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婚 婚孝两难全

  现象:个性正在挑战传说  上世纪80年代,最常见的离婚理由是:“我们性格不合。”  后来,它有了一个新说法:我们价值观相差太大。  这是一场新和旧的观念争论。旧的传统延续,强调家庭里对亲情和家庭成员伦理关系的注重,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夫唱妇随等。这套价值观体系里,将三纲五常作为道德准则的脊梁,以“孝爱观”为核心,以婚恋观为主要部分,衍生出教育观、人际观、理想观。
  但当传统大家庭分裂成小家庭后,在核心价值观里挤进了更多现实价值的考虑。新旧家庭因利益的出发点不一致,有了看似相悖的矛盾。
  陈奇的故事集合了两大价值观矛盾:要当孝子,还是保全婚姻?老人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2012年11月末,陈奇在天涯上发表帖子,痛骂妻子的无情、拜金、虚荣,决定为离婚清算财产,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事情始于2007年年底。儿子出生前一个月,陈奇的父亲检查出癌症。此时陈家尚是小康之家,父母退休金不菲,他是年收入40万元的国企干部,单位效益好,医药费几乎能全报销,每年十余万元的治疗费用并没造成多大的经济压力。
  但2011年底,父亲病情急转直下,几家三甲医院都建议家属放弃治疗。作为远近闻名的孝子,陈奇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父亲,他决定向单位申请停薪留职,带老父去北京接受靶向治疗,“能多活一天也好。”
  钱,立刻成了一家人最大的问题。治疗费用为每年60万元,失去了一家之主的40万元高薪,家里的积蓄又被妻子拿去提前还清了房贷,如果去北京,全家就必须依赖妻子每月四千元不到的薪水度日。
  为难之际,陈奇提出:咱们把那套大房子卖了吧。房子是陈奇和父母在婚前购置的,在天津,这套一百多平米的房子能卖200多万元。再把那套出租的小房子收回来,全家五口人挤一挤,也能行。
  没想到,妻子拒绝了:“如果你卖房子,就离婚。”
  妻子并不想走到这一步,她和丈夫是高中同学,认识近二十年。当年结婚时,人人都说是天作之合,陈奇很宠妻子,两人少有争吵,有争执时也都是他让步。
  妻子的顾虑是才4岁的儿子。那套房子是婚后丈夫答应留给儿子留学的储备金。公公的病被宣告回天乏力,丈夫已经把自己的事业填进去了,如果再卖房子,那就真把一家人的希望都葬送了——她可以借钱去给公公治病,但绝对无法接受把儿子的未来拿去填补一个无底洞的决定。
  因为价值观无法调和,夫妻间生了隙。在陈奇看来,父亲生病,这是他人生的大坎,劫难时妻子却不和自己共同面对;由此他开始怀疑妻子对自己的真心,如果自己人生遭遇不测,这样自私、凉薄的伴侣会否弃自己不顾?
  之后,这对夫妻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了如何转移和分割到更多婚姻财产上。有人赞同陈奇的观点,也有人理解妻子的“自私”。但当孝和爱遭遇抉择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做孝子。
  “父母有养育之恩,孩子还小,但父母已经拖不起了。”作为家庭价值观的核心,“孝”之一字,连接起了中国几代人的情感血缘关系。在儒家思想里,中国人的孝往往是无条件、无原则、无理性的,甚至是以牺牲下一代为条件的:哪怕父母多么不讲道理,甚至冷漠无情,儿女也只能顺从,不能反抗,
  甚至连一丝一毫的忤逆也不许发生,否则就是“不孝”!不孝,在中国不只是家庭问题,它可以被社会舆论批判,成为法律干涉的问题。
  这也是婆媳矛盾千古难解的原因。一面是母亲,一面是妻子,发生矛盾时袒护谁?作为关键人物的中国丈夫,要么理直气壮回答“母亲只有一个,妻子没了,还可以重新找”,要么保持沉默,逃避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代际关系必须是‘和合’的,有时候,这种‘和合’是以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妥协、牺牲为代价。”

推荐访问: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