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公选课的选课矛盾与对策]选课任选和公选的区别

  摘要:高校公共选修课是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阐述当前高校公选课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的选课动机与选课现状的矛盾,并结合高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能够有助于改进公选课教学和管理。
  关键词:公选课;现状;动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7-03
  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作为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为教育核心的综合素质类课程,其设置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1]。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公共选修课教学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它是高校整个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的重要建构维度,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选课与高校教育体系和学生素质结构息息相关,但随着新世纪课程设置的进一步调整和教育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公选课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与弊端。本文将对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公选课的选课现状和选课动机进行探究,在分析两者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为公选课的课程改革和学生的课程需求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导向。
  一、当前高校公选课的选课现状
  为了更好地调查高校公选课的选课现状,我们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设计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大致包含了四个方面:选课动机、学科选择趋向、公选课的课堂现状以及对目前公选课的建议。问卷以11个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各部分内容的题目夹杂出现,以检验被调查者的前后一致性与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对象共涉及200名在校学生,其中100份由不同专业、年级集中在大一大二的学生完成,另100份由相同专业、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学生完成。我们分别对这两类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与比较,相较于以往类似的文献调查,得到了一些新的数据和结论。
  (一)公选课选课的年级差异和选课预期
  据以往调查文献总结,大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反映出极大的功利性及浮躁心理,学生大都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第二外语、社交礼仪、公共关系、证券投资等都成了“香饽饽”,而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选修课却很“冷门”[2]。
  但这种结论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中出现了不同的偏差,与我们此次调查结果不尽相同。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公选课选课出现了年级差异变化的趋向,我们初步认为是由于年龄特征的不同,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在选修课客观条件和交往动机、自我完善动机等等方面都会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较关注学校的硬件条件,更想着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一些优秀品质,更加好奇,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同时低年级学生做事倾向于感性认识且从众取向较强。相对而言,高年级学生更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心理更加成熟,也开始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今社会,要想取得小的成就也许可以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但是想要取得大的成就,广泛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高年级学生做事也更加理性,在避免失败的同时注重扩大交往。这些现象反映到公选课的选择上则表现为:低年级学生偏向于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学科,而高年级学生则较多选择通俗性知识的学习,且偏向人文类和身心健康类学科。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选课信息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名称,其二是学长或同学推荐。由他人推荐的课程事先有学长或同学的上课经历,所以,由此得到的信息则较为准确全面。然而仅仅通过课程名称,加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意义不清楚,选课随意性很大就变成不争的事实。有近乎50%学生因不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仅凭课程名称选课,修课后才觉知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不得不中途退选或改选。学生盲目选课给公选课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使得一些很有价值的课程和一些特色课程无法正常开设。
  虽然如此,广大同学仍然在调查中表示了对优质公选课的选课预期。由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普遍对优质公选课教师应有的学识水平、教学基本功、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人格魅力、工作态度等方面有一致的看法。不少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与学生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能以一个博学的友者身份引导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学生们也认为老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相信一个有很高人格魅力的老师会有很高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对缺乏责任心、只顾书本、不顾学生要求、内容深奥难懂、只为应付而上课等现象表示不满。另外很多学生表示非常支持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希望能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出现更多的考核形式。
  (二)公选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矛盾”
  与上面的选课预期相矛盾的是,目前高校选修课的“课堂矛盾”并未得到缓解。老师仍是课堂上“寂寞的独舞者”,学生依旧是“沉默的大多数”。不少学生难于融入选修课课堂,更不用说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产生智慧的碰撞。不难发现大学公选课的逃课现象也是较为普通的,即使不少老师采取点名的策略留住学生,大部分学生也是貌合神离。公选课基本上通过大班组织教学,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考勤以及课堂管理难度增大,给学习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的学生逃课提供可乘之机。此外,随机的课外实践活动难免与周末的公选课发生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同时坐在课堂上的同学在上课期间也存在自习其他科目或聊天玩手机等其他娱乐活动的现象,认真听讲的同学并不占多数。
  目前来看高校能开设什么样的公选课,主要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以及有无足够的时间等因素决定,导致公选课因人设课、“一人一课”的现象较多[3]。相对必修课而言,公选课与某一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因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把握不当、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不当也是时有发生:部分公选课教学深度不够,还未达到大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少数课程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程专业性太强,学科基础缺乏的学生很难接受,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学校管理部门、学院、课程组内部乃至教师之间很少组织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讨,教师缺乏竞争与合作的学术环境,主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环境和动力不足。所以调查得知60%的学生对公选课老师情况不满意,认为他们不负责、水平差、上课无激情,并认为公选课的教学与他们预期达到的效果差距较大,即使教授的内容有一定的实用性也是有因可循的。   二、公选课学生选课动机及与现状的矛盾
  (一)选课动机
  据调查显示,87.6%的学生肯定了公选课的存在价值及其合理性,证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高校开设公选课还是有心理认同感的。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提供了修满学分、求知进取、未来发展、从众取向、兴趣或擅长领域五项公选课依据,统计结果显示70%的同学以求知进取和兴趣或擅长领域作为公选课依据,当问及想在专业知识、自身文化修养、弥补自身弱势、社会所倡导的技能、就业指导、社交能力、未接触的领域中哪方面得到提高时,60%的同学选择希望在专业知识、自身文化和未接触的领域得到提高,说明当代大学生主要将培养自身专业文化素养及兴趣爱好擅长作为最初的选课依据,同时也希望在公选课的学习中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以往调查则一味否定学生的选课动机,认为部分学生对自己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成才要求不明确,认为学生选修公选课就是为了获取学分,大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反映出来极大的功利性及浮躁心理是不合理的。
  (二)选课动机与选课现状的矛盾
  其一,学生认识与行为的矛盾状态。由上文提及低年级偏向于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学科,而高年级学生则较多选择人文类和身心健康类学科,而且大学生以求知进取和兴趣或擅长领域作为公选课依据,而上课情况多出现逃课和不认真听讲。可见高校中,大学生“选”课热情高,“学”课热情低,“冷热”差距大,这给普通高校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其二,学科质量的差距状态。一方面指学生的主观需求与学校选修课的客观现状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所开公选课的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学生希望在选修课学到实用性知识、希望课程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希望能与老师多接触交流……而这些主观要求学校是否能满足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目前不少公选课“课堂矛盾”突出,且不少选修课学生选修人数太多,不得不临时增加开课教师,学生多、课室大、课堂交流少、师生互动差,教学质量确实难以保证[4]。另外一些学校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如一流大学、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能开出若干学科领域的质量较高的选修课,而相当部分学校如普通高校由于专业、师资等的限制就开不出有质量的选修课程,即使勉强开出一些选修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心目中的那种有水平、有影响、有特色的、理想中的选修课与学校所开设的现实的选修课确实有较大的差距。
  其三,管理制度的缺陷状态。首先,学校管理制度对学生选修的引导还不够完善,学生普遍存在对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框架结构不清楚,且选修课题的制定与实际教学内容也不够契合,其次大学必修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较为完善,包括学生网络评估、同行相互评估、专家督促引导。但这一套考评体系没有用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只能算大学课程体系的外围课程,对于选修课一般是学校不管、学院不问,只是学生进行评价,这使得选修课成了高校管理的一个“盲区”。学生上课也只是应付老师的点名,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忙于自己的私事,始终处于一种“隐形逃课”的状态;更有甚者,一学期下来竟连上课的教室在哪儿、任课教师是谁都不知道,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拿学分。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选修课丧失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
  三、针对现今公选课现状的对策
  (一)加强选课指导,普及选课知识
  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学生不可能对所学的学科全面了解,要他们根据简单的课程名称或课程简介来选择课程也实在是强其所难,所以针对学生盲目选课的现象,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公选课选课指南和选课手册等选课指导资料,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选课。与此同时,学校管理部门还应鼓励学生涉及多方面选修课,加强对学生选课进行正确引导,特别是对那些为了拿学分的学生,使其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其未来成才的作用,应该把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上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还应使其认识到大学的选修课之所以设置多种类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进修机会,大学生应当珍惜这样的机会。
  (二)针对学生需要,完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设置选修课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而定,关键是开出的选修课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虽然学生普遍视公选课为非“正课”的态度有待改善,公选课体系也有必要在迎合实用需要和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同时还应把国家的教育目标、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市场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在尊重学生的成才选择与课程选择、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引导师生由课程体系的顺从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化。有条件的高校可组织专家小组,对申报教师的课程进行审核,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在充分体现学科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时代性、互补性的基础上,选择或编写教材,完善课程体系。
  (三)结合教学方法,丰富考核方式
  学校要鼓励公选课教师进行课程研究和课程创新,而作为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因材施教”正确对待学生差异,从而改变僵死的教育教学模式和陈腐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促进他们身心获得较快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因公选课学时少,加之课程涉及面广,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应用有限的教学时数,采用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外出实习、参观考察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扩大学生视野[5]。对于公选课的考核,教师应提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不能僵化,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能敷衍让学生混“水”,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题设计、论文答辩、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四)调整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系统
  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申报单位所具备的学科结构、开课教师所具备的开设公选课的条件、可行性等考虑其是否有资格开设该课程,也可由教务管理部门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同一门课程允许多个老师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总之,各部门都应严把课程开设关,做到宁缺毋滥。对教学效果好、学生选修踊跃的公选课,学校应给予资金及设备的投入,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网络教学方面给予资助,并在评级、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学生反映不好的课程,应限期提出整改,连续几个学期无人选修的课程,应予停开。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制定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以问卷评价等形式收集各方面信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3]。总之,学校各部门须完善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加强公选课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公选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课程。公选课教学和管理涉及选课指导、课程体系、公选课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只有提高认识,重视公选课教学,加强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公选课的教学和管理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关勤.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4):371.
  [2]乔玉香.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93.
  [3]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2):51.
  [4]杨征.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5,(5):33.
  [5]丁明珠,郭菊英.公选课改革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21.

推荐访问:选课 对策 公选 矛盾