素,所以这并不是一部艺术气息浓烈的电影。这部电影征服观众的因素并不在于影片对时代背景、故事的选取,而是通过导演对人类常见感情的一种细腻的刻画,通过更为极端的个例来引发我们对于“完美”的思考。
  电影也并没有采用复杂的表现手法,没有特技、没有激烈的爆发,导演只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地陈述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在时间上的跨度可能也只有几十个小时而已。就是这短短的几十个小时,影片中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却都通过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展现给了广大的观众。我们没有去过布奇的童年,但是我们清晰地了解了这个有着特殊人格的绑匪的过去、现在和已经明确的未来。我们只是看到了菲利普的童年,但是我们也能够想象这个孩子即将经历的未来。这是导演陈述故事的高明之处,从一个时间的节点,让我们看得见过去、现在和未来。电影围绕越狱的逃犯布奇和被劫持的小孩菲利普之间展开,在逃往阿拉斯加的过程中布奇与菲利普之间产生了超乎人质与绑匪之间的感情,确切地说,布奇虽然绑架了菲利普,但同样也是带领在童年中有着缺失的菲利普经历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布奇与菲利普之外,有着第三个角色,那就是以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警长为代表的这个社会的正义力量,俗不可耐的情节是警察抓小偷,但是在此之中,同样有着导演特殊的考量。什么是完美的世界,关于正义、关于人性,似乎才是导演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主题。
  二、布奇的人物性格分析
  在电影《完美的世界》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菲利普和布奇,但是从人物分析的角度来看,布奇的人物特色显得更加丰满。菲利普的更多角色功能,也在于通过与布奇的交往和对话中来体现布奇的人物特色,导演也是通过对布奇的人物塑造来实现对影片的定位和思考。
  (一)邪恶与善良
  邪恶与善良通常是一对不相容纳的特征,在一个人的身上往往很难存在这两种极端的品质。但是在布奇的身上,却有着这两种品质的结合。布奇的身份是一个越狱的逃犯,这种人物角色的定位就决定了在布奇的性格特征中一定有着某些邪恶的力量,在挟持菲利普进行逃亡的路上,布奇杀死了对菲利普有威胁的逃犯。从情感上来讲,我们大概可以认为这是布奇为了保护菲利普的正义施救,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布奇能够做出此一举动的背后仍然源于其性格中已经存在的邪恶的因素。但是让观众疑惑或者电影最大的看点就在于布奇也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逃犯,他同时拥有一种善良和正义的力量。在影片开始,与布奇一起的逃犯在准备强奸菲利普的母亲时被布奇制止,他阻止了同伴对菲利普一家人的伤害,只是选择了带走菲利普。并且在一路上对菲利普予以了保护,布奇的善良并不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正义的人、清白的人、高尚的人要差,相反,可能超过我们自己在应对现实生活中善良的分量。一个看似邪恶或者被认为邪恶的人,在其人性中也存在着善良的品行。这是我们在电影中常见的人物类型,不仅仅是在美国电影中,在香港的黑帮电影中这也是导演探究人性常见的手法之一。这一切,其实并不源于人物的特殊,而是在我们的人性世界中,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着善良与邪恶两种力量。人物性格的完成,其实就是这两种内心力量平衡和调试的结果,每个人外在表现的,都只是某一种力量占优势时的外化,而在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另一种力量。
  (二)父爱与反抗
  父爱是影片中的一个没有明显凸显但是却隐藏的题材,布奇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菲利普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布奇在与菲利普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近似于父爱的感情,是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布奇的入狱与母亲有关,他对父亲有着一种纠缠复杂的情感,母亲是一个妓女,在布奇的童年中并没有得到过父爱。他人生的第一次杀人是因为母亲,他讨厌生父却又对其有所渴望。菲利普同样有一个缺失父爱的童年,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布奇对菲利普有着不同的感情,很多观众认为,布奇是在菲利普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童年,保护菲利普就像是保护童年时的自己。在逃亡的路上,布奇用一个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与菲利普交往,他教会了菲利普用枪,他教会菲利普用男人的方式保护自己。他记住菲利普的愿望,在影片中有一段布奇将菲利普绑在车顶飞奔的片段,那是菲利普想要的时光飞船,而布奇用一种父亲的方式来完成菲利普的梦想。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感情,影片的结局才显得那样的真实和感人。反抗也是影片中并不明显的情感,但是从布奇的越狱到后来代替菲利普与母亲的谈判,都是对于现状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与环境有关,难以简单定位为好或者是坏。
  (三)尊重与信仰
  在人的性格品质中,我并不认为善良等同于尊重,这两个品质可能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但是善良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体现,而尊重是一个人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和看法。布奇是一个尊重别人的人,这种尊重体现在他阻止同伴强奸菲利普母亲的环节中,也体现在后来与菲利普的交往中。菲利普作为他的人质,拥有的却是充足的尊重。在菲利普不自信的时候,他鼓励菲利普。让菲利普自己选择自己的假名,充分地尊重菲利普的意见。尊重是整部影片得以推进的重要品质,如果没有这种品性,影片难以进行。信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定义。对于布奇来说,影片并没有着重地表现他的信仰,在布奇的世界观里,这个世界应该依旧是美好的,所以他才能如此对待菲利普。也许,布奇也有一个渴望追寻的完美世界,这个完美世界是父亲寄给他照片里的阿拉斯加。这也许是他的信仰,所以他才有越狱的行为,才有挟持菲利普逃往阿拉斯加的动力。信仰是一个抽象的意识概念,但是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在信仰的世界里前行,也许布奇最后的结局并没有那么哀伤,那是他追寻信仰的征途。信仰,往往是在追寻中体现价值。
  三、关于现实与人性的不完美结局
  电影《完美的世界》,很多观众在影片的结尾是以眼泪收场。导演并没有给影片一个欢乐的结局,导演只是告诉我们,这个电影是与他想表达的“PERFECT WORLD”有关,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完美的世界。影片的结局让观众潸然泪下时也有着疑惑,何谓完美的世界,在不完美的结局面前,完美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也许,这也是导演的思考。
  (一)完美世界的差异化解析
  完美世界,同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人能够给完美的世界一个清晰的定义。这是一个客观不能,在我们理解的完美世界中,它不等同于基督教义里的天堂,每一个个体对于完美世界的理解和要求都有着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个体的生活环境、性格、品行。所以影片中的完美世界,没有一个通论,在电影中的不同人物身上,我们隐约可以看见他们对完美世界的不同理解。对于布奇而言,他认为的完美世界,应该是阿拉斯加。那是父亲给他描绘的如天堂般的地方,那既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同样也是怀着对父爱的渴望。这种对现实的逃避和渴望构成了布奇眼中的完美世界。对于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警长而言,我觉得他对完美世界的理解,可能也是他本人作为导演对这部电影中想表达的完美世界的一种感悟。是正义还是同情、善良,这一切似乎难以调和成一个完美的世界。对于影片最后出现了的另一部分以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的警长而言,他们追求的完美世界应该就是加功晋爵、财富盛誉的功利社会。这是不同角度的主体对于完美世界的不同理解。
  (二)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
  着重对菲利普完美世界的解析,是因为菲利普这一特殊的角色定位。菲利普是一个尚没有在社会生活中浸染的孩子,他的世界观有着成年人所难以看见的美好。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没有财富和地位,没有成人世界里被外部环境同化的观点,他只是作为一个善良的个体,用一颗纯真的心来衡量这个世界的美好。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应该就是这个世界是没有坏人的,布奇是不是坏人,是菲利普在告别时依旧确认的问题。他从内心深处认为布奇是一个好人,但是这一内心的信念却不断地被外界冲击。所以他感到困惑,他只愿意相信,布奇是一个好人,并且好人不应该被夺去生命。这是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如果没有菲利普眼中的完美世界,导演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和思考。菲利普就像一个洗清世俗标准的标杆,从最本质的人性和善良,来评价这个世界的完美,这是成人世界中所欠缺的。成人的完美世界,与孩子的完美世界,有着不同的认定标准。也许这才是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在坚持自己的完美世界时,是否也应当考虑这个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关于完美的观点。
  (三)无法实现的完美结局
  影片表达的是关于完美世界的主体,但是却是以不完美的结局来引起我们的思考。观众的哀伤是因为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舍得布奇最终的结局,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讲,这却又是合理的。观众眼中的完美结局,布奇是没有被警察击毙的,哪怕是重新入狱,这也胜过于被击毙的残忍。导演就是通过这种结局的落寞,让我们在不完美的结局面前困惑和深思。正义与善良,是两种不同范畴的社会价值。当不同的都被人类推崇的价值出现矛盾时,人类的选择往往面临两难的境地。影片最后的结尾,通俗地理解可以是法不容情,但是导演的用意断然不局限于此。矛盾的制造是为了思考和突破,人类的现实生活早已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黑或者白来予以区分,交汇错杂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在不同的利益属性之间产生冲突时,能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来实现我们内心中不同价值力量的平衡,这是人类渴望的,但是在电影中却是没有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青溪.永不言倦的老牛仔――伊斯特伍德[J].大众电影,2006(20).
  [2] 毛斯.最后的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J].电影新作,2004(06).
  [作者简介] 杜丽华(1978― ),女,山东诸城人,语言学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等问题;�李斌(1977― ),女,山东聊城人,语言学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等问题。

推荐访问:不完美 人性 结局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