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分层次教学 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新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但在班级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能力、学习准备等方面均有差异,在有些班级中,这些差异很明显,因此,对所有学生用同一方法、同一要求、同一评价方式显然与新课程理念相悖,所以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很有必要。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和给予个别指导及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原则
  1.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分层次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差异。现代心理学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质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所以要做到“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区别对待差异的原则,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关注教育教学的立体全过程,多元分层。
  不能以单纯的实践具体学科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范围要更广、形式要更多、探索的空间才更大。如对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试、分层次作业、合理评价的实践探索,还可以成立实验班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最优发展的实践。这些多层次的探索,使分层教学形成一种多元立体结构,同时也能为学校实施分层教学创造一个浓厚的氛围。
  3.全员参与更新观念,全面理解。
  分层次教学都要面对一个分层后学生、教师及家长如何看待分层的问题,对分层的正确认识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对此,要把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作为实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学生、老师、家长认识到:分层是为了教学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分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有助于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脱离那些不切实际、无用的教学,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而不把平等仅仅停留在学习机会均等的水平上。
  4.全面指导学生,合理定位层次。
  教师对学生层次的选择要作出全面的指导,主要内容为:指导学生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不要偏高,力求使自己获得最大发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层次;指导学生适应分层后的教学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将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5.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在正确指导的同时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二是在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施分层次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我愿意、我能够、我自信”能做好的事情,也只有使分层次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分层教学的成绩才可能有质的提高。
  6.心理教育先行,提供持续动力。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进行心理教育,注意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分层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分层次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
  分层次教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种把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因而也是复杂且困难的。它包括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结构、生理因素、环境氛围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和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原有的感知同新的感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复杂的过程,才使得准确把握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层次显得如此的重要。只有清楚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教师的施教过程才能有的放矢,才不致于做无用功,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由此看来,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结构层次是施行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层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差别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把握也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把握,也应对同一个或同一群对象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2.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实践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学生的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很多,可以在施行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对分层次教学有正确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可以让学生参与确定自己所属的层次和应该达到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激励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等。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分层次教学才会永葆青春。
  3.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分层次教学客观上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层次,虽然这种层次不是通常所说的等次,但只要分出不同类属,就难免会引起学生的敏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要求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不相互讥讽、挖苦的同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特别是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布置作业时,切忌出现“学习差,能力低”等教学忌语,否则学生便会从心底抵触分层次教学,教学效果不但难以提高,而且师生关系也会变得紧张。
  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和过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本文就分层次教学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每个教师必须在学校分层次教学理论、制度、实施方法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尽职尽责,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勇于创新、认真实践。

推荐访问:层次 教学 浅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