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森:左手红皮书,右手《孙子兵法》] 哈德森

  新西兰人哈德森这么介绍自己:哈尔滨的哈,刘德华的德,森林的森。这个在中国沈阳、三亚、香港都工作过的“老外”已是半个中国通。   哈德森入行的经历听起来很“顺势”。因为想去安第斯山滑雪,但没有足够盘缠,他就从新西兰跑到了澳大利亚的酒吧打工。做了6个月赚够盘缠后准备离开,酒吧老板用“晋升为领班”将他留下;再过六个月,“再度请辞”也被“再度升职”留下;后来,夜店经理的角色又诱惑他继续干下去……穿上经理西装,他发觉酒店服务业也许真的是适合他的行业。于是真正收心,在酒店业服务一直到现在。而安第斯山?至今没有去过。
  冰箱、动物园、工厂与天堂
  他精通四国语言,管理在中国发展的国际品牌连锁酒店,也早已学会因地制宜――《毛主席语录》和《孙子兵法》就是他的秘密武器。
  而办公室墙上挂满的,是哈德森和各行业中国名人的合影,以及职业生涯中获过的重要奖项――不免让人疑惑,这莫非是一个装着“中国芯”的“老外”?
  悉尼、东京、沈阳、宿雾、三亚……在万豪集团旗下亚太区酒店征战了一圈后,哈德森来到了香港万丽海景酒店,开始新的征程。
  尽管万丽海景是一个拥有800多间客房的大型酒店,但是哈德森却把“个性化服务”奉为信条。他的员工会主动和客人沟通,观察客人喜好,用细节体现个性化的魅力。
  “如果你走进一个酒店,没有人友好地对你打招呼,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也没人上前询问,你的感觉会像是钻进了零下十八度的冰箱;如果你走进一个酒店,服务员对你非常热情,但是你仍然要排半个小时的队,那你会觉得你是在动物园;但如果流程如被机器人把控一样出色,又缺乏人情味,整个环境就像是在工厂里……” 哈德森这么认为。
  在他管理的酒店里,当客人首天抵达酒店后,他会让客房服务观察他是从床的哪边下床的,之后便会按照客人的习惯为他开床。
  而哈德森每天要亲手签发数百封“总经理欢迎信”――“我会亲自写上顾客的姓名,用非常随意的语言,甚至就是几个短语,像朋友之间打招呼一样亲密地送上问候,而不是像其他酒店用电脑打印出来的严肃信函。同时我们也会送一些水果,鲜花给顾客,并将这封信夹在其中。我们还会注意顾客的房间布置偏好来决定将这些东西放在哪个显眼位置。”
  种种贴心细节不计其数,哈德森说到兴起,他甚至找来了白纸,用理性的函数XY轴,描述“完美”这个感性的字眼――一间完美的酒店。
  当然,只能说“万丽”正在“完美”的正确道路上前进,毕竟,X轴和Y轴是无限延伸的,哈德森说,他永远不会自满。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哈德森的从业生涯一直都处于不同城市的迁徙中,而对他而言,一切都是顺势而为,积极面对改变,才是良策。
  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不喜改变,而另一种人勇于改变。如果把万丽海景看作鲜活的个体,它一定是第二种。而这和身为总经理的他,又是契合的。
  20年前,哈德森曾经认真审视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列出25字宣言,清楚交代对未来的自己的期待:“成功的慈善家,健康,有良好语言技巧,财务平稳,和亲友保持亲密联系,成为国际性酒店总经理。”
  知道了什么事情对自己最重要,剩下的,就只有坚持努力,使其实现。
  他说,假如你列不了20年有效的计划,就向毛主席学习,制定五年计划吧。面对清晰的未来,会给人强大的安全感,便会觉得没有过不去的坎。
  而如果酒店的中层管理者再找他抱怨工作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他就会翻出中英对照的红宝书,指着自己最爱的章节读给下属听:“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不管“反动”与否,他想和下属说的,其实是,“你是经理,组织起你的下级员工,利用集体的力量勇敢去做,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如果生活真是走投无路了呢?
   别急,还有《孙子兵法》。哈德森反问起记者来:“你知道第三十六条是什么吗?”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对呀,翻译成英文的意思就是,万一你真是失败了,逃跑就好了嘛!”言毕,他自己也忍不住得意地笑了起来。
  
  
  对话
  《风尚周报》:我们知道您的酒店职业生涯基本都在万豪集团发展。是什么决定了你对一个企业的极高忠诚度?是不是您个人也更崇尚这种“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而不是为了职位和薪水的更快飞跃而跳槽?
  哈德森:其实我喜欢改变,但职位和薪水对我来说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可能曾经是)。现在我只专注于我所做的,并把它做好。老板如果要晋升我,我不会拒绝,但不会为了晋升而去“拍马屁”。做好你的活,有人会看到你的。如果没人注意到你,那要回头自省自己的工作。有人喜欢去说服老板要晋升自己,其实真的不必要,老板都看在眼里。而为了升职而跳槽?我的经验是,也许你只是需要再耐心等六个月,六个月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其实很短。
  《风尚周报》:能和我们谈一下除了万丽之外您最欣赏的一家酒店吗?选择酒店时,你最着重的地方是什么?
  哈德森:当我去旅行的时候,我喜欢选择那种拥有12间以下房间的旅店,店主友好,人不多,可以坐落在山里或者其他地方。我不想要大型酒店,反而希望在小酒店找到家的感觉。我最喜欢的酒店,应该是我妈妈的家,因为在那里我可以为所欲为。所有东西都是我所熟悉的,为我量身定做的,妈妈知道我的习惯,会煮我最喜欢吃的菜,而离开时候也不需要喊“埋单”。我想大部分人都喜欢这样的感觉,因此我们希望为别人提供尽可能像家一样的酒店。
  所以现在有时候来到我们酒店的顾客,我们会先帮忙照一张全家福,然后为照片裱框送给客人,再在房间里放上他们喜欢的食物和喜欢的杂志。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因为我们了解这些顾客,主动地与他们交流,让他们觉得宾至如归。
  
  《风尚周报》:您在很多地方呆过,包括悉尼、东京,以及酒店发展也很迅速的三亚,能给我们总结一下各地酒店的最大不同吗?
  哈德森:最大的不同还是文化的不同。比如在日本的酒店,根本不需要准备烫衣板,因为日本客人不喜欢自己做。而在欧洲的酒店,烫衣板很重要,他们不会想让别人来弄自己的西装。不同文化就会产生不同需求。你到了一个城市,就必须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并随之变化。比如在我们万丽海景的大堂,我们不会像其他酒店坚持毕恭毕敬地“Good Morning, Sir”,而是用粤语和客人说:“早晨(早上好)!”
  
  《风尚周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与中国人不同,尤其是在中国内地。您在内地工作的过程中,觉得文化差异带来最大的矛盾是什么?中国文化是否也对你有所影响和改变?
  哈德森:每种文化都必定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要学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比如在我们西方,你问我一个问题,我就会直接回答你。但是中国人要思考,为什么你要问我这个问题?你到底想说什么?中国五千年历史太复杂了,在这里与人沟通要学会揣摩“话中之话”。

推荐访问:孙子兵法 红皮书 左手 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