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城油田 [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挖潜]

  摘要: 本文通过对濮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详细描述了高含水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提出了分类油藏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在重组、建立、恢复注采井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层间调整挖潜,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使水驱采收率得到了提高,水驱效果不断得到改善。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重组井网;挖潜;采收率
  中图分类号:TE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38-02
  
  1油藏概况
  濮城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东北部,自文留构造向北东伸展的被断层复杂化的长轴背斜。南与文留构造带相接,北与陈营构造相连,东与濮城洼陷相邻,西与卫城―古云集构造隔洼相望。探明含油面积79.31km2、石油地质储量1.5358×104t,标定可采储量5007×104t,标定采收率32.69%。是一个复杂的陆相断块油田。发现沙一、沙二上、沙二下、沙三上、沙三中、沙三下、沙四共计7套含油气层系。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一、沙二上、沙二下,石油地质储量1.0386×104t,占总储量的67.6%。
  经过30a的勘探开发后,油田采出程度达到30%,综合含水为94%,主力含油层系都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近年来围绕提高采收率进行了精细的研究与挖潜,水驱效果不断得到改善,充分显示了油田在高含水后期开发中通过进行深度精细开发的潜力。
  2濮城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
  2.1 剩余油微观分布濮城油田投入开发以来,共计实施8口密闭取心井,建立了精细的储层水驱模型,基本搞清了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二次开发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其中高含水后期取心3口,分别在沙一下油藏中部、濮53块沙二上2+3、沙二下中部。取心时油藏处在采出程度较高的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对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相对高渗部位(层)水驱程度很高,剩余油饱和度低,主要是分布在细小孔隙内或孔隙内壁,水驱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相对低渗部位(层)水驱程度低,仍然有较多的剩余油,是水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目标。长期注水开发使储层性质发生较大变化,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渗透率变化较复杂、含油饱和度逐渐降低、泥质含量降低、粒度中值增大。
  2.2 剩余油宏观分布濮城油田目前剩余油赋存状态主要表现为:中渗油藏剩余油普遍存在,局部富集;低渗油藏剩余油普遍存在,连片分布;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普遍存在,高度零散。从剩余储量分布特征上看:层间剩余油仍为主要开发对象,平面上剩余油区域主要分布在构造该部位、砂体相带变差部位,沉积相是控制宏观剩余油的主要因素。目前剩余可采储量511.2×104t,按照剩余油分布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构造控制性、储层非均质控制性、井网控制性。其中构造控制型剩余可采储量75.0×104t,占总潜力的14.7%;储层非均质控制型剩余油可采储量300.7×104t,占总潜力的58.8%;井网控制型剩余可采储量135.6×104t,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26.5%。
  3层间剩余油挖潜策略与效果分析
  规模化重组分类储层井网,充分挖潜剩余油潜力。根据濮城油田分类油藏特点,制定了不同潜力类型层间挖潜的技术标准,对分类油藏提出了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
  ①沙二上1油藏建立单砂体差层井网,实现油藏高效开发。濮城沙二上1油藏剩余油潜力主要集中在二类层沙二上19小层,水淹程度相对较轻。采用侧钻水平井、开窗侧钻井、全封再射、注灰、分注等配套工艺技术,组建了沙二上19单注差层井网,实现油藏小层的单砂体挖潜。共组建单砂体井组22个,实施油水井工作量234井次,累计增油4.3×104t。采收率由38.2%提高到40.2%,增加可采储量61×104t,自然递减由19.13%下降到10.5%。
  ②多油层中渗油藏依靠沉积相控制重组井网。濮城油田沙二段油藏为多油层严重层间非均质的中渗油藏,剩余油潜力主要集中在河道相控制的正韵律层顶部、以前缘相、远砂相为主二三类层中。主要调整对策是:1)建立沉积相控制下的注采井网,通过井点层间优化组合、井别调整挖潜层间剩余油;2)依靠前期隔夹层研究成果,对主力厚油层采用全封再射、配套堵水、差异性提液,实施精细注采调整;3)充分利用侧钻、大修、套分层工艺技术,实现层间调整。共实施8个油藏调整工作,实施油水井工作量350井次,增加水驱动用储量180×104t,水驱动用程度提高10个百分点,水驱采收率由31.5%提高到33.8%,提高了2.3个百分点。油藏分层水驱效果改善,开发状况得到好转。
  ③沙一油藏逐步恢复井网,实施二氧化碳驱实验,水驱采收率进一步提高。濮城油田沙一油藏为注水开发高含水废弃油藏。根据油藏后期剩余油主要在层内的特点,采取大井距恢复注采井网和气驱实验,重新组合了沙一下12、13小层井网,油藏又重新恢复了生产,水驱采收率由50.8%提高到52%,提高了1.3个百分点。在两个井组开展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取得了一定的增油效果,累计增油5120.7t。
  4油田总体效果分析
  
  濮城中渗油藏通过分类治理调整,重组注采井网。优化注采关系,水驱动用状况明显改善:按照油藏工程计算,截至2010年12月,水驱动用程度提高3.8个百分点,水驱动用程度达到60.7%;水驱控制程度提高4.1个百分点,水驱控制程度达到84.5%。采收率由35.9%提高到37.7%、提高1.8个百分点。油田自然递减控制在15%以内,综合含水控制在94%以内。
  5认识与体会
  濮城油田中渗复杂断块油藏在特高含水后期对不同剩余油分布的精细描述和刻画,明确了剩余油分布具有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奠定了调整挖潜的基础。通过对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技术进行挖潜,适应了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相应的继承工艺配套技术为实施针对性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重组分类注采井网,使油藏潜力得以释放,可以实现采收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毓荪,隋新光.陆相油藏开发论[J].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3(2):177-184.
  [2]武若霞,崔耀南.周成勋实用油藏工程[J].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312-322.
  [3]潘生秦,王熙华.确定剩余油分布方法及挖潜技术调研报告[J].中原油田分公司信息中心,2000:99-107.
  [4]王传军,赵春明,赵春秀.渤海BZ34低渗断块油田调整实践及其效果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1,3(2):244-247.
  [5]廖海婴,王强,陈艳,冯文光.双河油田437Ⅱ1-2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5(3):376-377.

推荐访问:挖潜 含水 油田 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